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躺平主義”一詞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躺平主義者主張過一種簡單的生活,適當捨棄一味高收入和高地位,減少非必要工作,容易被認為是一種倦怠和消極的態度。而有些人則認為,它是一種表達不滿的方式。儘管香港是一個經濟繁榮的城市,但高企的房價物價與教育壓力等問題,令香港年青一代難以盡展個人抱負,通過努力打拼實現夢想,社會向上流動困難。凡此種種都可能是年輕人認同躺平主義的原因。
英雄不問出處 真金還需火煉
第一太平戴維斯(香港)董事總經理及投資部主管袁志光先生,多年來關注青年困境,默默支持和幫助香港年青人。相比以往,現時社會的生活水平與成本都有所提升。然而,許多年青人剛畢業薪水微薄,面對激烈競爭、房價高企,他們感到生活艱難,背負莫大壓力,無法實現安家立業。因此有不少人認為“成功靠父幹”,草根階層難有出頭日,索性躺平。對此,袁志光認為,家境較優渥的孩子或許有更好的教育環境,但現今社會資訊發達,出身基層的孩子也可以把握機會自由探索、全面嘗試,為將來成功打下基礎。
“出身自基層家庭其實有很多先天的優勢。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正因他出身寒微,得以學會如何處理許多日常事務。”袁志光補充,基層學生需要更自立自處,磨煉綜合能力,不見得比出身優渥的學生發展遜色。最重要的是自我探索、求知,從而收窄兩類學生之間的差距。不是每個人都生來大富大貴,但如果不自我努力,就連改善自己生活和人生的機會也沒有。袁志光本人就是一個示範,出身基層但沒有妄自菲薄,靠勤勉好學成為國際企業高管。
強己利人 成就自我在未來
香港向來側重發展金融或服務業,產業結構難提供多元發展機會,不少年青人被壓榨,沒有空間施展才華,向上流動更難。如某些機構要求初出社會的自由工作者低價,甚至無償完成繪圖或插畫工作,還認為這是給予他們展現自己的機會。袁志光認為,年青人剛踏入社會,難免會遇上付出與回報不匹配的情況,“一個人有成就,不會永遠懷才不遇。”年青人初入職場,應該更注重汲取工作養分提升自我,積累寶貴經驗,打好起步基礎。“將自己變成一個有能力的人,是一個很重要的起步點,要著眼金錢以外的得益。”
袁志光鼓勵年青人保持積極態度,勇敢嘗試不怕吃虧,是金子總會發光,“成功有一半因素控制不來,但成長一定可以做到,只要今天比昨天聰明,明天比今天更有智慧,成功可能就伴隨成長而來。想遇到貴人,不妨先成為別人的貴人。當你有利他精神,就會得人擁戴。不要憤世嫉俗,這種心態會減弱奮鬥心。我們無法控制別人如何對待自己,但可以選擇如何看待自己。”除了心態,袁先生還引用布袋和尚的詩勉勵年青人要有長遠的眼光,“低頭便見水中天,退後原來是向前”。而未來香港需要各方面的創科人才,只有青年裝備好自己,在機遇到來時才有能力牢牢把握。
近年因疫情衝擊,青年與他人溝通較少,有時過於以自我中心,未能體會他人的感受或需要,這不利於形成袁先生所指的利他精神。他希望社會各界為青年提供更多與他人交流的活動和機會,以彌補近年疫情對他們社交方面的影響。
袁志光認為,對年青人來說,富有經驗的師友不應局限於“授之以魚”的拯救者角色,而是成為“授之以漁”的幫助者,幫助對方學會“捕魚”,協助年青人自立和成長,終生溫飽才有保障。每一個挑戰都是成長的機會,可見,袁先生對年青人的狀況看得更長遠,做法更為青年的未來著想。只要年青人保持開放、進取、積極的成長心態,一定會在未來發揮所長,在社會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
資料來源:第一太平戴維斯(香港)董事總經理及投資部主管袁志光先生
受訪人物攝影: Andy Cheng@Studio Plus
原文刊於《知識》雜誌2023年6月刊“生涯規劃”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