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香港,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國際大都市”、“國際金融中心”,卻很少了解這座城市在工業製造業的優勢地位。
事實上,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工業發展就帶動了香港經濟騰飛,並成為本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紡織業、製衣業、玩具業、塑料業……多個行業在全球均佔舉足輕重的地位,“香港製造”深受國際認同。
然而,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隨著勞工及土地成本的上漲與全球工業及科技飛速發展,不少香港本地工廠北遷內地,香港工業也浮現出“式微”感。近年來,隨著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推動“新型工業化”,以及“十四五”規劃將香港定位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工業與創科結合發展為香港帶來了全新機遇。
所謂“新型工業化”,強調以信息化帶動,涵蓋創意及創新、智能及數字化、高技術含量與未來技能等元素。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總裁畢堅文近期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智能製造的基礎上,新型工業化還強調環保及社會責任,乃至網絡安全。”
生產力局成立於1967年,為香港法定機構之一,旨在通過創新技術與方案等,驅動企業發展與產業增值,從而助力加速香港新型工業化進展。作為生產力局第八任總裁,畢堅文於2017年獲委任。此前,他在包括通用電氣在內的多家跨國企業擔任要職。
在畢堅文看來,若要進一步推動香港新型工業化發展,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協同合作不可或缺。香港可用土地面積較少,人力成本高企,因此,“很多香港的廠商,可以到比如深圳、東莞一帶建立它們的生產線。”與此同時,香港擁有雄厚研發實力與發達的經濟市場,對於前期研究及部分製造過程,乃至生產服務業譬如物流、保險、金融來說,有巨大發展空間。
須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協同合作
2023年6月,香港特首李家超在出席論壇時表示,香港推動新型工業化已經“初見成效”,成功扭轉了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的下降趨勢。特區政府亦通過“再工業化資助計劃”資助設立了50條智能生產線。
智能製造是新型工業化的關鍵內涵之一。然而,香港工業用地成本高企是不爭的事實,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釋放出更大的潛能?畢堅文認為,應充分發揮香港的科研優勢和人才優勢,將部分高增值的生產線留在香港。
早前,生產力局與周大福珠寶集團合作,通過設計和開發自動產品編號和包裝生產系統等,以自動化的生產技術,代替部分簡單重複的人手勞動,從而提升營運效率、降低成本。而這一系統則是在深圳與順德工廠的生產線推行。
在畢堅文看來,要完善整條生產線,乃至推動香港新型工業化的進程,都離不開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協同合作。“沒有大灣區(內地城市),香港不可能完成整個生產鏈的(建設與發展)。”他向記者坦言,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供應鏈相對完善,將來兩地可就多類產品及零部件合作往來。 “製造業的周期是比較長的,有一部分(例如高增值的)可以留在香港做;另外大部分可以在內地生產。”
將高科技含量、高增值的研發生產流程留在香港,也契合香港本身的優勢。香港科研實力向來雄厚,目前,共有22所獲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中心。
如此,一方面,香港可藉助廣東製造業優勢;另一方面,香港也要繼續發揮生產服務業的優勢,“很多New Product Introduction(新產品引進)是在香港發生的,客戶的訂單、財務、保險都可以留在香港。”畢堅文說。這也是粵港合作的關鍵之一,早在2003年簽署的“CEPA協議”,以及2014年簽署的“CEPA廣東協議”等,都致力於強化香港服務業對內地,尤其是廣東製造業的輻射帶動能力。
“黃金四角”
香港目前有超過36萬家中小企業,佔全港企業總數98%以上,合共聘用了超過44%的私營機構僱員——這組數據可以簡要說明為何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與商業表現,對香港經濟發展尤為重要。
“很多中小企業有很好的概念,但是沒有機會(將這些概念)落地。”畢堅文指出。如何釋放中小企業的能力,讓其實現從概念到產品的轉化,需要技術、人才和資金等多項支持。
“如果它們不夠經費,我們可以幫牠配對香港特區政府的資助計劃;沒有人才的話,希望通過生產力學院幫牠培訓人才;技術方面,利用先進製造技術幫牠落地。”畢堅文表示。資料顯示,生產力局出任超過十個特區政府資助計劃的執行機構,包括鼓勵開拓內地及海外市場的BUD專項基金、推動數碼轉型的科技劵計劃、保障智慧成果並轉化為資產的專利申請資助計劃等。 2022/23年財政年度,生產力局共收到超過2萬2千宗的政府資助申請,獲批的政府資助金額共計約35.4億港元。
前述要素對香港推動新型工業化來說也至關重要。 2022年的特首施政報告,以及隨後公布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從促進科研成果轉化、促進科研產業發展、加強基礎設施以及設立“工業專員”等多方面提出策略方向。
在“新型工業化”之前,香港慣常用“再工業化”一詞。生產力局曾在2021年的研究報告中,以食品科技、健康科技、綠色科技與新興工業為重點研究對象,提出再工業化的“黃金鐵三角”:基礎設施、先進技術以及相關資助計劃。
而談到“新型工業化”,畢堅文認為,“三角”可增為“四角”:“最近很多廠家跟我講,如果有多餘的產能出來,將來能賣去哪裡呢?我覺得這個三角可以改為四角,第四角指的是希望再通過特區政府工貿署、HKTDC(香港貿易發展局),將多餘的產能釋放出去。”
與更多新興市場接軌,是企業將多餘產能釋放出去的關鍵。 “過去香港單一依賴美國、歐洲的市場,現在(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畢堅文強調,如中東、東南亞及內地市場,都蘊藏豐富機遇,有待進一步的開發。
“名牌效應”吸引人才
人工智能、區塊鏈……這些熱詞正引領著當下的科技發展趨勢。畢堅文曾提出生產力局最關注的五個行業,可用五個字母表示,即ABCD和R,分別對應的是人工智能(AI)、區塊鏈(Blockchain)、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數據(Data)和機器人(Robotics)。
在畢堅文看來,利用這幾類科技,可以製造更多的智能生產線,“最重要是可以給年輕人創造多一些高增值的工作,比如大數據分析師、數據科學家、AI工程師。”他認為,這些高增值工作可以幫助香港留住人才,也可以吸引外來人才與投資等。
事實上,要吸納人才,一方面需在本地為其創造、提供更多的實踐與工作機會;另一方面,則是與其他城市緊密合作,鼓勵多地人才相互往來交流。
2022年特首施政報告提出及優化多項吸引人才的計劃,包括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優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等。資料顯示,截至5月底,各項人才計劃已接獲8.4萬宗申請,並批出約4.9萬張簽證。其中,自去年12月底“開閘”的高才通計劃,截至今年4月已接獲近2.7萬宗申請,其中約1.7萬宗獲批,獲批者中有不少已經領取簽證並到達香港。
此前,特區政府還曾於2021年試行“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均有業務的企業,聘請香港的大學畢業生,並派駐他們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該計劃反應十分正面,特區政府也決定於2023年開始恆常推行該計劃。 “不單只看香港,我們看到內地,如大灣區(內地城市)有很多場景,他們(學生)可以過去學習。”畢堅文表示。
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畢堅文曾供職於美國通用電氣二十餘年,後於2017年決定從上海回到香港,加入生產力局——這本身也是香港吸引人才的一個典型案例。
“香港是一個很好、很吸引人的地方,”畢堅文說,“很多海歸想在中國找一個比較適合的地方生活,香港是(很多人的)首選。”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