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逛博物館,不僅可讓心靈放空,思考過去與未來,讓人得以探索科學奧秘,了解人文歷史、美學造詣,還可以往腦袋輸入新資訊、向身心注入新感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管理15間博物館及兩所視覺藝術中心(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鐵路博物館、上窰民俗文物館、三棟屋博物館、香港電影資料館、香港藝術館、茶具文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羅屋民俗館、李鄭屋漢墓博物館、香港海防博物館、香港科學館、香港太空館、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孫中山紀念館及香港視覺藝術中心、油街實現——編註),涵蓋藝術、歷史及科學三大範疇,以及電影、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市民能夠遊走其中,享受發掘歷史、欣賞藝術或探索科學的樂趣,感受愉快、精彩的文化體驗。
文|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隨着香港文化面貌的不斷變化,以及世界各地推出的全新計劃、全新創設及全新文化渠道,康文署致力迎接新發展機遇,並通過不同的策略性發展方向,制定更多合時的計劃及文化活動,以此來迎合廣大市民及社會的不同需要,彰顯博物館獨特的文化身份。策略性發展方向包括促進香港與內地及世界的文化交流;推廣中國藝術、歷史和文化;推廣流行文化;強化跨博物館、跨部門和跨界別協作;善用科技及推出網上節目等。
文化樞紐 促進交流
為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康文署推出多元化的節目,廣結合作夥伴,提升博物館作為文化促成者及聯繫人的職能。今年3月,香港藝術館(藝術館)與胡安米羅基金會合辦香港首個大型米羅個展“米羅的詩想日常”;4月,香港文化博物館(文化館)與法國五月藝術節及凡爾賽宮合辦“虛擬凡爾賽宮之旅”展覽;5月,香港科學館(科學館)與倫敦設計博物館合作籌劃“天生我‘材’─材料科學與設計”展覽;年底,藝術館將與廣東省博物館及澳門博物館合作籌劃“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展覽;明年初,香港歷史博物館(歷史館)則計劃與內地博物館舉辦夏商周三代文明展。除爭取珍貴文物赴港展出外,康文署會與大灣區、其他內地城市乃至世界各地的文博單位加強合作,舉辦精彩的國際盛事,例如第三屆“博物館高峰論壇”及下一屆“香港國際海報三年展”的各項活動;亦借助“粵港澳文化合作會議”、“香港周”等平台,推廣如電影等香港以至中國的文化,促進跨領域交流。
推廣中國藝術、歷史和文化
康文署博物館擁有豐富的珍貴藝術品及文物,多年來不斷獲捐贈者托付無價之寶,例如吳冠中的畫作、至樂樓藏中國書畫、靜觀樓藏品、太平戲院相關物品、礦物和化石等。透過展覽和節目,康文署致力呈獻珍貴館藏,讓普羅大眾得以欣賞文化瑰寶,加深觀眾對香港藝術、歷史及科學的認識,特別是與內地以至世界相關的部分。此外,康文署會繼續在海外博物館的互惠安排下,外借藏品以供展出,藉此向外地觀眾介紹康文署彌足珍貴的館藏。
為進一步增廣市民大眾對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認同和歸屬感,康文署已透過資訊學習平台“寓樂頻道”推出中國歷史文化頻道,以深入淺出的網上節目提升公眾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興趣。康文署分階段更新科學館的常設展覽和歷史館的“香港故事”常設展,從科學和歷史的角度,說好香港故事;亦籌劃中國歷史文化推廣活動中心,推行以實物導向的模式促進人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課題的學習。
推廣流行文化
《行政長官2022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提升流行文化作為香港文化產業的重要性。推廣香港獨特的文化魅力,既可鞏固香港人對自己的文化自信,又可啟發年輕一代的創意,同時幫助文化旅遊產業的發展。康文署每年與業界和藝術界人士共同舉辦“流行文化節”,引領市民以全新視野欣賞香港流行文化,並讓年輕人參與其中。文化館近年已籌劃一系列節目以推廣香港流行文化,包括“瞧潮香港60+”、“平凡·不平凡——李小龍”及金庸館展覽。
“香港流行文化節2023”帶來多項活動,包括在文化館舉行紀念張國榮逝世20周年的“繼續寵愛.張國榮紀念展”、文化館與香港電影美術學會聯合籌劃的“無中生有——香港電影美術及服裝造型展”專題展覽、在資料館舉辦的專題電影放映活動以及一系列戶外和外展節目。
康文署與旅遊事務處、香港旅遊發展局及其海外辦事處合作,推廣“流行文化節”活動,讓香港流行文化品牌“走出去”,吸引國內及海外觀眾來港。與此同時,康文署會進行研究、諮詢持份者和進行跨局、跨部門聯絡工作,以探討長遠設立“流行文化館”、豐富有關流行文化的收藏,打造流行文化地標及旅遊景點的可行性,說好這個獨特的香港故事。
跨館跨部門跨界別協作
康文署在不同博物館舉辦的展覽和節目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物修復的元素,大力宣傳這些重要的香港文化遺產;並透過盛事活動,例如“藝術@維港”、“香港博物館節”等,發揮藝術、科學、電影、歷史及文物等不同主題之間的協同效應,將文化與藝術聯繫到日常生活。康文署亦會繼續透過大型展覽、專題展覽、外展活動,以及外借香港電影在海外活動中的放映等,與駐內地及海外的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外國領事館和辦事處以至本地機構合作,吸引本地和海內外不同的觀眾群。
康文署工作範圍廣涉康樂與文化的服務,除舉辦各博物館的館內節目外,亦會構思更多跨博物館的節目,更會在圖書館、表演藝術及康樂等其他服務領域,發展合作項目,發揮獨特優勢。為拓展觀眾群,康文署計劃與公私營機構建立夥伴關係,務求發揮協同效應,豐富市民的文娛生活,加深大眾對文化的認識。
善用科技 順應潮流
隨着博物館數碼化及科技應用已成為全球博物館新興趨勢,康文署引入了先進科技,並重點應用藝術科技,以全新模式展示各項展品,為觀眾帶來別具新意的博物館體驗。文化館借助互動裝置和技術,呈獻地區性以至國際性的大型展覽,如以敦煌為主題的展覽,為參觀人士帶來充滿樂趣和刺激的創新沉浸式體驗;藝術館推出網上博物館平台“雲遊藝術館”,連同其新穎的社交媒體平台,加強與觀眾的互動。康文署會繼續研究如何運用科技和社交媒體,以提供創新的文博活動,善用科技發展浪潮帶來的優勢,為市民帶來耳目一新的觀展體驗。此外,康文署革新節目的模式,例如製作網上節目和推出全新形式的學校、社區外展活動,包括流動博物館,爭取年輕觀眾的支持和參與,透過藝術與文化跟年輕人加強聯繫,並提高其欣賞能力。
自2020年12月推出嶄新的網上文康資訊學習平台“寓樂頻道”後,市民可透過“寓樂頻道”的“101入門教室”,加深對藝術及其他康樂文化課題的認識,隨時隨地參與多元文化活動;亦可瀏覽“互動+01”節目,參加互動講座及網上導賞團。
走出博物館框架
現今展覽及文化活動不再局限於博物館內舉行,康文署已走出博物館,在實體或虛擬空間以多元形式推出全新節目。例如數年前,香港藝術館在閉館翻新期間推出“藝術館出動!”,以流動藝術車把藝術教育活動帶進校園;科學館的科學推廣組籌辦外展活動,包括“淺焙科學”、“香港科學節”、網上資訊站“QK Post”、邀請本地科學家參與活動等,讓科學家走進社區普及科學;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辦事處推出的非遺專車“移動.非遺”透過精心設計的活動,把香港非遺的豐富內涵包括語言、音樂、舞蹈,以至民間知識、節慶習俗和手工藝等帶到學校、社區,寓學習於富趣味的遊戲之中。
結語
香港作為華南地區重要港口的一員,有着與其他港口或城市互通合作的優良傳統,多年來擁有中西文化薈萃的獨特優勢以及廣泛的國際脈絡,匯聚了海內外和本地優秀人才,有充分條件成為促進中華文化在國際間影響力的平台。這些網絡將可以發揮中外文化交流作用,助力國家加強國際傳播能力,說好中國故事,展示中華文化的軟實力。康文署博物館運用本身獨有的優勢,擔當文化促成者的角色,致力提供優質的節目與服務。本著專業精神、積極創新、多元發展、秉誠持正、通力合作及開放透明的信念,康文署的博物館除致力為保存及推廣香港的文化遺產及為大眾提供終身學習的平台外,同時肩負打造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重要角色。
(本文圖片均由香港特區康文署提供,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6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