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 | 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擁有豐富且獨特的金融資源。香港不僅是國家首選的國際籌融資平台,也助力國家金融市場有序開放,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高質量發展。
一、亞洲經濟體須適應不斷變化的全球形勢
在新的國際形勢下,高度依賴全球互聯互通的亞洲經濟發展面臨艱巨和複雜的挑戰,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短期內,發達國家貨幣金融條件明顯收緊,經濟增長前景減弱。發達國家是國際終端需求和投資資金的主要來源,其經濟金融收縮壓力不可避免對亞洲地區產生負面影響。二是當前部分發達經濟體「逆全球化」思潮興起,「近岸外包」呼聲和現象增多,帶來全球產業鏈調 整和重構壓力。三是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國際共識,發達國家抓緊探索國際綠色貿易投資規則,未來是否會形成綠色貿易壁壘需要密切觀察。大部分亞洲國家仍處在能源消耗量較大的經濟發展期,國際產業和經貿規則的綠色轉型對亞洲區域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在困難複雜的國際經濟金融環境中,亞洲地區經濟表現穩健,為應對上述挑戰提供了較好的發展環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亞洲經濟增速將從2022年的3.8%升至2023年的4.6%,明顯高於全球平均(2.8%)和發達經濟體(1.3%)的增長水平,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超過70%。同時 ,亞洲地區經貿合作不懼保護主義逆風,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RCE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DEPA)等多邊合作機制,提升市場一體化程度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程度,亞洲區域內產業鏈分工互補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為亞洲經濟和貿易投資增長增添了動力,2022年中國和東盟進出口規模達到6.5萬億人民幣,增長15%,體現了區域內貿易合作活力。
面對新的國際機遇與挑戰,亞洲區域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提高應對能力,增強發展韌性:
首先是亞洲經濟體需要繼續擴大開放,主動釋放向世界開放的信號,捍衛經濟全球化的成果,全力推動全球化發展。亞洲經濟體,特別是新興經濟體正繼續深化自身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擴大市場開放,努力增進與發達市場在經貿投資領域的緊密聯動,改善雙方互信,在經濟增長和轉型的關鍵期降低保護主義逆風的影響。中國是亞洲最大國家,正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同各國分享中國機遇。同時,中國堅定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參加RCEP,為世界經濟互聯互通注入更多力量。香港作為亞洲地區成熟市場和連接中國內地與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樑,能夠在協助包括中國內地市場在內的亞洲新興市場擴大開放、對接國際市場方面發揮重要的連接作用。
其次是充分利用區域內多邊合作機制,著力加強亞洲區域內經貿和投資合作。未來亞洲地區可以 鼓勵區域內更多經濟體加入已有的多邊合作機制並積極探索新的合作領域,釋放更多制度紅利, 形成更緊密區域內貿易投資關係。中國不僅積極加入RCEP協定,而且主動申請加入CPTPP、 DEPA等區域內高標準數字貿易協定。作為全球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大國,CPTPP和DEPA如果能加入中國力量,相信將進一步促進區域數字產業和技術的合作發展。
更加便利的區域貿易投資環境也為亞洲經濟體開拓多元化市場提供了有利基礎。當前發展中國家 市場潛力日益凸顯,特別是中國經濟疫後復蘇,大市場需求正加快釋放。國際機構普遍預測2023 年中國經濟增速在5%以上,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在三分之一左右,中國經濟增長將帶動與中國 經貿關係密切的亞洲經濟體共同增長,亞洲經濟體參與和分享中國大市場增長潛力,開拓多元化市場需求正迎來更多機遇。
第三是合作提升亞洲產業鏈附加值,特別是合作推動綠色技術和數字技術等全球新一代產業和技術發展。亞洲經濟體需要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和教育投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綠色技術和數字 技術等新興領域,亞洲經濟體有機會探索新的國際合作模式,並在部分技術領域彎道超車。例如中國新能源汽車和光伏產業鏈建設已取得較強的國際優勢,2023年第一季度有外貿「新三樣」之稱的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合計出口增長67%,對東盟出口增長更超過100%。未來中國擴大開放、創新升級、深化與亞洲經濟體產業分工的過程將帶動亞洲經濟體技術水平和產業鏈附加值的整體提升。
二、香港在推動經濟金融全球化方面扮演關鍵角色
香港作為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在促進國際金融合作,推動經濟金融全球化方面將扮演關鍵角色。首先香港將繼續擔任連接中國內地與世界金融市場的關鍵橋樑。內地和香港金融互聯互通 內容將進一步擴大,豐富香港資金池、資產池。繼成為產品和資金的橋樑後,香港可以成為金融規則的橋樑,在結合內地發展特色,探索國內、國際金融標準銜接合作方面發揮更多作用。例如香港馬上要推出港版上市公司ESG披露標準,體現了香港在規則領域的獨特地位。
同時,香港的定位是深化亞洲區域和「一帶一路」合作的金融支點。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綜合實力雄厚,擁有全球領先的股票市場,是國際著名的新股融資中心和全球第二大、亞洲第一大的生物 科技融資中心。香港是重要的亞洲國際債券發行市場,亞洲和「一帶一路」沿線重要企業多次在 香港發行國際債券。港交所旗下擁有倫敦金屬交易所,能夠較好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基本金屬 交易和風險管理需求。同時,香港匯聚眾多國際領先金融機構,具有豐富的綜合跨境金融服務經驗,例如全球最大IPO內唯一中標的中資投行來自香港;中國與歐洲最大跨境併購項目由香港金融機構完成;香港金融機構還多次為沙特阿美等伊斯蘭市場主體提供伊斯蘭債券發行的特色金融服務。因此,香港不僅能便利對接內地大市場資源,而且和東盟、中東等「一帶一路」沿線主要經 濟體具有密切的金融合作基礎。亞洲和「一帶一路」沿線經濟增長和貿易投資合作將帶來更多金融合作需要,香港能夠圍繞相關經濟體產業轉型、科技創新、綠色發展、跨境資產管理等多元化需求,提供綜合化、國際化的金融服務,成為區域合作的金融支點
此外,香港可以成為國際金融業務的創新中心。香港砥礪前行,主動在當前國際金融發展的前沿領域進行創新,包括在2023年3月推出18C上市制度改革探索科技創新融資機制,2022年10月建 立Core Climate國際碳信用市場探索碳金融業務,探索數字資產交易和數字貨幣跨境使用等,都是 目前國際金融市場特別關注的新領域。
雖然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前景廣闊,但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香港也需要不斷調整發展戰略。新一屆特區政府履職以來,主動作為,宣布了一系列政策吸引國際企業和人才,鼓勵科技創新活動,推動經濟多元化轉型。受益於政策傾斜和香港在大學教育、金融領域的重要優勢,香港成為知識及創新型經濟體前景可期。
而面對複雜的國際環境,國際金融地位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依然是香港的核心競爭力,也是香 港能夠有力支持科技創新活動,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獨特作用的優勢所在。鑒於國際人才和金融機構匯聚是各類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基礎和競爭重點,需要繼續大力吸引各類國際企業、 金融機構和人才作為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提升香港競爭力的重中之重。
三、提升粵港澳大灣區作為金融和數字中心的戰略地位
粵港澳大灣區以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為發展目標。在世界範圍內,舊金山灣區等成 熟「灣區經濟」具有兩個普遍特徵,第一個是「灣區經濟」匯集眾多優質生產要素特別是創新要素,是所在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第二個是「灣區經濟」普遍具有自由開放經濟結構,是所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重要空間載體。
開放與創新是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在內的「灣區經濟」的兩大基石,也決定了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重點:一是圍繞做大國內市場、暢通國內循環的發展需要,引領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和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二是圍繞促進國內、國際市場暢通循環需要 ,作為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的實驗區、示範區,推動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此外,粵港澳大灣區還 肩負探索「一國兩制」新實踐,延伸港澳發展空間,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特殊使命。
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創新程度離不開三地金融資源的投入與合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三地「建設國際金融樞紐」的發展目標,共建國際金融樞紐既要求三地金融市場主動作為 ,對標國際金融市場的領先規則和業務進行自身的改革創新,提升三地在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力 。同時,共建國際金融樞紐要求三地金融市場深化合作,整合金融資源,促進資金自由流動,為企業和居民的跨境生產生活提供更多金融服務便利,從而吸引國際資本、企業和人才進入大灣區 。由於粵港澳涉及境內、境外兩個金融市場,三地金融合作的過程也是境內金融市場對外開放, 與港澳接軌、與國際接軌的過程。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深化金融合作具有以下空間:
首先是對標國際領先市場進行機制創新,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金融規則體系和金融市場環境。其中,可以重點發揮香港與國際金融市場和規則體系接軌的成熟市場優勢,共同探索金融專業人才和產品的互認機制、跨境金融糾紛的仲裁機制以及金融跨境監管的合作機制等。
其次是優化和擴大三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推動內地金融市場業務率先對港澳開放。例如,繼續優化「股票通」、跨境「理財通」等已有的互聯互通安排,研究考慮納入更多投資標的或者引入更多市場參與主體,同時繼續探索粵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新內容,包括但不限於金融衍生品市場、碳金融產品、大宗商品市場等。
最後是圍繞三地實體經濟發展需要,合作擴大科創金融、綠色金融、跨境金融、人民幣計價產 品和服務等特色金融服務的供應,豐富大灣區金融業態,並鼓勵三地企業和居民跨境使用所需 的大灣區金融資源。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3年5-6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6/30/jbNy2srMHnG5icUetJ7HflvCfOEL5sNgePU.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李彤 | 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擁有豐富且獨特的金融資源。香港不僅是國家首選的國際籌融資平台,也助力國家金融市場有序開放,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高質量發展。
一、亞洲經濟體須適應不斷變化的全球形勢
在新的國際形勢下,高度依賴全球互聯互通的亞洲經濟發展面臨艱巨和複雜的挑戰,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短期內,發達國家貨幣金融條件明顯收緊,經濟增長前景減弱。發達國家是國際終端需求和投資資金的主要來源,其經濟金融收縮壓力不可避免對亞洲地區產生負面影響。二是當前部分發達經濟體「逆全球化」思潮興起,「近岸外包」呼聲和現象增多,帶來全球產業鏈調 整和重構壓力。三是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國際共識,發達國家抓緊探索國際綠色貿易投資規則,未來是否會形成綠色貿易壁壘需要密切觀察。大部分亞洲國家仍處在能源消耗量較大的經濟發展期,國際產業和經貿規則的綠色轉型對亞洲區域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在困難複雜的國際經濟金融環境中,亞洲地區經濟表現穩健,為應對上述挑戰提供了較好的發展環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亞洲經濟增速將從2022年的3.8%升至2023年的4.6%,明顯高於全球平均(2.8%)和發達經濟體(1.3%)的增長水平,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超過70%。同時 ,亞洲地區經貿合作不懼保護主義逆風,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RCE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DEPA)等多邊合作機制,提升市場一體化程度和貿易投資便利化程度,亞洲區域內產業鏈分工互補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為亞洲經濟和貿易投資增長增添了動力,2022年中國和東盟進出口規模達到6.5萬億人民幣,增長15%,體現了區域內貿易合作活力。
面對新的國際機遇與挑戰,亞洲區域可以通過以下方式來提高應對能力,增強發展韌性:
首先是亞洲經濟體需要繼續擴大開放,主動釋放向世界開放的信號,捍衛經濟全球化的成果,全力推動全球化發展。亞洲經濟體,特別是新興經濟體正繼續深化自身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擴大市場開放,努力增進與發達市場在經貿投資領域的緊密聯動,改善雙方互信,在經濟增長和轉型的關鍵期降低保護主義逆風的影響。中國是亞洲最大國家,正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同各國分享中國機遇。同時,中國堅定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參加RCEP,為世界經濟互聯互通注入更多力量。香港作為亞洲地區成熟市場和連接中國內地與國際市場的重要橋樑,能夠在協助包括中國內地市場在內的亞洲新興市場擴大開放、對接國際市場方面發揮重要的連接作用。
其次是充分利用區域內多邊合作機制,著力加強亞洲區域內經貿和投資合作。未來亞洲地區可以 鼓勵區域內更多經濟體加入已有的多邊合作機制並積極探索新的合作領域,釋放更多制度紅利, 形成更緊密區域內貿易投資關係。中國不僅積極加入RCEP協定,而且主動申請加入CPTPP、 DEPA等區域內高標準數字貿易協定。作為全球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大國,CPTPP和DEPA如果能加入中國力量,相信將進一步促進區域數字產業和技術的合作發展。
更加便利的區域貿易投資環境也為亞洲經濟體開拓多元化市場提供了有利基礎。當前發展中國家 市場潛力日益凸顯,特別是中國經濟疫後復蘇,大市場需求正加快釋放。國際機構普遍預測2023 年中國經濟增速在5%以上,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在三分之一左右,中國經濟增長將帶動與中國 經貿關係密切的亞洲經濟體共同增長,亞洲經濟體參與和分享中國大市場增長潛力,開拓多元化市場需求正迎來更多機遇。
第三是合作提升亞洲產業鏈附加值,特別是合作推動綠色技術和數字技術等全球新一代產業和技術發展。亞洲經濟體需要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和教育投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在綠色技術和數字 技術等新興領域,亞洲經濟體有機會探索新的國際合作模式,並在部分技術領域彎道超車。例如中國新能源汽車和光伏產業鏈建設已取得較強的國際優勢,2023年第一季度有外貿「新三樣」之稱的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合計出口增長67%,對東盟出口增長更超過100%。未來中國擴大開放、創新升級、深化與亞洲經濟體產業分工的過程將帶動亞洲經濟體技術水平和產業鏈附加值的整體提升。
二、香港在推動經濟金融全球化方面扮演關鍵角色
香港作為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在促進國際金融合作,推動經濟金融全球化方面將扮演關鍵角色。首先香港將繼續擔任連接中國內地與世界金融市場的關鍵橋樑。內地和香港金融互聯互通 內容將進一步擴大,豐富香港資金池、資產池。繼成為產品和資金的橋樑後,香港可以成為金融規則的橋樑,在結合內地發展特色,探索國內、國際金融標準銜接合作方面發揮更多作用。例如香港馬上要推出港版上市公司ESG披露標準,體現了香港在規則領域的獨特地位。
同時,香港的定位是深化亞洲區域和「一帶一路」合作的金融支點。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綜合實力雄厚,擁有全球領先的股票市場,是國際著名的新股融資中心和全球第二大、亞洲第一大的生物 科技融資中心。香港是重要的亞洲國際債券發行市場,亞洲和「一帶一路」沿線重要企業多次在 香港發行國際債券。港交所旗下擁有倫敦金屬交易所,能夠較好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基本金屬 交易和風險管理需求。同時,香港匯聚眾多國際領先金融機構,具有豐富的綜合跨境金融服務經驗,例如全球最大IPO內唯一中標的中資投行來自香港;中國與歐洲最大跨境併購項目由香港金融機構完成;香港金融機構還多次為沙特阿美等伊斯蘭市場主體提供伊斯蘭債券發行的特色金融服務。因此,香港不僅能便利對接內地大市場資源,而且和東盟、中東等「一帶一路」沿線主要經 濟體具有密切的金融合作基礎。亞洲和「一帶一路」沿線經濟增長和貿易投資合作將帶來更多金融合作需要,香港能夠圍繞相關經濟體產業轉型、科技創新、綠色發展、跨境資產管理等多元化需求,提供綜合化、國際化的金融服務,成為區域合作的金融支點
此外,香港可以成為國際金融業務的創新中心。香港砥礪前行,主動在當前國際金融發展的前沿領域進行創新,包括在2023年3月推出18C上市制度改革探索科技創新融資機制,2022年10月建 立Core Climate國際碳信用市場探索碳金融業務,探索數字資產交易和數字貨幣跨境使用等,都是 目前國際金融市場特別關注的新領域。
雖然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前景廣闊,但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香港也需要不斷調整發展戰略。新一屆特區政府履職以來,主動作為,宣布了一系列政策吸引國際企業和人才,鼓勵科技創新活動,推動經濟多元化轉型。受益於政策傾斜和香港在大學教育、金融領域的重要優勢,香港成為知識及創新型經濟體前景可期。
而面對複雜的國際環境,國際金融地位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依然是香港的核心競爭力,也是香 港能夠有力支持科技創新活動,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發揮獨特作用的優勢所在。鑒於國際人才和金融機構匯聚是各類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基礎和競爭重點,需要繼續大力吸引各類國際企業、 金融機構和人才作為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提升香港競爭力的重中之重。
三、提升粵港澳大灣區作為金融和數字中心的戰略地位
粵港澳大灣區以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為發展目標。在世界範圍內,舊金山灣區等成 熟「灣區經濟」具有兩個普遍特徵,第一個是「灣區經濟」匯集眾多優質生產要素特別是創新要素,是所在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第二個是「灣區經濟」普遍具有自由開放經濟結構,是所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重要空間載體。
開放與創新是包括粵港澳大灣區在內的「灣區經濟」的兩大基石,也決定了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重點:一是圍繞做大國內市場、暢通國內循環的發展需要,引領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和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二是圍繞促進國內、國際市場暢通循環需要 ,作為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的實驗區、示範區,推動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此外,粵港澳大灣區還 肩負探索「一國兩制」新實踐,延伸港澳發展空間,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特殊使命。
提升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創新程度離不開三地金融資源的投入與合作。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三地「建設國際金融樞紐」的發展目標,共建國際金融樞紐既要求三地金融市場主動作為 ,對標國際金融市場的領先規則和業務進行自身的改革創新,提升三地在國際金融市場的競爭力 。同時,共建國際金融樞紐要求三地金融市場深化合作,整合金融資源,促進資金自由流動,為企業和居民的跨境生產生活提供更多金融服務便利,從而吸引國際資本、企業和人才進入大灣區 。由於粵港澳涉及境內、境外兩個金融市場,三地金融合作的過程也是境內金融市場對外開放, 與港澳接軌、與國際接軌的過程。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深化金融合作具有以下空間:
首先是對標國際領先市場進行機制創新,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金融規則體系和金融市場環境。其中,可以重點發揮香港與國際金融市場和規則體系接軌的成熟市場優勢,共同探索金融專業人才和產品的互認機制、跨境金融糾紛的仲裁機制以及金融跨境監管的合作機制等。
其次是優化和擴大三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推動內地金融市場業務率先對港澳開放。例如,繼續優化「股票通」、跨境「理財通」等已有的互聯互通安排,研究考慮納入更多投資標的或者引入更多市場參與主體,同時繼續探索粵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新內容,包括但不限於金融衍生品市場、碳金融產品、大宗商品市場等。
最後是圍繞三地實體經濟發展需要,合作擴大科創金融、綠色金融、跨境金融、人民幣計價產 品和服務等特色金融服務的供應,豐富大灣區金融業態,並鼓勵三地企業和居民跨境使用所需 的大灣區金融資源。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3年5-6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6/30/jbNy2srMHnG5icUetJ7HflvCfOEL5sNgePU.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