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加快建設質量強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建設質量強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由大向強轉變的重要舉措,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從歷史經驗看,經濟強國一定是質量強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把發展質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堅定不移推進質量強國建設。
文| 北京 趙昌文
經濟轉型本質上是發展質量的轉型,是一個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的過程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場全方位、深層次的經濟轉型過程。經濟轉型是從一種經濟發展狀態轉向另一種更高層次的經濟發展狀態。在國內外文獻中,對轉型的理解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顯著變化,比如要素配置結構的變化、技術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攀升等;另一種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制度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顯著變化,比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等。前者也可稱為升級,後者也可稱為轉軌。這兩種意義上的轉型,其實是辯證統一的,背後的基礎邏輯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儘管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觀察經濟轉型,但從本質上講,經濟轉型是生產力的變革,是經濟增長方式或發展方式的變化,其中必然伴隨著經濟結構的優化、支柱產業的替換和新舊動力的更替,這是一個國家經濟從量的積累到質的提升的轉變過程。從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把經濟轉型定義為發展質量的轉型。
一個國家經濟結構的深刻變革往往與工業化階段相適應,這一過程通常是產業升級換代、產品質量提升和企業品牌創造的關鍵時期
從國際經驗看,已經完成工業化、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其經濟結構深刻變革的過程都發生在工業化後期。早期的工業化國家如英國、美國、法國等,其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是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內逐步完成的,經濟轉型自然也是一個持久而漸變的過程。儘管如此,英國在19世紀初期、美國在19世紀中後期也曾經出現了相對集中的結構調整期。德國、日本等二戰後的一些追趕型國家,基本上都是用了30年左右的時間加速完成了工業化,也可稱為“壓縮式工業化”。觀察這些國家曾經發生的故事,我們基本能夠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個國家重大經濟轉型的過程通常發生在工業化的後期,這一過程也是產業升級換代、產品質量提升和企業品牌創造的關鍵時期。我國同樣是一個後發的追趕型經濟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快速的規模擴張和數量追趕。按照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結構、製造業增加值佔比、城鎮化率等評價指標,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到工業化後期,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特別是疊加數字技術、綠色低碳轉型的時代背景,未來一個時期必將是我國產業快速升級和經濟結構發生劇烈變化的時期,從數量追趕到質量追趕應該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能否抓住這一關鍵的時間節點推動高質量發展,直接會影響我國現代化建設“兩步走”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
適應產業融合發展特別是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新趨勢,著力提升製造業部門的質量水平
製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製造業質量是一國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我國製造業已經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根本性轉變,建立起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我國自2010年以來連續13年保持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約30%。與此同時,隨著要素成本上升和比較優勢變化,傳統的低成本競爭優勢越來越小,規模和數量擴張的邊際收益越來越低。製造業部門進入到了一個必須不斷依靠技術進步和提升產品質量的新階段,要促進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當前,塑造競爭新優勢,從方向看不外乎兩個,一個是依靠創新拓展技術和產業的前沿邊界,另一個是在已有的技術和產業邊界內,持續提升質量和效益水平。影響我國製造業部門的因素,除了宏觀層面的實體經濟內部供給與需求、實體經濟與金融、實體經濟與房地產“三大失衡”外,一個關鍵是必須持續提升國內外消費者對“中國製造”的信心。市場信心不足會導致很多行業陷入低質量陷阱的“囚徒困境”,也就是說,企業即使能夠生產出高品質商品,但消費者也不相信、不願出高價購買,最終企業只能生產低質量產品。對此,要把重點放在規範市場秩序上,讓市場能夠真正起到“價格發現”的作用。在企業、市場到消費者三個環節中,企業有著很強的供給升級動力,消費者有著很強的消費升級需求,完善市場就好比是武俠小說中的打通“任督二脈”或是醫學上的消除“腸梗阻”。此外,適應產業融合發展特別是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新趨勢,製造業部門的質量提升要從研發設計、服務型製造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等多方面努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三個轉變”,也就是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是對我國製造業發展提出的明確要求。
推進質量強國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市場、企業和社會各方面形成合力
《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已經將建設質量強國上升為國家戰略,下一步要積極推動全社會自覺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一是政府層面,樹立新質量觀、大質量觀。所謂新質量觀,就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的質量觀。所謂大質量觀,就是從宏觀上看勞動生產率、資本產出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不斷提高,整個經濟不存在重大結構性失衡、整體經濟運行風險可控,從微觀上看企業產品有市場、有競爭力,企業整體有效益,產品和服務能夠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新質量觀和大質量觀對政府的規劃、標準和監管等各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要解決好行業之間的報酬結構失衡問題,必須與時俱進地提高行業企業的質量標準、技術標準,加大政府採購的引導作用,鼓勵在重大裝備和重點工程中使用優質產品,同時加強質量基礎公共設施建設,強化質量監管,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製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聯合懲戒嚴重質量違法失信行為。
二是市場層面,加快形成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商業環境。要進一步樹立市場主體所應有的契約精神、誠信精神;加快形成市場的“價格發現”能力,“一分錢、一分貨”;堅決改變因為地區保護等因素導致競爭不充分的情況,不為“優不勝、劣不汰”提供土壤,防止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堅決防止壟斷經營和不正當競爭,維護市場秩序,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和標準;形成社會資源向優質產品、優秀品牌和優勢企業聚集的機制。
三是企業層面,弘揚工匠精神,強化基礎能力建設。我國從來就不曾缺乏工匠精神,庖丁解牛、魯班刻鳳等都曾經是我們民族的集體記憶。但是,當下確實需要呼喚重視品質、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回歸。建設質量強國,企業必須具有對自己產品和服務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價值理念。與此同時,也要大力推廣現代質量管理理念方法,深化先進質量管理工具運用,加大研發投入和技術攻關力度,推動創新技術應用和標準化,開展重點領域質量可靠性攻關,推進產業工人技能培訓,加大力度培育自主知名品牌,促進品牌建設和業務發展相融合。
四是社會層面,樹立質量優先意識,加強質量文化建設,加快行業質量誠信自律機制建設。引導和推動行業組織制定行業質量誠信守則規範,完善行規、行約,明確各行業誠信責任和義務。完善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體系以及質量法律法規和執法體系,構建政府監管、市場調節、企業主體、行業自律、社會參與的質量管理格局。繼續開展國家質量獎評選表彰,樹立質量標杆,建立政府質量獎獲獎企業和個人先進質量管理經驗的長效宣傳推廣機制。
(作者係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主任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7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3/IEtW4szHTk1rV8QbfXBdUOSR2KlyCY0BXHa.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加快建設質量強國。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提出,建設質量強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由大向強轉變的重要舉措,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從歷史經驗看,經濟強國一定是質量強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把發展質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堅定不移推進質量強國建設。
文| 北京 趙昌文
經濟轉型本質上是發展質量的轉型,是一個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的過程
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場全方位、深層次的經濟轉型過程。經濟轉型是從一種經濟發展狀態轉向另一種更高層次的經濟發展狀態。在國內外文獻中,對轉型的理解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顯著變化,比如要素配置結構的變化、技術進步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產業鏈和價值鏈的攀升等;另一種是指一個國家的經濟制度在一定時期內發生的顯著變化,比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等。前者也可稱為升級,後者也可稱為轉軌。這兩種意義上的轉型,其實是辯證統一的,背後的基礎邏輯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儘管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觀察經濟轉型,但從本質上講,經濟轉型是生產力的變革,是經濟增長方式或發展方式的變化,其中必然伴隨著經濟結構的優化、支柱產業的替換和新舊動力的更替,這是一個國家經濟從量的積累到質的提升的轉變過程。從這個意義上,我們也可以把經濟轉型定義為發展質量的轉型。
一個國家經濟結構的深刻變革往往與工業化階段相適應,這一過程通常是產業升級換代、產品質量提升和企業品牌創造的關鍵時期
從國際經驗看,已經完成工業化、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其經濟結構深刻變革的過程都發生在工業化後期。早期的工業化國家如英國、美國、法國等,其工業化、現代化的進程是在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內逐步完成的,經濟轉型自然也是一個持久而漸變的過程。儘管如此,英國在19世紀初期、美國在19世紀中後期也曾經出現了相對集中的結構調整期。德國、日本等二戰後的一些追趕型國家,基本上都是用了30年左右的時間加速完成了工業化,也可稱為“壓縮式工業化”。觀察這些國家曾經發生的故事,我們基本能夠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個國家重大經濟轉型的過程通常發生在工業化的後期,這一過程也是產業升級換代、產品質量提升和企業品牌創造的關鍵時期。我國同樣是一個後發的追趕型經濟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快速的規模擴張和數量追趕。按照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結構、製造業增加值佔比、城鎮化率等評價指標,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到工業化後期,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特別是疊加數字技術、綠色低碳轉型的時代背景,未來一個時期必將是我國產業快速升級和經濟結構發生劇烈變化的時期,從數量追趕到質量追趕應該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能否抓住這一關鍵的時間節點推動高質量發展,直接會影響我國現代化建設“兩步走”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
適應產業融合發展特別是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新趨勢,著力提升製造業部門的質量水平
製造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製造業質量是一國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集中體現。我國製造業已經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根本性轉變,建立起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我國自2010年以來連續13年保持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地位,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約30%。與此同時,隨著要素成本上升和比較優勢變化,傳統的低成本競爭優勢越來越小,規模和數量擴張的邊際收益越來越低。製造業部門進入到了一個必須不斷依靠技術進步和提升產品質量的新階段,要促進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競爭新優勢。當前,塑造競爭新優勢,從方向看不外乎兩個,一個是依靠創新拓展技術和產業的前沿邊界,另一個是在已有的技術和產業邊界內,持續提升質量和效益水平。影響我國製造業部門的因素,除了宏觀層面的實體經濟內部供給與需求、實體經濟與金融、實體經濟與房地產“三大失衡”外,一個關鍵是必須持續提升國內外消費者對“中國製造”的信心。市場信心不足會導致很多行業陷入低質量陷阱的“囚徒困境”,也就是說,企業即使能夠生產出高品質商品,但消費者也不相信、不願出高價購買,最終企業只能生產低質量產品。對此,要把重點放在規範市場秩序上,讓市場能夠真正起到“價格發現”的作用。在企業、市場到消費者三個環節中,企業有著很強的供給升級動力,消費者有著很強的消費升級需求,完善市場就好比是武俠小說中的打通“任督二脈”或是醫學上的消除“腸梗阻”。此外,適應產業融合發展特別是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的新趨勢,製造業部門的質量提升要從研發設計、服務型製造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等多方面努力。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三個轉變”,也就是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這是對我國製造業發展提出的明確要求。
推進質量強國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市場、企業和社會各方面形成合力
《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已經將建設質量強國上升為國家戰略,下一步要積極推動全社會自覺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一是政府層面,樹立新質量觀、大質量觀。所謂新質量觀,就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的質量觀。所謂大質量觀,就是從宏觀上看勞動生產率、資本產出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不斷提高,整個經濟不存在重大結構性失衡、整體經濟運行風險可控,從微觀上看企業產品有市場、有競爭力,企業整體有效益,產品和服務能夠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新質量觀和大質量觀對政府的規劃、標準和監管等各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要解決好行業之間的報酬結構失衡問題,必須與時俱進地提高行業企業的質量標準、技術標準,加大政府採購的引導作用,鼓勵在重大裝備和重點工程中使用優質產品,同時加強質量基礎公共設施建設,強化質量監管,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製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聯合懲戒嚴重質量違法失信行為。
二是市場層面,加快形成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商業環境。要進一步樹立市場主體所應有的契約精神、誠信精神;加快形成市場的“價格發現”能力,“一分錢、一分貨”;堅決改變因為地區保護等因素導致競爭不充分的情況,不為“優不勝、劣不汰”提供土壤,防止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堅決防止壟斷經營和不正當競爭,維護市場秩序,實施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和標準;形成社會資源向優質產品、優秀品牌和優勢企業聚集的機制。
三是企業層面,弘揚工匠精神,強化基礎能力建設。我國從來就不曾缺乏工匠精神,庖丁解牛、魯班刻鳳等都曾經是我們民族的集體記憶。但是,當下確實需要呼喚重視品質、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回歸。建設質量強國,企業必須具有對自己產品和服務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價值理念。與此同時,也要大力推廣現代質量管理理念方法,深化先進質量管理工具運用,加大研發投入和技術攻關力度,推動創新技術應用和標準化,開展重點領域質量可靠性攻關,推進產業工人技能培訓,加大力度培育自主知名品牌,促進品牌建設和業務發展相融合。
四是社會層面,樹立質量優先意識,加強質量文化建設,加快行業質量誠信自律機制建設。引導和推動行業組織制定行業質量誠信守則規範,完善行規、行約,明確各行業誠信責任和義務。完善標準、計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體系以及質量法律法規和執法體系,構建政府監管、市場調節、企業主體、行業自律、社會參與的質量管理格局。繼續開展國家質量獎評選表彰,樹立質量標杆,建立政府質量獎獲獎企業和個人先進質量管理經驗的長效宣傳推廣機制。
(作者係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主任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7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3/IEtW4szHTk1rV8QbfXBdUOSR2KlyCY0BXHa.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