莫華倫先生是享譽世界的歌劇表演藝術家。作為世界著名男高音之一,自1987年在歐洲初踏台板後,他的足跡遍及多國舞台,擔演的歌劇角色超過60個,多年來載譽無數,傳為佳話。莫華倫2021年分別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及香港演藝學院頒授榮譽博士學位、2019年獲香港浸會大學頒授榮譽大學院士銜、2018年獲意大利政府頒發“意大利之星軍官勳章”及2008年“意大利團結之星騎士勳章”、2008年獲法國政府“法國藝術騎士勳章”、2010年榮獲世界傑出華人獎、2016年榮獲北京市第二屆“京華獎”……這些榮耀不僅跨越了時間、地域和語言,更超越了歌劇表演的範疇。
莫華倫於2003年創立香港歌劇院並擔任藝術總監,不僅將歌劇藝術帶給香港觀眾,同時著力培養本地音樂家,為年輕一代提供教育計劃。他還是上海歌劇院、上海交響樂團、中央歌劇院和北京音樂節的顧問,並獲委任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多年來,莫華倫致力促進大中華區的歌劇藝術交流,分別出任福建大劇院和珠海華發中演大劇院藝術總監、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西南大學、上海音樂學院客座教授,以及華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今年3月,莫華倫聯袂多位來自香港與內地的歌唱家在北京中央歌劇院舉行“獅子山下”慶典音樂會,以美好的歌聲表達對國家、對香港的祝福。初夏5月,他又在香港參加“國風國韻飄香江”系列演出,以音樂搭建友誼的橋樑,詮釋民族歌劇交融之美。在分外忙碌的排練間隙,本刊記者採訪了他。
文|本刊記者 馮琳
歌劇是世界認同的國際性文化
記者:歌劇是一門歷史悠久的西方舞台藝術,作為世界著名歌劇表演藝術家,您是怎樣以歌劇為媒介來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的?
莫華倫:歌劇是西方文化中最完整的一種表演藝術方式,因為歌劇裡面有燈光、舞台、布景、服裝、演唱、音樂等等元素。歌劇在拉丁文中的來源“Opera”,其實就指工作,我們中國人翻譯過來叫“歌劇”。到今天,歌劇已經成為一種國際性的表演藝術方式,這種國際性文化不屬於任何一個國家,它不只是意大利的或是法國的或是德國的,它在所有的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有。在某種程度上,歌劇的表演形式可以代表某個國家或某個地方的文化水平。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每個地方每個國家都有自己民族的東西,都有各自特色,而歌劇是代表著國際性的文化來表現某個地方的文化水準。就好像世界各國每四年參加一屆奧林匹克體育運動,為什麼呢?就是為了展現那個國家和地區的體育發展水平。其實歌劇、交響樂、芭蕾舞這世界三大雅藝術,跟奧林匹克運動的文化內涵是一模一樣的。當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民族的東西,其實沒什麼好比較的,我有我的、你有你的,各有千秋。
現在所有的發達國家和地區都把歌劇視作最高水平表演方式,我認為自己肩負著一份使命感,所以我一直在香港特區、在整個大中華區推動歌劇文化,目的就是希望把這一國際性文化帶到我們普羅大眾裡邊,並且希望通過這種國際文化交流也帶動我們中國自己的民族的原創歌劇。
記者:您認為怎樣才能更好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莫華倫:文化跟政治是分不開的。在西方打壓中國的情況下,我們的文化要“走出去”更難。難,不等於不做;怎麼樣做,就得計劃好。歌劇是世界認同的國際文化,我們就可以先從這種國際認同的文化上“走出去”。比如說,中央歌劇院、國家大劇院和我們香港歌劇院要去世界巡演兩部歌劇,可以先演一部經典的《茶花女》,再演一部經典的中國原創歌劇,這樣外國觀眾會比較容易接受。
西方是在意識形態上打壓中國,所以要衝破意識形態讓中華文化“走出去”,需要好好動腦子。如果只是拿那種慰問華人華僑的類似藝術作品出來,可能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就不夠大。
所以我是主張國際政治與文化、歌劇、交響樂一起“走出去”,這樣才更加能夠達到目的。首先要讓人家認同你,要知道哪些東西他們不會有抗拒感、他們能聽得懂,然後你再一步一步把這個局面打開。就像我們在國外做過一場演出,上半場唱的都是經典的西方的歌劇選段,觀眾都聽得懂,下半場再給他們唱我們中國的民歌或者現代歌曲,這樣對方非常能接受。這是我們成功實踐過的例子,我想中華文化要“走出去”,可以試試先按我們成功的例子走吧。
香港亟需新建當代最先進歌劇院
記者: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您認為香港怎樣能夠扮演好這個角色?
莫華倫:香港作為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商業中心,在國家“十四五”規劃裡有了新的定位——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我認為香港必須把歌劇這一文化藝術發展好,要能夠讓人家想到香港除了金融以外也有文化。
在這方面,香港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缺少藝術表演設施。回歸26年了,到現在香港連一座新的歌劇院、一間新的音樂廳都沒有蓋成,只建了一間大概容納1,000人的劇院,可是在裡面演不了歌劇,只能演戲劇。
香港文化中心從1989年建成到現在,它的設施已經落後於很多世界最頂尖的歌劇院或音樂廳了,也遠遠落後於粵港澳大灣區裡的其他內地城市。大灣區裡任何一座城市都有一座比較新的綜合劇院,像深圳有非常好的歌劇院、音樂廳,珠海有歌劇院,廣州有歌劇院,可以說在這方面香港是最落後的。
為什麼建劇院這麼重要呢?比方說,明年我要在香港舉辦一場大型音樂會,可即使我現在就去預定明年的場地也很難訂到,因為全爆滿了,因為香港只有一個文化中心、只有一個音樂廳。所以香港的表演場地設施目前是遠遠不夠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麼樣貫徹落實好“十四五”規劃,怎麼樣把香港建設成為一個真正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我認為最基本的基礎設施要建好,才能夠達到目的。如果只是空談要做什麼做什麼,可是我連演出場地都沒有,怎麼能做成呢?我希望香港特區政府能夠對此重視起來,要建一座當代最先進的歌劇院或音樂廳,這樣才能夠把我們的歌劇和古典音樂更好地推廣開來。
記者:除了硬件方面,在人才培養方面應該怎麼考慮?
莫華倫:我們香港歌劇院到今年已經成立20周年了,我在一直推動歌劇在香港的發展,同時培養本地的青年歌唱家。我們也會常常去學校演出,向中小學生介紹什麼是歌劇文化,目的就是讓他們得到文化內涵的培養與提升。
香港有幾所院校專門開設了音樂專業,像香港演藝學院、香港浸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專業內容包含聲樂、器樂、管理方面都有,而且院校裡有非常好的設施。但是這些音樂專業學生畢業後找工作卻很難,畢竟香港的專業樂團只有兩個,香港甚至連一支專業的合唱隊都沒有,我們香港歌劇院畢竟是非牟利團體,我們現在一年只能做三部歌劇,所以香港能提供給年輕音樂人的演出機會不多。
我組建了一支合唱隊,許多隊員白天為了謀生做其他工作,到晚上才過來排練演出,很辛苦。其實那麼多屆香港演藝學院的學生或者其他院校的音樂系學生,完全可以組成一支非常好的專業合唱團。你看在深圳有專業合唱團,上海也有專業合唱團,在北京有無數支專業合唱團,香港在商業等各個方面有這麼好的基礎,可卻沒有組建一個專業合唱團。
為了給年輕人多提供機會,我們香港歌劇院專門設立了青年培訓計劃,已經培訓了22位年輕的歌唱家。我們給他們開設大師班課,給他們機會跟國際著名歌唱家一起同台演出和交流。我們在香港組建了自己的樂隊,樂隊裡有60多位年輕人,基本上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年輕音樂家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記者:近年來隨著一些綜藝比賽節目的熱播,很多內地年輕人對歌劇、音樂劇興趣濃厚,您如何看待歌劇在內地的發展普及?
莫華倫:內地現在每年有幾十部原創歌劇,很多都是用美聲唱法或是民族唱法,但它的模式是歌劇形式,和京劇、昆曲、粵劇這些民族戲曲完全不一樣。
其實在內地,歌劇還不是最流行的,最流行的是音樂劇。音樂劇是從歌劇衍生出來的一種比較近代的表演方式。我認識很多內地的年輕歌唱家,他們有很多都是學歌劇出身,然後再轉唱音樂劇。我覺得這些比賽節目有比沒有好,雖然不是歌劇,是音樂劇,但畢竟歌劇更加難訓練、更加難製作,而音樂劇也是得由經過訓練的聲音才能演出的。如果你沒有訓練過,沒有培訓過,你是唱不出來音樂劇的。音樂劇也是需要功夫的,要有功底的。所以大眾喜愛音樂劇是一個好現象,起碼現在先把音樂劇帶出來了,希望以後還有比賽可以真正把美聲的歌劇的聲音帶出來。
業內每兩年舉辦一屆的中國音樂金鐘獎,還是比較有局限性,主要是由大專院校的學生參加,不是人人都能參加的。現在很多其他類型的音樂比賽是培養年輕人的機會,能激發他們,所以我是贊成此類比賽越多越好。
記者:您有什麼成功秘訣分享給這些年輕後輩嗎?
莫華倫:我認為其實現在很多中國年輕的音樂家,在世界上都有很好的成績。現在的年輕一代音樂人可以去國外留學,也有很多外國藝術家來中國交流,各方面條件真的很好,他們要學習交流有很多渠道,比我們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容易太多太多了。他們現在有很多機會,只要好好努力都有機會。當然,要去奮鬥才可以,不能偷懶,也不能投機取巧,必須要努力努力再努力。
我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強。我們中國人是非常有智慧而且很勤奮的民族,所以中國人在世界上各個領域都有所成就。
通過音樂文化交流增進兩地了解
記者:今年開始您多了一個身份——全國政協委員,您希望在這個新的平台上發揮哪些作用?
莫華倫:今年我向全國政協提交了提案,內容是關於如何加強港澳台青年人與內地交流,包括怎樣吸引更多的香港年輕人來內地了解我們祖國的繁榮昌盛發展。我希望不同地區的年輕人要多交流,比如演出、互訪。這些實質的落地的交流、演出等等形式,可以給年輕人很多機會,讓他們通過音樂通過文化交流來了解各地發展,這是最好的。
記者:身兼多職的您現在的工作計劃是怎樣安排的?會感到忙不過來嗎?
莫華倫:各方面都可以平衡一下吧,沒問題的。我在香港基本上就是一個製作人身份,反而演出比較少,有意把演出機會都留給年輕人。我在內地有許多身份,我擔任著藝術總監、顧問、教授。我到北京基本上就是演出,包括去中央電視台錄製節目,在國家大型文藝活動演出,以及去國家大劇院、中央歌劇院演出。我還有去內地其他一些城市參加活動,國外也會去,我最近才在新加坡和巴黎開了音樂會。
因為年紀長了,所以我現在主要還是以製作人工作為主。我另外做的一部分主要工作是在全國一些院校開設大師班課,也是為了教育下一代,給他們分享一些我的經驗吧。
記者:除了歌劇,您還有其他的興趣愛好嗎?
莫華倫:沒有,我的一生就獻給歌劇了。
記者手記:
本次採訪原想更多了解一些莫華倫先生的人生故事,然而實際訪談中,談自己,他惜字如金;談歌劇,他滔滔不絕。他強調個人經歷已和傳媒講述很多,他希望能讓政府和公眾更多關注歌劇的發展。誠如莫先生所言,“我的一生就獻給歌劇了。”這也是為何本文雖未細描其人生,卻擇此為題。
(文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6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6/2/uem3gjmpfeQDSno2R4NgdnsWQtYWJtZFJyA.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