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雪儀
香港經過漫長的歲月,由一個小魚港搖身一變成為如今的國際大都會,彈丸之地孕育了七百餘萬港人,並且滙聚了中西多元文化,香港實在是一塊寶地。我們應從不同角度去說好香港經濟、教育、文化藝術發展與未來的故事。
香港建築物本身非常有特色,例如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它是維港沿海一座最為矚目的建築,外形如一隻飛鳥展翅翱翔,其大型的落地玻璃,展現著都會的時代感;中銀大廈的外形像竹子,它是由幾組三角形組成的摩天大樓,揉合了中國傳統的建築理念和現代科技,是香港的地標性建築之一;而香港匯豐銀行大廈,看起來很像是變形金剛,大樓設計精巧,至今依然被譽為世界上創意建築物之一。
另外,香港亦有不少歐陸式設計建築物,如終審法院,採用新古典主義派的建築風格,中央部分的三角形山牆,山牆頂部矗立著一座希臘特尼斯女神蒙眼雕像,代表公義;此外,半島酒店以巴洛克復興風格設計及建造,強烈突出的屋簷為建築物帶來意大利式豪華建築外觀。
當然,還有具有我們中國特色建築物,如文武廟,廟內供奉文昌帝及關帝,曾經是華人集會議事的地方;另外,北帝廟是表示北方之神,也是玄天界的最高統治者,被視為庇佑漁民平安歸來的神明。
香港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建築物,如位於尖沙咀的重慶大廈,五座連體式樓宇,擁有密集的廉價旅館、商店食肆及其他服務行業,香港電影導演王家衛的 《重慶森林》在那裡取景,影射出都市人的糾葛與迷亂。
我們從香港的建築物,可以見到中西及多元文化的共融,如果可以通過繪畫方式去記錄,那便是非常好的媒介。近日,筆者被邀請擔任Joy In Art的水彩畫家聯展開幕主禮嘉賓之一,展覽以“香港人情魅”作為題目,展出近一百幅的水彩作品,作品主要描繪香港鄰裡間的互動及理想等人情和魅力。
今次的展覽,有很多作品嘗試中西融合,例如沈平的《璀璨港灣》及黃約翰《大澳之夜印象》等,畫家不僅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在反映客觀現實時,更希望可以表達出作品的意韻,展示香港風貌及情感,如香港是密密麻麻的現代化建築物城市。另外,黎思思《後花園的小朋友》及蔡逸俊《Dream Garden 》等作品營造出朦朧迷幻之感,讓人感受到作品當中隱含著中國繪畫中提及的“以形寫神”,不僅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還追求畫家內在的精神本質的表現。
一直以來,很多藝術家及學者都致力於探索如何實踐中西藝術共融。現在國家給香港的定位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學校的藝術教育更應有新思維,例如教學生進行水彩畫創作時,一層顏色覆蓋另一層可以產生特殊的效果,充滿不確定性,而水彩的濕畫法則要一氣呵成,因此不同筆觸的色彩相互滲透,也有一種類似於中國水墨畫的效果。
進入21世紀,就是到了一個變化萬千的年代,全球一體化及中西文化藝術成為熱烈討論的題目,期待我們香港的基礎教育多關注及啟發學生進行中西文化藝術探究,這才是藝術教育未來發展重要的方向之一。
(作者係香港藝發局藝術教育主席,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