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防博物館是香港唯一以海防及軍事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在去年11月24日完成大型修繕工程後,已正式重新開放予市民參觀。
博物館位於筲箕灣,由昔日鯉魚門要塞的軍事設施修復改建而成,座落於鯉魚門海峽海拔64米的岬角上,全館面積約34,200平方米,於2000年7月向公眾開放。剛完成的這次更新工程是博物館對外開放以來的首次,不但規模龐大,範圍涵蓋博物館室內及戶外範圍,展覽內容亦大幅優化。現在就讓我們來遊覽一下這個全新面貌的海防博物館。
文| 香港海防博物館
全新常設展覽及史蹟徑
海防館的更新工程主要包括“香港海防故事”常設展覽及“鯉魚門軍事要塞史蹟徑”兩大部分。全新常設展覽集中在山嶺的堡壘,內設12個常設展覽廳,包括11個主題展覽廳,展示自唐代以來香港的海防和軍事變遷、香港抵禦日本侵華的歷史和1個“鯉魚門炮台”展覽廳,介紹於1887年在鯉魚門海峽建成的海岸炮台的故事。通過展出逾730件珍貴文物及複製品、近540張歷史圖片,以及逾55個多媒體及互動裝置,介紹歷代防務建置、軍事布局、海港設施、抗日戰爭歷史、多元族裔軍人在港服役的故事、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等。博物館更加強展示日本侵華、日軍侵港、香港保衛戰、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等內容,讓公眾對此段歷史有更深入的認識。
“鯉魚門軍事要塞史蹟徑”設24個史蹟點,包括建在岸邊岩洞的魚雷發射站、屹立山嶺的鯉魚門堡壘、炮台、溝堡等。人們可在史蹟徑感受鯉魚門海峽的歷史與軍事氛圍,並欣賞人工建置與自然景致交織的獨特之美。史蹟徑長達1.5公里,共展出逾170件展品、逾170張圖片,以及20多個多媒體及互動裝置。
博物館希望透過更新後的常設展覽及史蹟徑,展示以下特點:首先,在中國及世界歷史背景下,論述自唐朝起至21世紀香港的海防及軍事歷史,以及香港以獨特的策略性地緣位置,在急速轉變的世界歷史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另外,以多角度呈現香港的軍事歷史,以及軍事對香港社會各層面的影響,拉近公眾與軍事歷史的距離。同時亦增進公眾對現代戰爭禍害的了解以及和平的重要。最後,通過不同階層和背景的人在戰爭中的經歷,突顯香港的多元文化,並闡述不同種族的角色對香港的貢獻。
“香港海防故事”常設展覽
更新工程的一個主要部分是常設展覽。博物館對展覽內容進行全面翻新,首先是豐富展覽內容,新常設展覽“香港海防故事”涵蓋香港海防歷史的時空,由明代推前至唐代,展現香港位於中國領土的南陲,扼守珠江門戶,在海事防衛上的戰略價值。鴉片戰爭為列強侵華揭開序幕,英國覬覦香港擁有優良的海港和獨特的地理位置,於1841年佔領香港,企圖將香港建設成為海軍基地,以鞏固其在亞洲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隨後更在香港各區興建炮台,也正體現了香港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日本軍國主義者於1931年入侵東北,抗戰開啟,港人積極支援內地抗日。1941年12月,日本侵佔香港,十八日戰役結束,英軍投降,但香港境內抗日游擊隊仍繼續抗敵,為抗戰作出貢獻。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進駐香港,接管軍事設施,肩負香港防務工作,保障香港的安全與穩定,為香港的防務歷史掀開新的篇章。
常設展覽多個嶄新的題材包括唐代的屯門駐軍、曾到訪香港的軍艦、香港船塢,以及華籍英兵和啹喀兵在港服役的故事等,並加強展示日本侵華、香港對抗日戰爭的支援、香港保衛戰及淪陷、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敵後活動,以及日本投降等與中國抗日戰爭相關的內容。博物館特別增添“人”的元素,例如加設抗戰游擊隊隊員及不同族裔軍人的口述歷史片段,讓觀眾透過受訪者經歷拉近與歷史的距離。
展示形式方面,展覽除了進一步豐富展覽內容及展品,除包括文物、歷史圖片、動畫及錄像外,亦大量使用新穎的展示手法,靈活運用多媒體製作、影音效果和互動裝置,並增加沉浸式場景,以更富趣味的手法呈現香港的歷史多樣性。展覽的演繹方式由“時序式”改為“主題式”,設有“源”“防”“戰”“軍”“繫”“蹟”六個主題,讓觀眾自行挑選感興趣的主題展廳參觀,為他們提供耳目一新的參觀體驗。
新展覽更清晰地展現香港的海防及軍事歷史,務求從宏觀歷史地理的角度,生動全面地呈現本港防禦工事及海防的面貌。
類別多樣的新增展品
新常設展覽展示的文物類別繁多,包括書信、圖冊、文件、繪畫、地圖、獎章、制服、武器、軍備和模型等。當中約四分之三屬新增的展品,以配合全新的展覽內容。
重點展品包括南明鐵炮、英國東印度公司鐵甲蒸汽艦“復仇女神號”模型、清代水師船“米艇”模型、描繪1860年赤柱軍營的畫作、1997年英國軍部出版的《駐港部隊》小冊子、1939至1940年度的《保衛中國同盟年報》英文版(複製品)、空襲警報器、港九獨立大隊成員的M712速射型毛瑟手槍、藏於食物瓶蓋的戰俘信件(複製品)、中國航空母艦“遼寧號”1:350模型、英國軍部繪製的鯉魚門要塞平面圖等,從多層面及多角度呈現香港的海防及軍事歷史。
此外,新設“鯉魚門炮台展覽廳”介紹於1887年在鯉魚門海峽建成的海岸炮台故事,包括探討英軍在此處興建要塞的原因、周邊的軍事設施、守軍的生活點滴,以及要塞在1941年日軍侵港的戰役經歷及戰後發展。館內另設有專題展覽“昔日軍人與社會”,探討逾百年來英軍與香港政府和社區之間的關係。
加強抗戰歷史論述
海防館作為以軍事為主題的博物館,多年來把抗日戰爭這個香港歷史重要章節列為常設展覽的主要內容。近年市民對香港史興趣漸濃,有關1941年12月香港保衛戰、香港淪陷、日佔時期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及情報隊伍英軍服務團等的歷史專書日益增加,為海防館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基礎。
自2015年起,博物館與本地大學及多位學者合作,就日本侵華、香港保衛戰等歷史事件進行研究工作,為博物館在策劃新展覽內容時提供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另外,教育局把日本侵華、香港淪陷及抗日活動等,寫進高中中國歷史課程必修部分,並列入初中中國歷史課程大綱,加強學生對抗戰歷史的認知,以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
因此,新常設展覽更進一步加強闡述香港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以及展現香港在戰爭期間如何與中國內地及世界互相緊密聯繫,並透過守軍、市民及游擊隊隊員等戰爭人物的故事,讓公眾對這段多元而複雜的歷史有更深刻的認識。“香港海防故事”常設展覽中,其中四個展廳“聲影說抗戰”、“日軍侵華・攜手抗敵”、“日軍侵港”及“抗日游擊隊與敵後活動”,內容涵蓋日本侵華、香港支援中國內地抗戰、1941年香港保衛戰、三年零八個月期間抗日游擊隊及情報部隊的敵後活動,以至1945年日本投降等重要的抗日戰爭事件。
上述展廳除了文字外,還展示大量珍貴的歷史相片、影片和從各方面搜集的文物,闡述香港在抗日戰爭的經歷。博物館又使用多媒體技術及互動裝置,詳述香港保衛戰的戰爭經過及游擊隊在三年零八個月的貢獻等,展廳亦播放大量退伍軍人、游擊隊隊員及情報部隊成員的口述歷史片段。
博物館未來會透過不同的渠道,包括舉辦專題展覽、教育及公眾活動等,吸引市民的興趣,尤其是讓年輕一代進一步認識抗日戰爭,教育大眾更加重視這段歷史。博物館亦繼續投入資源,研究、整理、保存、展示和推廣有關抗日戰爭的資料和各類藏品。
鯉魚門軍事要塞史蹟徑
更新後的史蹟徑,史蹟點由原來的16個增加至24個,並將鯉魚門要塞周邊的軍事設施資料,包括白沙灣炮台、西灣炮台、魔鬼山上的炮台及堡壘、鯉魚門軍營等,納入展覽內容。博物館整合史蹟徑的不同題材,設計出5條主題路線,分別為“軍事建築及防禦設施”、“武備”、“戰爭故事”、“人工建置與自然景緻”及“館長精選”,觀眾可因應興趣、時間及體力選擇參觀路線。
史蹟徑展示逾170件歷史文物和1:1復刻模型,重現要塞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場景,當中約逾六成屬新增展品,其中不少為可觸摸的展品,讓觀眾可以切身體驗展品的形體、結構和質感,與展品進行零距離接觸。
除了運用展板及展品陳列等手法外,史蹟徑還設立了20多組多媒體裝置,並透過博物館手機應用程式“智博行”(iM Guide),以三維動畫及擴增實境(AR)等新技術,向觀眾深入介紹軍事遺蹟、武器操作及展品的延伸知識。
另外,史蹟徑沿途新設了大量以軍事為主題的特色椅子,讓觀眾能舒適地欣賞鯉魚門海峽的自然風光;同時,各處亦裝置了多個軍人銅像、三維立體畫及象徵和平的鴿子等,吸引觀眾拍照“打卡”。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6/4/POLGZpITg5WHk01WTq594ozhGFeIhq5NcAm.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香港海防博物館是香港唯一以海防及軍事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在去年11月24日完成大型修繕工程後,已正式重新開放予市民參觀。
博物館位於筲箕灣,由昔日鯉魚門要塞的軍事設施修復改建而成,座落於鯉魚門海峽海拔64米的岬角上,全館面積約34,200平方米,於2000年7月向公眾開放。剛完成的這次更新工程是博物館對外開放以來的首次,不但規模龐大,範圍涵蓋博物館室內及戶外範圍,展覽內容亦大幅優化。現在就讓我們來遊覽一下這個全新面貌的海防博物館。
文| 香港海防博物館
全新常設展覽及史蹟徑
海防館的更新工程主要包括“香港海防故事”常設展覽及“鯉魚門軍事要塞史蹟徑”兩大部分。全新常設展覽集中在山嶺的堡壘,內設12個常設展覽廳,包括11個主題展覽廳,展示自唐代以來香港的海防和軍事變遷、香港抵禦日本侵華的歷史和1個“鯉魚門炮台”展覽廳,介紹於1887年在鯉魚門海峽建成的海岸炮台的故事。通過展出逾730件珍貴文物及複製品、近540張歷史圖片,以及逾55個多媒體及互動裝置,介紹歷代防務建置、軍事布局、海港設施、抗日戰爭歷史、多元族裔軍人在港服役的故事、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等。博物館更加強展示日本侵華、日軍侵港、香港保衛戰、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等內容,讓公眾對此段歷史有更深入的認識。
“鯉魚門軍事要塞史蹟徑”設24個史蹟點,包括建在岸邊岩洞的魚雷發射站、屹立山嶺的鯉魚門堡壘、炮台、溝堡等。人們可在史蹟徑感受鯉魚門海峽的歷史與軍事氛圍,並欣賞人工建置與自然景致交織的獨特之美。史蹟徑長達1.5公里,共展出逾170件展品、逾170張圖片,以及20多個多媒體及互動裝置。
博物館希望透過更新後的常設展覽及史蹟徑,展示以下特點:首先,在中國及世界歷史背景下,論述自唐朝起至21世紀香港的海防及軍事歷史,以及香港以獨特的策略性地緣位置,在急速轉變的世界歷史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另外,以多角度呈現香港的軍事歷史,以及軍事對香港社會各層面的影響,拉近公眾與軍事歷史的距離。同時亦增進公眾對現代戰爭禍害的了解以及和平的重要。最後,通過不同階層和背景的人在戰爭中的經歷,突顯香港的多元文化,並闡述不同種族的角色對香港的貢獻。
“香港海防故事”常設展覽
更新工程的一個主要部分是常設展覽。博物館對展覽內容進行全面翻新,首先是豐富展覽內容,新常設展覽“香港海防故事”涵蓋香港海防歷史的時空,由明代推前至唐代,展現香港位於中國領土的南陲,扼守珠江門戶,在海事防衛上的戰略價值。鴉片戰爭為列強侵華揭開序幕,英國覬覦香港擁有優良的海港和獨特的地理位置,於1841年佔領香港,企圖將香港建設成為海軍基地,以鞏固其在亞洲的政治和經濟利益。隨後更在香港各區興建炮台,也正體現了香港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日本軍國主義者於1931年入侵東北,抗戰開啟,港人積極支援內地抗日。1941年12月,日本侵佔香港,十八日戰役結束,英軍投降,但香港境內抗日游擊隊仍繼續抗敵,為抗戰作出貢獻。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港部隊進駐香港,接管軍事設施,肩負香港防務工作,保障香港的安全與穩定,為香港的防務歷史掀開新的篇章。
常設展覽多個嶄新的題材包括唐代的屯門駐軍、曾到訪香港的軍艦、香港船塢,以及華籍英兵和啹喀兵在港服役的故事等,並加強展示日本侵華、香港對抗日戰爭的支援、香港保衛戰及淪陷、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敵後活動,以及日本投降等與中國抗日戰爭相關的內容。博物館特別增添“人”的元素,例如加設抗戰游擊隊隊員及不同族裔軍人的口述歷史片段,讓觀眾透過受訪者經歷拉近與歷史的距離。
展示形式方面,展覽除了進一步豐富展覽內容及展品,除包括文物、歷史圖片、動畫及錄像外,亦大量使用新穎的展示手法,靈活運用多媒體製作、影音效果和互動裝置,並增加沉浸式場景,以更富趣味的手法呈現香港的歷史多樣性。展覽的演繹方式由“時序式”改為“主題式”,設有“源”“防”“戰”“軍”“繫”“蹟”六個主題,讓觀眾自行挑選感興趣的主題展廳參觀,為他們提供耳目一新的參觀體驗。
新展覽更清晰地展現香港的海防及軍事歷史,務求從宏觀歷史地理的角度,生動全面地呈現本港防禦工事及海防的面貌。
類別多樣的新增展品
新常設展覽展示的文物類別繁多,包括書信、圖冊、文件、繪畫、地圖、獎章、制服、武器、軍備和模型等。當中約四分之三屬新增的展品,以配合全新的展覽內容。
重點展品包括南明鐵炮、英國東印度公司鐵甲蒸汽艦“復仇女神號”模型、清代水師船“米艇”模型、描繪1860年赤柱軍營的畫作、1997年英國軍部出版的《駐港部隊》小冊子、1939至1940年度的《保衛中國同盟年報》英文版(複製品)、空襲警報器、港九獨立大隊成員的M712速射型毛瑟手槍、藏於食物瓶蓋的戰俘信件(複製品)、中國航空母艦“遼寧號”1:350模型、英國軍部繪製的鯉魚門要塞平面圖等,從多層面及多角度呈現香港的海防及軍事歷史。
此外,新設“鯉魚門炮台展覽廳”介紹於1887年在鯉魚門海峽建成的海岸炮台故事,包括探討英軍在此處興建要塞的原因、周邊的軍事設施、守軍的生活點滴,以及要塞在1941年日軍侵港的戰役經歷及戰後發展。館內另設有專題展覽“昔日軍人與社會”,探討逾百年來英軍與香港政府和社區之間的關係。
加強抗戰歷史論述
海防館作為以軍事為主題的博物館,多年來把抗日戰爭這個香港歷史重要章節列為常設展覽的主要內容。近年市民對香港史興趣漸濃,有關1941年12月香港保衛戰、香港淪陷、日佔時期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及情報隊伍英軍服務團等的歷史專書日益增加,為海防館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基礎。
自2015年起,博物館與本地大學及多位學者合作,就日本侵華、香港保衛戰等歷史事件進行研究工作,為博物館在策劃新展覽內容時提供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另外,教育局把日本侵華、香港淪陷及抗日活動等,寫進高中中國歷史課程必修部分,並列入初中中國歷史課程大綱,加強學生對抗戰歷史的認知,以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
因此,新常設展覽更進一步加強闡述香港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以及展現香港在戰爭期間如何與中國內地及世界互相緊密聯繫,並透過守軍、市民及游擊隊隊員等戰爭人物的故事,讓公眾對這段多元而複雜的歷史有更深刻的認識。“香港海防故事”常設展覽中,其中四個展廳“聲影說抗戰”、“日軍侵華・攜手抗敵”、“日軍侵港”及“抗日游擊隊與敵後活動”,內容涵蓋日本侵華、香港支援中國內地抗戰、1941年香港保衛戰、三年零八個月期間抗日游擊隊及情報部隊的敵後活動,以至1945年日本投降等重要的抗日戰爭事件。
上述展廳除了文字外,還展示大量珍貴的歷史相片、影片和從各方面搜集的文物,闡述香港在抗日戰爭的經歷。博物館又使用多媒體技術及互動裝置,詳述香港保衛戰的戰爭經過及游擊隊在三年零八個月的貢獻等,展廳亦播放大量退伍軍人、游擊隊隊員及情報部隊成員的口述歷史片段。
博物館未來會透過不同的渠道,包括舉辦專題展覽、教育及公眾活動等,吸引市民的興趣,尤其是讓年輕一代進一步認識抗日戰爭,教育大眾更加重視這段歷史。博物館亦繼續投入資源,研究、整理、保存、展示和推廣有關抗日戰爭的資料和各類藏品。
鯉魚門軍事要塞史蹟徑
更新後的史蹟徑,史蹟點由原來的16個增加至24個,並將鯉魚門要塞周邊的軍事設施資料,包括白沙灣炮台、西灣炮台、魔鬼山上的炮台及堡壘、鯉魚門軍營等,納入展覽內容。博物館整合史蹟徑的不同題材,設計出5條主題路線,分別為“軍事建築及防禦設施”、“武備”、“戰爭故事”、“人工建置與自然景緻”及“館長精選”,觀眾可因應興趣、時間及體力選擇參觀路線。
史蹟徑展示逾170件歷史文物和1:1復刻模型,重現要塞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場景,當中約逾六成屬新增展品,其中不少為可觸摸的展品,讓觀眾可以切身體驗展品的形體、結構和質感,與展品進行零距離接觸。
除了運用展板及展品陳列等手法外,史蹟徑還設立了20多組多媒體裝置,並透過博物館手機應用程式“智博行”(iM Guide),以三維動畫及擴增實境(AR)等新技術,向觀眾深入介紹軍事遺蹟、武器操作及展品的延伸知識。
另外,史蹟徑沿途新設了大量以軍事為主題的特色椅子,讓觀眾能舒適地欣賞鯉魚門海峽的自然風光;同時,各處亦裝置了多個軍人銅像、三維立體畫及象徵和平的鴿子等,吸引觀眾拍照“打卡”。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6/4/POLGZpITg5WHk01WTq594ozhGFeIhq5NcAm.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