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郭靈:公私營合作建屋可考慮善用「熟地」
港府近期公布私人興建資助出售房屋先導計劃「樂建居」,這是事隔二十多年,政府再次邀請私人發展商參與興建居屋。筆者認為,鑒於本港短中期房屋供應存在巨大缺口,任何有助加快建屋速度、增加住房資源的方案都值得政府考慮,惟政府必須汲取昔日私人參建居屋計劃的經驗,在房屋質素方面做好把關工作,同時亦應考慮更好地善用各區的工廈資源,吸引工廈業主改裝成過渡性房屋,釋放出更多的住房資源,減輕房屋供應短中期的壓力。
今次房屋局公布的「樂建居」計劃分為兩種模式,包括邀請發展商投標政府土地以及發展商在私人土地上興建,而先導計劃將會先推出三幅官地試行,其中包括兩幅分別位於東涌及柴灣的地皮,由發展商投標興建,預料提供2300伙,最快2028至2029年落成。當局表示,該項目落成後,將以市價六五折發售,跟目前以六二折定價的居屋相若,同時房屋局表明不會回購樂建居單位,但容許有需要時發展商可透過補地價,把單位改於公開市場出售。
其實在港英時期,本港已有私人機構參與興建居屋計劃,由私人發展商按土地投標條款指定規格興建,惟部分項目質量不佳。究其原因,無非是利益作怪,加上當年政府所採用的「價低者得」競投模式,令私人發展商更趨於將貨就價,削減成本犧牲樓宇質素。因此「樂建居」計劃需汲取昔日的教訓,做好質量把關工作,避免再次出現將貨就價的情況。
事實上,目前本港房屋供應最大問題在於難以快速增加短中期住房資源,即便是「樂建居」計劃,最快也要在五年後才能面向市場,而市區內有許多現成的「熟地」資源仍未被善加利用。據統計資料顯示,全港有逾1400幢工廈,共佔的土地面積逾2000公頃(約相當於120個維多利亞公園,或約12個粉嶺高爾夫球場面積)。這些工廈不僅分布於全港各區,且擁有較完善的交通網絡,若政府能提供一些無損公眾利益的優惠政策,吸引舊工廈業主改建為過渡性房屋,或加入如「樂建居」等的公私合作計劃,相信在少於五年內便能釋放出大量的「熟地」資源,減輕短期住房資源的壓力。
(作者係香港資深時評人,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6/19/77BPdmtoKhW3XHYyevQXID5bS6hVjf3bOGn.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Hi, This website does not supports 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