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千年發展歷程中,亞洲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2019年5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標誌形如一朵綻放的牡丹花。四年後,花兒結出了累累碩果——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正式成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正式啟動、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揭牌……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和亞洲文明交流互鑒形成新的合力,將為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亞洲新貢獻。
文| 北京 周文其
人類文明因亞洲而更加絢爛多姿
亞洲地大物博、山河秀美。在這片世界三分之一的陸地上,有47個國家、1,000多個民族星羅棋布。從公元前數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黃河-長江等流域的亞洲先民歷經歲月的洗禮,形成了覆蓋廣泛的世俗禮儀,寫下了傳承千年的不朽巨著,留下了精湛深邃的藝術瑰寶,形成了種類多樣的制度成果。
亞洲人民把生產生活實踐鐫刻為悠久歷史,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從《詩經》《論語》到《塔木德》《源氏物語》《一千零一夜》等名篇經典,從楔形文字、阿拉伯數字到造紙術、印刷術等發明創造,從長城、龍門石窟到泰姬陵、吳哥窟等恢宏建築,從絲綢之路、茶葉之路到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這些熠熠生輝的文化遺產交相輝映,譜寫了璀璨的亞洲文明發展史詩。
中國高度重視文物工作。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論述和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從傳承中華文明文脈和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事關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戰略性重大問題,為做好新時代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交流合作方面,習近平在致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賀信、致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的賀信、給中國國家博物館老專家的回信以及致“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開幕式賀信中,均對文化遺產國際交流合作作出重要論述和提出明確要求。同時,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引領和推動文化遺產交流合作事項30餘項,涵蓋協議簽署、文物國際治理、追索返還、文物保護援外、世界遺產、文物展覽等多項工作領域。
與亞洲國家的文化遺產合作,是中國文物、文化遺產對外交流合作的重頭戲。2019年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亞洲47個國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賓,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聚一堂。
“璀璨的亞洲文明,為世界文明發展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人類文明因亞洲而更加絢爛多姿。”習近平指出,“回顧歷史、展望世界,我們應該增強文明自信,在先輩們鑄就的光輝成就的基礎上,堅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努力續寫亞洲文明新輝煌。”
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提出了“中國願同各國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為更好傳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撐”的國際倡議,這為全面深化亞洲國家文化遺產合作、促進亞洲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全新思路。
為保護人類文明精華作出亞洲新貢獻
自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成功舉辦四年來,中國積極與亞洲國家在服務元首外交、文物展覽交流、聯合考古、文物保護修復、技術合作等文化遺產領域開展合作,為保護人類文明精華作出亞洲新貢獻。
一、文物、文化遺產工作服務元首外交。近四年來,習近平親自主導和參與了一系列文物、文化遺產外交活動,向國際社會展示了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這不僅豐富了中國與亞洲國家雙邊關係的內涵,也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
2022年9月,習近平赴烏茲別克斯坦出席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中烏聯合開展希瓦古城歷史古蹟保護修復寫入習近平在烏發表的重要署名文章。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設計製作的希瓦古城保護修復項目的微縮模型作為國禮贈予烏方,同時《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主管部門間博物館領域合作備忘錄》列入高訪配套成果。
2022年12月,習近平赴沙特阿拉伯出席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首屆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並對沙特進行國事訪問。中沙聯合開展塞林港遺址考古寫入習近平在沙特發表的重要署名文章。
2023年2月,在習近平與伊朗最高領導人萊希的見證下,中伊關於加強文化遺產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成功簽署。
二、文物展覽講述文明交流故事。亞洲各國文物承載著輝煌燦爛的亞洲文明,中國與亞洲各國合作舉辦的文物展覽生動講述著文明交流互鑒的故事。
近四年來,中國的博物館機構走進亞洲國家的展覽有:2019年6月至9月為慶祝中蒙建交70周年,由內蒙古博物院與蒙古國國家博物館合作舉辦“大遼契丹——中國內蒙古遼代文物精品展”;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組織赴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九州國立博物館舉辦的“三國志展”;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湖北省博物館赴新德里印度國家博物館舉辦的“禮樂·華章——中國湖北文物特展”;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上海博物館赴阿聯酋阿布扎比盧浮宮博物館舉辦的“龍與鳳——天朝與天方的千百年藝術交融”展覽。
同時,中國也從亞洲國家引進了精彩的文物展覽,包括:2019年7月至2020年2月,在故宮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展出的“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展覽中,有來自阿聯酋和伊朗的青瓷文物展品;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日本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出借文物赴孔子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參加“亞洲文明展”國內巡展;2023年3月起,故宮博物院與巴基斯坦國家遺產與文化部共同主辦的“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在故宮展出。
三、聯合考古助力民心相通。近年來,中國考古參與到亞洲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聯合考古行動中,與阿聯酋、烏茲別克斯坦、沙特阿拉伯等亞洲14國聯合開展20餘項聯合考古合作,通過對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遺址的勘探發掘,助力探究亞洲文明脈絡,實證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2019年,在阿聯酋拉斯海馬酋長國古物與博物館局的支持下,故宮博物院、吉林大學及英國杜倫大學與阿方聯合在海上絲綢之路古港朱爾法遺址展開挖掘,取得了豐碩成果。同年,中國、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四國學者共同構建起費爾干納盆地聯合考古及四國合作交流機制的初步框架。2021年5月,中國與中亞五國形成了建設“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的會晤成果。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該中心圓滿落地,為中國與中亞五國搭建起了開放共享的考古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平台。
四、文物保護修復合作展現中國貢獻。中國曾經是文化遺產國際合作的受益者,如今已成為積極的貢獻者。中國在亞洲六個國家,包括柬埔寨、蒙古、烏茲別克斯坦、尼泊爾、緬甸、吉爾吉斯斯坦分別開展了11項歷史古跡保護修復項目,成功搭建起中外民心相通的橋樑。
中國是最早參與吳哥古蹟保護行動的國家之一,迄今已近30年。中柬兩國文物保護工作人員建立了專業的隊伍,先後在周薩神廟、茶膠寺和王宮遺址開展修復工作。其中,王宮遺址項目於2019年11月開始進行考古調查、搶險支護及工程準備等前期工作。2022年11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柬埔寨期間,與洪森首相一同出席了中國援柬吳哥古跡茶膠寺保護修復項目移交儀式,參觀中柬文化遺產交流合作30年成果展。
中國政府還援助尼泊爾實施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保護修復項目。2017年開工至今,修復工作有序推進。截止到現在,九層神廟項目即將進入竣工階段,根據雙方的約定,將在項目修復現場設立永久紀念碑和永久性展覽。
除此之外,中國通過與亞洲國家商簽協議、合作防止文物走私、技術合作、開展專業人員培訓等一系列“組合行動”,與亞洲國家的合作不斷向縱深發展。比如與巴基斯坦、韓國、敘利亞、柬埔寨、上合組織成員國等簽署文化遺產合作文件;在“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框架下,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合作舉辦線上石質文物保護專業人員高級研修班;2019年以來,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西安國際保護中心為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四國“費爾干納-錫爾河廊道”、緬甸若開邦妙烏古城申遺提供技術指導。
樹立文化遺產保護地區合作新典範
為全面落實“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重大國際倡議,中國國家文物局於2020年正式邀請亞洲各國協同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2021年10月,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對話會在線上舉行。對話會上,亞洲10國共同發起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亞洲27國聯合發布《關於共同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的倡議》,深入推動亞洲國家文化遺產交流合作。
4月25日,首屆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在陝西西安開幕。這是聯盟發起後首次於線下召開的大範圍、高級別國際會議,共有來自亞洲21個國家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瀕危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基金3個文化遺產領域主要國際組織參會,其中包括15位文化文物主管部門部長級官員及大使、2位國際組織負責人。會上,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正式宣布成立。
習近平在向大會致賀信中強調,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的成立,有利於加強亞洲文化遺產保護,深化亞洲文明交流,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力量。中國願在聯盟框架下,同亞洲各國攜手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經驗交流,積極推動文化遺產領域國際合作,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截至目前,聯盟成員國包括中國、亞美尼亞、柬埔寨、朝鮮、伊朗、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敘利亞、阿聯酋、也門、阿塞拜疆、緬甸、斯里蘭卡,此外孟加拉國、新加坡、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越南為聯盟觀察員國。首屆聯盟理事會主席國由聯盟發起國中國擔任。
首屆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為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走向機制化運行注入新動能,其中包括:
——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正式啟動。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設立了“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基金”。目前,該基金已募資8,800萬元人民幣,將用於支持中國與聯盟成員國合作開展亞洲文化遺產研究,推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優秀案例,以及支持國際培訓與學術交流等活動。
——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揭牌。聯盟大會上,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五國共同為“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揭牌。中心將致力於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學術機構合作,面向中亞、西亞、南亞開展聯合考古工作,保護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合作。
——《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西安宣言》發布。今年3月,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為持續推動亞洲國家共同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推進聯盟建設提供了新的指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西安宣言》將凝聚亞洲國家共識,團結亞洲國家響應“全球文明倡議”,在推動城市和鄉村文化遺產保護、聯合考古、文物保護修復、打擊文物非法販運、文化遺產公眾教育等方面廣泛開展合作。
從頂層設計、基礎保障到平台機制,這些落實“全球文明倡議”、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共識的重要舉措,旨在促進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和弘揚亞洲璀璨文明。中方表示,將持續加強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秘書處的機構建設和能力提升,並依托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基金為聯盟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與會各國代表高度評價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的重大意義,讚賞中方在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框架下開展的務實合作,表示將在秉承自願平等、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原則下共同推進聯盟建設,共商共畫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路線圖,在全球範圍內樹立文化遺產保護地區合作新典範。
鑒往知來,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和亞洲文明交流互鑒已翻開嶄新一頁。可以預見,亞洲文明瑰寶將在聯盟框架下得到更好的保護、更久的延續,世界文明百花園也將因此更加美麗繁榮、多彩絢爛。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6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6/5/2rWBLYivg6yxMwJnsCBUaXi12VNZmY0oDAH.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在數千年發展歷程中,亞洲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2019年5月,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標誌形如一朵綻放的牡丹花。四年後,花兒結出了累累碩果——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正式成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正式啟動、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揭牌……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和亞洲文明交流互鑒形成新的合力,將為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亞洲新貢獻。
文| 北京 周文其
人類文明因亞洲而更加絢爛多姿
亞洲地大物博、山河秀美。在這片世界三分之一的陸地上,有47個國家、1,000多個民族星羅棋布。從公元前數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黃河-長江等流域的亞洲先民歷經歲月的洗禮,形成了覆蓋廣泛的世俗禮儀,寫下了傳承千年的不朽巨著,留下了精湛深邃的藝術瑰寶,形成了種類多樣的制度成果。
亞洲人民把生產生活實踐鐫刻為悠久歷史,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果。從《詩經》《論語》到《塔木德》《源氏物語》《一千零一夜》等名篇經典,從楔形文字、阿拉伯數字到造紙術、印刷術等發明創造,從長城、龍門石窟到泰姬陵、吳哥窟等恢宏建築,從絲綢之路、茶葉之路到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這些熠熠生輝的文化遺產交相輝映,譜寫了璀璨的亞洲文明發展史詩。
中國高度重視文物工作。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論述和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從傳承中華文明文脈和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事關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戰略性重大問題,為做好新時代文物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交流合作方面,習近平在致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賀信、致仰韶文化發現和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的賀信、給中國國家博物館老專家的回信以及致“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開幕式賀信中,均對文化遺產國際交流合作作出重要論述和提出明確要求。同時,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引領和推動文化遺產交流合作事項30餘項,涵蓋協議簽署、文物國際治理、追索返還、文物保護援外、世界遺產、文物展覽等多項工作領域。
與亞洲國家的文化遺產合作,是中國文物、文化遺產對外交流合作的重頭戲。2019年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舉行,來自亞洲47個國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賓,為深化文明交流互鑒共聚一堂。
“璀璨的亞洲文明,為世界文明發展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人類文明因亞洲而更加絢爛多姿。”習近平指出,“回顧歷史、展望世界,我們應該增強文明自信,在先輩們鑄就的光輝成就的基礎上,堅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努力續寫亞洲文明新輝煌。”
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提出了“中國願同各國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為更好傳承文明提供必要支撐”的國際倡議,這為全面深化亞洲國家文化遺產合作、促進亞洲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全新思路。
為保護人類文明精華作出亞洲新貢獻
自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成功舉辦四年來,中國積極與亞洲國家在服務元首外交、文物展覽交流、聯合考古、文物保護修復、技術合作等文化遺產領域開展合作,為保護人類文明精華作出亞洲新貢獻。
一、文物、文化遺產工作服務元首外交。近四年來,習近平親自主導和參與了一系列文物、文化遺產外交活動,向國際社會展示了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這不僅豐富了中國與亞洲國家雙邊關係的內涵,也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
2022年9月,習近平赴烏茲別克斯坦出席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中烏聯合開展希瓦古城歷史古蹟保護修復寫入習近平在烏發表的重要署名文章。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設計製作的希瓦古城保護修復項目的微縮模型作為國禮贈予烏方,同時《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主管部門間博物館領域合作備忘錄》列入高訪配套成果。
2022年12月,習近平赴沙特阿拉伯出席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首屆中國—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峰會並對沙特進行國事訪問。中沙聯合開展塞林港遺址考古寫入習近平在沙特發表的重要署名文章。
2023年2月,在習近平與伊朗最高領導人萊希的見證下,中伊關於加強文化遺產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成功簽署。
二、文物展覽講述文明交流故事。亞洲各國文物承載著輝煌燦爛的亞洲文明,中國與亞洲各國合作舉辦的文物展覽生動講述著文明交流互鑒的故事。
近四年來,中國的博物館機構走進亞洲國家的展覽有:2019年6月至9月為慶祝中蒙建交70周年,由內蒙古博物院與蒙古國國家博物館合作舉辦“大遼契丹——中國內蒙古遼代文物精品展”;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組織赴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九州國立博物館舉辦的“三國志展”;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湖北省博物館赴新德里印度國家博物館舉辦的“禮樂·華章——中國湖北文物特展”;2021年10月至2022年2月,上海博物館赴阿聯酋阿布扎比盧浮宮博物館舉辦的“龍與鳳——天朝與天方的千百年藝術交融”展覽。
同時,中國也從亞洲國家引進了精彩的文物展覽,包括:2019年7月至2020年2月,在故宮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館展出的“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展覽中,有來自阿聯酋和伊朗的青瓷文物展品;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日本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館出借文物赴孔子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參加“亞洲文明展”國內巡展;2023年3月起,故宮博物院與巴基斯坦國家遺產與文化部共同主辦的“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在故宮展出。
三、聯合考古助力民心相通。近年來,中國考古參與到亞洲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聯合考古行動中,與阿聯酋、烏茲別克斯坦、沙特阿拉伯等亞洲14國聯合開展20餘項聯合考古合作,通過對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遺址的勘探發掘,助力探究亞洲文明脈絡,實證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2019年,在阿聯酋拉斯海馬酋長國古物與博物館局的支持下,故宮博物院、吉林大學及英國杜倫大學與阿方聯合在海上絲綢之路古港朱爾法遺址展開挖掘,取得了豐碩成果。同年,中國、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四國學者共同構建起費爾干納盆地聯合考古及四國合作交流機制的初步框架。2021年5月,中國與中亞五國形成了建設“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的會晤成果。在各方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該中心圓滿落地,為中國與中亞五國搭建起了開放共享的考古合作研究與學術交流平台。
四、文物保護修復合作展現中國貢獻。中國曾經是文化遺產國際合作的受益者,如今已成為積極的貢獻者。中國在亞洲六個國家,包括柬埔寨、蒙古、烏茲別克斯坦、尼泊爾、緬甸、吉爾吉斯斯坦分別開展了11項歷史古跡保護修復項目,成功搭建起中外民心相通的橋樑。
中國是最早參與吳哥古蹟保護行動的國家之一,迄今已近30年。中柬兩國文物保護工作人員建立了專業的隊伍,先後在周薩神廟、茶膠寺和王宮遺址開展修復工作。其中,王宮遺址項目於2019年11月開始進行考古調查、搶險支護及工程準備等前期工作。2022年11月,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柬埔寨期間,與洪森首相一同出席了中國援柬吳哥古跡茶膠寺保護修復項目移交儀式,參觀中柬文化遺產交流合作30年成果展。
中國政府還援助尼泊爾實施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保護修復項目。2017年開工至今,修復工作有序推進。截止到現在,九層神廟項目即將進入竣工階段,根據雙方的約定,將在項目修復現場設立永久紀念碑和永久性展覽。
除此之外,中國通過與亞洲國家商簽協議、合作防止文物走私、技術合作、開展專業人員培訓等一系列“組合行動”,與亞洲國家的合作不斷向縱深發展。比如與巴基斯坦、韓國、敘利亞、柬埔寨、上合組織成員國等簽署文化遺產合作文件;在“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框架下,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合作舉辦線上石質文物保護專業人員高級研修班;2019年以來,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西安國際保護中心為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四國“費爾干納-錫爾河廊道”、緬甸若開邦妙烏古城申遺提供技術指導。
樹立文化遺產保護地區合作新典範
為全面落實“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重大國際倡議,中國國家文物局於2020年正式邀請亞洲各國協同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2021年10月,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對話會在線上舉行。對話會上,亞洲10國共同發起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亞洲27國聯合發布《關於共同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的倡議》,深入推動亞洲國家文化遺產交流合作。
4月25日,首屆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在陝西西安開幕。這是聯盟發起後首次於線下召開的大範圍、高級別國際會議,共有來自亞洲21個國家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瀕危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基金3個文化遺產領域主要國際組織參會,其中包括15位文化文物主管部門部長級官員及大使、2位國際組織負責人。會上,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正式宣布成立。
習近平在向大會致賀信中強調,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的成立,有利於加強亞洲文化遺產保護,深化亞洲文明交流,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力量。中國願在聯盟框架下,同亞洲各國攜手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經驗交流,積極推動文化遺產領域國際合作,構建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
截至目前,聯盟成員國包括中國、亞美尼亞、柬埔寨、朝鮮、伊朗、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敘利亞、阿聯酋、也門、阿塞拜疆、緬甸、斯里蘭卡,此外孟加拉國、新加坡、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越南為聯盟觀察員國。首屆聯盟理事會主席國由聯盟發起國中國擔任。
首屆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為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走向機制化運行注入新動能,其中包括:
——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基金正式啟動。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設立了“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基金”。目前,該基金已募資8,800萬元人民幣,將用於支持中國與聯盟成員國合作開展亞洲文化遺產研究,推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優秀案例,以及支持國際培訓與學術交流等活動。
——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揭牌。聯盟大會上,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中亞五國共同為“絲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揭牌。中心將致力於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學術機構合作,面向中亞、西亞、南亞開展聯合考古工作,保護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人文交流合作。
——《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西安宣言》發布。今年3月,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議”,為持續推動亞洲國家共同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推進聯盟建設提供了新的指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西安宣言》將凝聚亞洲國家共識,團結亞洲國家響應“全球文明倡議”,在推動城市和鄉村文化遺產保護、聯合考古、文物保護修復、打擊文物非法販運、文化遺產公眾教育等方面廣泛開展合作。
從頂層設計、基礎保障到平台機制,這些落實“全球文明倡議”、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共識的重要舉措,旨在促進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和弘揚亞洲璀璨文明。中方表示,將持續加強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秘書處的機構建設和能力提升,並依托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基金為聯盟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與會各國代表高度評價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的重大意義,讚賞中方在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框架下開展的務實合作,表示將在秉承自願平等、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原則下共同推進聯盟建設,共商共畫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路線圖,在全球範圍內樹立文化遺產保護地區合作新典範。
鑒往知來,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和亞洲文明交流互鑒已翻開嶄新一頁。可以預見,亞洲文明瑰寶將在聯盟框架下得到更好的保護、更久的延續,世界文明百花園也將因此更加美麗繁榮、多彩絢爛。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6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6/5/2rWBLYivg6yxMwJnsCBUaXi12VNZmY0oDAH.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