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鳴
第六屆特區政府履職一年。一年前的七月一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時發表了重要講話。習主席對特區政府提出四點希望:一是著力提高治理水平,展現良政善治新氣象;二是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充分釋放香港社會蘊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三是切實排解民生憂難,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四是共同維護和諧穩定,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這是對特區政府的要求,也為特區政府的司局長們履職指出了重點。
一年來,特區政府的司局長們履職情況如何呢?應該說極大多數司局長都能腳踏實地,兢兢業業;然而,也需檢視工作得失,改進不足、補上短板,更好地履行職責。我們不妨從以下五個方面看看特區政府的司局長們能得多少分?
提升治理水平是否有實招?
一年來,香港治理水平有了明顯提高。這得益於在中央主導下,“愛國者治港”落到了實處,也得益於政府班子的辛勤努力。
政府治理最大的變化,可用“通”和“合”兩個字概括。所謂“通”,就是“通關”復常、聯通各界、政通人和;所謂“合”,就是政府各部門同心合力克難題。
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作為“首席司局長”在“通”與“合”方面都做的不錯。比如,他是推動與內地通關的主要參與者,他領導一個跨司、跨局、跨部門的“人才服務窗口”,短短約5個月,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已共收到約八萬三千份申請,超過五萬份已獲批。他領導“弱勢社群學生擺脫跨代貧窮行動小組”、主持地區治理領導委員會工作,這些工作都卓有成效。
被市民親切稱為“波叔”的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聚焦“通”和“合”同樣付出了心血和汗水。比如,他與世界銀行等諸多國際組織不斷溝通協調,為香港贏得良好的外部環境;他領導的“土地及房屋供應統籌組”,整合多個部門的力量,一直研究破解住房難題。
並非所有的政府管治團隊成員都如陳國基、陳茂波這樣積極作為、用心用力。按部就班、得過且過的現象和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依然存在;尤其是個別高官很少表現出主動變革的意願;有的雖然有變革願望,但缺少變革思路和辦法,“兩眼四顧心茫然”;有的工作浮在面上,熱衷四處趕場應酬,沒有沉到基層,汲取市民的智慧。這樣的做派,工作效能不高,自然得不到高分了!
發展經濟是否有成效?
過去一年,香港經濟呈現“V”字型曲線。去年三四季度,經濟下滑至谷底;今年一二季度,扭轉跌勢,實現增長。
經濟增長的背後,既有疫情結束後,香港與內地、與世界恢復往來帶來的機遇,也有特區政府主動作為取得的實效。
陳茂波作為特區政府經濟政策的“操盤手”,可謂“勞苦功高”。為了撐住本地消費,他主導再次推出電子消費券的同時,又興辦“開心香港”系列活動,吸引市民在本地消費,這一招,為市場注入330多億元的消費動力。陳茂波還提出“搶企業”計劃,財政司去年底設立“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成立6個月以來已與150多家企業會面,其中不少是所屬產業的龍頭以及擁有高端技術的企業。
陳茂波作為本屆班子的一員老將,接地氣,不自傲,每每於香港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能提出管用的對策,收效甚好。深得各界和市民的好評,理應得高分。
特區政府曾長期奉行不干預的自由政策,在經濟領域採取“積極不干預”的態度。如今,“不干預”不能成為“不作為”的借口,把“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才是努力的方向。相關的司局長能否得到高分,在這方面必須臥薪嘗膽、勵精圖治。
維護穩定是否真用心?
一年來,香港社會整體穩定,但“暗流湧動”的現象不容忽視。總有人會用一些人以特殊方式,試圖攪動香港局勢。比如,銅鑼灣SOGO大屏幕不久前就曾出現“撐暴”作品。這個作品出現幾天後,才被人舉報撤下。
維護國家安全和香港穩定,是特區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過去一年,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帶領紀律部隊,全面準確貫徹國安法,特別是破獲了多起涉嫌恐怖犯罪的案件,查獲了大量危險物品。他又帶領相關人員,對“二十三條立法”進行深入研究,包括研究其他國家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香港國安法尚未覆蓋的“空白點”、香港經常出現的危及國家安全的情形。這些研究工作為“二十三條立法”奠定了基礎。
多年奔波在一線的鄧炳強,有務實貼地的作風,他深知影響香港安全的風險點在何處,用心用力在排查風險、堵塞漏洞。鄧炳強的履職能力,應該得到高分。
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每位司局長都能說的頭頭是道,關鍵是有沒有用心用力去做?香港“亂”的根源尚未清除,“治”的基礎還不牢固 ,每位司局長管轄的領域,都不同程度存在隱患。現在應該經常自省,有沒有對隱患視而不見的態度,有沒有不願觸及太深的感受,有沒有以“發展經濟”作為擋箭牌的狀況。欲得高分,就要克服這些陋習、頑疾和硬傷。
改善民生是否已盡力?
香港的民生難題很多,也很複雜,中央特別關心。破解難題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經常聆聽不同背景青年人的心聲,幫助他們解決“四業”方面的困難,民青局已推出一系列計劃資助年輕人創業、實習以及外出交流。麥美娟還在改善香港基層治理方面,尤其是力推區議會改革,做了很多切切實實的工作。在政府的社交網絡,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麥美娟忙碌的鏡頭,她應該得到高分。
香港民生難題成堆,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本屆政府提出許多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但執行起來經常有變樣走形的情況。比如,“簡約公屋”一提出來,輿論普遍給予好評,但因為宣介不充分,不少市民認為“簡約公屋”並不完全“簡約”。再如,“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事件迄今還沸沸揚揚,爭執不下。這些現象會讓人想到,如今管治團隊每做一件事情,都不能有半點輕率、浮澡和敷衍。
如果沒有下決心為市民辦實事,僅僅是為了應付一下中央交待和關心的任務,要想拿到高分還有很大距離。
推動“融入”是否見真章?
香港最大的經濟支撐是內地。去年年底,特區政府成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推進和督導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工作,包括積極對接“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以及特區與內地各省區市的全方位合作等。在中央支持下,特區政府對此項工作非常重視。
一年來,內地與政制事務局局長曾國衛在香港和內地間不停牽線與奔波。他積極推進落實各項政策和項目,範圍包括金融、創科、人才交流、交通運輸、商貿發展等,相關工作進展很快;他在逐項推動地區基層治理工作上,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積極倡導香港與廣東中小學師生交流,最近幾個月,她一手一腳安排4萬多名香港學生到內地考察,力度很大。
醫護衛生局局長盧竉茂與廣東醫衛界頻繁溝通,就疫情防控與醫療合作達成了諸多共識和協議,巳初顯效果。
科技創新局局長孫東與科技部和廣東省對接,在推進粵港科技合作方面頗有建樹。
在寫好寫透“融入”這篇大文章時,那些“雷聲大雨點小”、蝸行牛步、慢條斯理、坐井觀天的現象和做派,是不可能取得高分的。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論及“愛國者治港”時,提出了“五個善於”和“五有”的標準,其中“有作為”是一項重要的指標。“有作為”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干出來的,司局長作為中央任命的特區政府主要官員,都應該是“實干家”,而不是“理論家”,要用實實在在的政績回報中央的信任,回應市民的關切。我們在肯定司局長們一年履職的成績時,還同時為他們找差距、補短板、添措施,不斷提高整個管治團隊的履職能力。
(作者係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