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鳴
再過幾天,行政長官李家超和第六屆特區政府就履職一年了。市民猶記得,一年前,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臨香港,出席香港回歸祖國25週年慶典暨第六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併發表重要講話。習主席對特區政府提出“四點希望”:著力提高治理水平,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共同維護和諧穩定。
這一年,香港在變。令人最開心的事,是香港與海外和內地實現通關,邁上了經濟復常的道路。最令人振奮的是,香港走出了2019年下半年以來因“黑暴”和疫情影響的經濟低谷。香港變得積極向上、富有活力。
這一年,香港也沒變。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一刻也沒有松懈,全面準確落實“一國兩制”的力度從未改變。
變與不變的背後,究竟蘊含著什麼邏輯?
提升治理水平,“行政主導”奠基礎
習主席希望特區政府“要轉變治理理念,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把有為政府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一年來,特區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之變,正是遵照習主席的要求,發生了三個明顯變化:
第一,團隊效能提升。KPI(關鍵績效)指標是企業管理常用的考核指標,李家超將其引入政府管理當中,新一屆政府就任後,訂立了過百項KPI指標。“紅隊”“藍隊”是軍事演習中常用的概念,李家超也將其引入政府團隊建設中。在推行任何重大措施前,引入“紅隊”評判,請一批沒有參與制定政策的人士對方案做批判性審視,提前堵塞措施漏洞,以減低政策推行的風險。
第二,行政和立法機關的溝通順暢。在立法會審議政府議案前,政府官員主動到立法會,回答議員的提問,這被稱之為“前廳交流”。這也使議員能夠提前瞭解有關議案,進行思考,最終投下負責任的一票。
第三,地區治理架構優化。由於區議會多年來功能扭曲,國安法實施後,部分區議員不願宣誓效忠基本法,區議會長期處於“半癱瘓”狀態。特區政府成立了十八個地區關愛隊,協同地區“三會”和民政專員為市民服務,同時,特區政府推進區議會改革,力圖打通基層治理“最後一公里”。
特區政府能夠推動香港實現以上變化,得益於中央的強力支持、國安法的強大威力、愛國愛港力量齊心協力。“修例風波”之後,在中央主導下,香港國安法和新選制實施,完善了選舉制度,基本法確立的“行政主導”原則真正得到全面落實,香港進入了回歸以來最好的管治時期,特區政府的管治措施才得以落地落實。
增強發展動能,三處著力有成效
香港正處於由治及興的新階段。今年春節前夕,剛剛就任香港中聯辦主任的鄭雁雄發表了主題為《讓“興”的動能更強勁》新春致辭,令人印象深刻。
如何讓“興”的動能更強勁?李家超及特區政府瞄准了三個重點: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搶抓世界經濟復蘇機遇,激發香港自身活力。
第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節奏加快。本屆特區政府成立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還與廣東省及深圳市政府成立專班,推進跨境合作。今年1月,香港與內地通關後,李家超帶領特區官員赴京拜會中央部委,又帶領立法會議員和政府官員到廣東三市考察;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力推香港青年到內地交流,今年6月重啓“企業內地與海外暑期實習計劃”;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統領香港與廣東的中小學交流,今年4至8月,香港安排4萬余名學生到內地考察。
第二,迎接世界經濟復蘇的舉措務實。李家超今年2月宣布,向來港遊客贈送50萬張機票,讓世人感受到香港“好客之都”的魅力。此後,他又帶隊出訪沙特和阿聯酋,說好“香港故事”,相信今後來自中東的投資定會給香港帶來不菲的紅利。以去年11月的香港金融領袖峰會為開端,香港的國際會議、展覽、體育賽事也越來越多,沈寂多年後,那個世人熟悉的香港又回來了!
第三,激活香港活力有起色。李家超去年10月公布的2022/2023施政報告中推出搶企業、搶人才計劃,如今,已經有約2000名尖端科研人才來港,科技園在一年內有320家企業進駐,按年增加三成。針對經濟復常後,航空業和建造業人手緊缺的問題,儘管社會爭議較多,特區政府果斷決定引入外勞1.8萬名。
不糾結細枝末節,以香港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為重,果斷決策,果敢出手。特區政府做事風格,讓人耳目一新!
排解民生憂難,尚需再加一把力
過去一年間,特區政府改善民生的重點有二:一是“後疫情時代”為民紓困。二是加速推進公屋建設。
財政司長陳茂波作為特區政府經濟操盤手,深知歷經三年經濟蕭條,市民仍“囊中羞澀”。政府今年再次推出電子消費券計劃,向約640萬名合資格市民每人派發5000元電子消費券。在他的主導下,政府又推出“開心香港”系列活動,以期達到經濟和民生的雙贏,預計可為市場注入約330億元的消費動力。
建設“簡約公屋”是本屆政府的一個創舉,旨在縮短公屋輪候期限。但此舉毀譽參半,市民質疑作為過渡性住房的“簡約公屋”造價太高、選址偏遠、建設工期並未縮短,“簡約公屋”不那麼簡約!這說明,特區政府的設想雖好,但在落實環節上顯得比較粗糙。
從整體上看,“住房難”背後的“供地難”最為棘手。香港可用的土地,大部分不在政府掌控之中,土地涉及的利益主體多、牽扯面大,非常複雜,就算是政府掌控的土地,回收的難度之大,都超出預料。以“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建設公屋”為例,“反對收回”的理由五花八門,甚至有人用昆蟲的棲息地來逼迫港府收回決定。某些政府官員也不斷改口,使此事變得撲朔迷離。
本屆政府改善民生突出了“急難愁盼”,有可圈可點之舉,也有不敢恭維之處,還需要再加一把力。
維護國家安全,履行責任不能松勁
去年11月,黎智英聘請英國御用大律師為其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的案件作抗辯,引起軒然大波。律政司契而不捨地上訴,一直到香港終審法院。最終,李家超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國安法進行釋法,澄清立法原意,堵上了國安案件洩密與外部干預的制度漏洞。
照理說,特首既是特區政府之首、也是特區之首,是“雙首長”;國安法實施後,特首還是特區的國安委主席,他所領導的國安委理應擔負起維護國家安全的主要責任。從“黎案”來看,香港國安委在維護國家安全上應發揮更大作用。
今年4月,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表示,香港國安法實施近三年,共250人被拘捕,截至3月底共檢控151人,已審結的71人案件全部入罪。這說明,維護國家安全從來就沒有松勁。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事情是,“23條立法”已經有了時間表。李家超近日表示,最遲在明年一定能立法。律政司、保安局正在研究,參考普通法國家如何針對罪行進行立法。
特區政府對維護國家安全的艱巨性、複雜性要有更清醒的認識。不久前,李家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管治者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強調“不犯法不代表不可以造成破壞”。
特區政府需要堅定地履行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源於中央的要求和指導。今年4月,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來港考察時指出:“現在香港社會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湧動,亂的根源尚未根除,治的基礎尚需鞏固。大家需要時刻警惕街頭暴力捲土重來、警惕“軟對抗”暗中作亂、警惕海外亂港活動倒灌香港”。夏寶龍一語點到要害,令人醍醐灌頂。
透過李家超及特區政府履職一年香港的變與不變,可以看到,儘管困難和風險不少,但特區政府致力於作“有為政府”,香港在走“上坡路”,希望之光就在前方。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本文原載於《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