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教育局由4月至6月已安排共約20400名高中學生完成公民科內地考察,師生評價正面,普遍同意考察活動能幫助認識近年國家在高新創新科技方面的發展、成就及應用,並促進學生反思個人或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機遇和可擔當的角色。長遠而言,教育局會考慮在大灣區設立創科教育基地,弘揚科學精神。
以下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7月6日在立法會會議就“優化創科教育,加強培育本地創科人才”議員議案的總結發言全文:
主席﹕
我再次感謝黃錦輝議員提出的議案,以及李浩然議員、吳杰莊議員和梁毓偉議員提出的修訂議案,亦感謝各位議員提出的寶貴意見。
議員的發言,表達了對創科教育支持和關心,同時肯定了教育局在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創科教育的努力。大家眾志成城,推動創科人才培育,實在令人鼓舞。尤其是大家建議的推行策略和方法,與教育局現行的政策方向目標一致,當然在個別措施的安排和細節上或者略有不同,但是相信大家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不斷優化創科教育,培育更多本地創科人才,響應時代的挑戰,貢獻國家,科教興國,人才支撐。
人才是推動創科發展的關鍵要素。我們與各位議員一樣關心創科人才培育的進度。事實上,自政府去年底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藍圖》)以來,教育局積極配合“壯大創科人才庫,增強發展動能”的發展方向。根據《藍圖》規劃,政府的發展願景參考指標是2032年的創科產業從業人數不少於10萬人。在專上教育方面,政府一直通過不同措施,推動大學因應社會和市場,尤其是與創科相關的範疇的需要,靈活調整各個相關學科的課程結構和內容,並按需要開辦新課程,推動科技與傳統學科結合的跨學科學位課程,緊貼社會及科技的發展。配合多項創科基建和生態系統建設的政策措施,政府鼓勵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大學著眼未來發展,積極響應香港發展所需,壯大創科人才庫。
一直以來,政府通過不同措施,鼓勵專上院校開辦切合香港發展所需的課程,以壯大創科重點範疇的人才庫。配合“十四五”規劃下香港為“八大中心”的定位,現屆政府已訂立明確指標,推動百分之六十教資會資助大學的學生修讀與“八大中心”定位相關的學科,當中包括百分之三十五修讀STEAM學科,為香港創科發展做好人才支撐。在2022至2025三年期,教資會資助大學亦新增多項與“八大中心”或STEAM相關的學士學位課程,涵蓋新興範疇,例如航空航天工程、智能製造、綠色金融及數據科學等。此外,各大學又推出著眼未來社會發展的新課程,包括新增多項跨學科課程及將科技與傳統領域相互結合的課程,例如金融科技、藝術科技、教育科技和數碼人文學科等,以配合將香港建設成國際創科中心的願景。
在鞏固及加強研究發展方面,我們通過“研究院修課課程獎學金計劃”,培育切合香港未來發展所需要的人才。自2020年計劃推出以來,每學年提供1000個名額,為修讀包括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學科及新興研究範疇在內指定修課課程的傑出本地學生提供最高12萬元獎學金。相關課程在納入計劃後,本地學生的申請及錄取人數按年增加,反映計劃成效。
就議員建議加強招攬境外科研學者,協助培育本地創科人才方面,教資會資助大學按照大學的定位及發展策略,在院校自主原則下,招聘合適的科研人員。隨著近年本港的創科迅速發展,政府全力支持教資會資助大學加強招攬海外科研人才來港教學及開展創科研發。就此,我們與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於2021年6月推出“傑出創科學人計劃”,通過資助,讓大學開出更具競爭力的聘用條件,吸引國際知名的創科學者及其團隊來港進行研究,壯大香港的創科人才庫。計劃設100個名額,至今獲評審委員會推薦及當局批准的“傑出創科學人”已超過80人。
此外,由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牽頭的“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匯聚了海內外約2000名科研人員,進行世界級及具影響力的科研合作。同時,創新科技署推行“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以便快速處理輸入海外和內地科技人才來港從事研發工作的申請。為增加人才留港的吸引力,政府會在新田科技城的新創科用地和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科園預留土地提供住宿空間,協助匯聚創科人才。
就議員提議設立創科人才發展督導委員會,我們備悉相關的意見。目前不同政策局亦設立不同委員會,吸納不同持份者的意見,教育局會加強與不同部門溝通,竭力推動創科人才培育。我們亦會繼續鼓勵學校加強與創科業界及專業團體合作,優化創科人才的培育。
國家的科創發展蓬勃,舉世矚目,值得學生親身體會。就議員建議在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科)提供更多內地的創科考察,教育局由2023年4月至6月,已安排共約20400名高中學生完成公民科內地考察,當中超過七成學生,即大概14600名同學曾參加與STEAM教育相關學習內容的行程,其中包括參訪23所不同類別的創科企業。根據問卷調查,師生對企業參訪評價正面,普遍同意考察活動能幫助認識近年國家在高新創新科技方面的發展、成就及應用,並促進學生反思個人或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機遇和可擔當的角色。長遠而言,我們會繼續考慮議員建議,包括在大灣區設立創科教育基地,弘揚科學精神。
姊妹學校計劃自2004年開展至今,已成為兩地學校的一個重要交流平台。目前全港800多所學校在計劃下與內地締結超過2000對姊妹學校,並且按各自的校本發展目標,在管理人員、教師以及學生多個層面舉辦互訪及多元化的專業交流活動,當中包括進行有關STEAM教育的交流。我們期望透過參與交流活動,促進兩地學校發展、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及擴闊學生視野。專上教育方面,我們透過“專上學生內地體驗計劃”資助專上學生到內地參加短期實習或學習,鼓勵他們透過親身經歷認識國家最新的社會、經濟和文化面貌。
正如議員所言,中小學教育是創科人才培育的重要基礎。因此我們在課程發展方面,強調建基於過去推動STEAM教育的經驗,不斷加大力度推動多項支持措施,普及創科學習,包括優化課程、豐富教師培訓內容、增加到校支持,提供資源支持及舉辦大型學習活動等,進一步物色適合的學校協作,開展地區創科教育支持站,以有效提供STEAM教育設備及場地支持。現時,學校正穩步推行STEAM教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均見有所提升。
學校的領導和整體規劃對推行STEAM教育十分重要。按教育局早前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所有公帑資助學校已委派STEAM統籌人員,整體規劃學校的STEAM教育;大部分小學和中學已於課程分別加入編程和人工智能教育。未來,我們會加大力度,預期學校於新學年可儘快推行最新公布的“高小增潤編程教育課程單元”及“初中人工智能課程單元”。
教育局亦將持續加強對學校的支持,為統籌人員和教師提供與時並進的創科培訓,其中包括推出第二期統籌人員創新科技專業培訓課程,持續在科學、科技及數學教育相關科目舉辦創新科技基本專業培訓課程,涵蓋例如人工智能、生物工程,新興物料、科學能源科技和數學建模等課題,讓統籌人員與老師了解創科的最新發展,以及掌握創科學與教方面的應用策略。以上每一個主題都包含七個小時的學習,老師可以因應需要參加。教育大學亦會為在職教師提供五星期的教師專業進修課程。現時與STEAM教育相關的課程包括:“小學STEM教育的課程設計、教學法及評估”、“體育學與教之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範疇”、“信息科技結合科學探究與STEAM教育”,以及“中學STEM教育的數學建模”,以提升教師有關STEAM教育的知識及技能。另外,我們亦於7月3日舉辦ChatGPT網上研討會,向教師介紹人工智能的應用。
正如議員建議,我們會繼續與不同創科機構、專業團體等小區夥伴協作,舉辦多元化的創科活動,營造良好的創科學習氛圍。
就支持開發切合本地教學需要的教育科技方面,優質教育基金撥備五億元,通過促進教育界和商界的深入合作,以發展電子學習配套。獲批的項目內容多元化,發展的平台和電子學習資源將創科元素融入不同科目。教育局亦與電子教科書及電子教育發展業界定期舉行聯席會議,討論提升電子教學資源的方法。由政府全資擁有的公司“香港教育城”每年均透過“學與教博覽”提供平台讓教育科技業界展示創新的學與教資源,並拓展合作網絡。
我感謝議員提出各項具建設性的意見,尤其是在小學階段設立新科目以加強科學教育。目前教育局正積極探討於小學設立獨立科學科的可行性,並同時聽取學界及不同持份者的意見,增潤現行小學階段科學與科技的學習內容,加強相關的師資培訓,開發教學資源支持學校的科學教育,啟發小學生“樂學活用”STEAM知識,更好銜接中學STEAM範疇的學習。
就議員關注職業專才教育對創科人才的培育,教育局會繼續以“職學聯通、多元發展”的策略加強職業專才教育,除了首輪應用學位先導計劃涵蓋四個應用學位課程外,包括護理、檢測和認證、園藝樹藝及園境管理,以及老年學。我們亦於今年3月宣布推出第二輪的先導計劃,進一步強化職業專才教育,提供機會予人力需求殷切的行業選擇,讓更多學生於這一方面發展。
我亦感謝議員就各方面創科發展提出意見,正如我在開場發言時提到,教育局與各位議員的目標一致。去年,國家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報告時提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明確創科發展的目標定位。近年,我走訪的各大、中小學的創科活動及學生STEAM活動,深切地感受到不同界別、創科機構及專業團體對支持創科教育的熱誠。我在此多謝各界培育年輕人所作出的貢獻和努力,亦多謝各位議員就這課題提出很多不同的建議,我們會認真整理及就大家的意見及建議深入研究。
主席,我再一次感謝黃議員的議案,亦會認真分析,充分理解各位議員的建議。同時亦會繼續與大家、業界和教育界同工,群策群力,從校園到社會,打造一個蓬勃的創科生態環境,以及學習創科的氛圍,使更多有潛質、有抱負的年輕人,迎接創科發展機遇,成為香港的創科發展的生力軍,出力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貢獻國家和香港的發展。
多謝主席。
來源:香港特區政府粵港澳大灣區速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7/HokNSmLY5r8fFuclXJsgTJz8jWdVdyzaI2g.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教育局由4月至6月已安排共約20400名高中學生完成公民科內地考察,師生評價正面,普遍同意考察活動能幫助認識近年國家在高新創新科技方面的發展、成就及應用,並促進學生反思個人或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機遇和可擔當的角色。長遠而言,教育局會考慮在大灣區設立創科教育基地,弘揚科學精神。
以下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7月6日在立法會會議就“優化創科教育,加強培育本地創科人才”議員議案的總結發言全文:
主席﹕
我再次感謝黃錦輝議員提出的議案,以及李浩然議員、吳杰莊議員和梁毓偉議員提出的修訂議案,亦感謝各位議員提出的寶貴意見。
議員的發言,表達了對創科教育支持和關心,同時肯定了教育局在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創科教育的努力。大家眾志成城,推動創科人才培育,實在令人鼓舞。尤其是大家建議的推行策略和方法,與教育局現行的政策方向目標一致,當然在個別措施的安排和細節上或者略有不同,但是相信大家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夠不斷優化創科教育,培育更多本地創科人才,響應時代的挑戰,貢獻國家,科教興國,人才支撐。
人才是推動創科發展的關鍵要素。我們與各位議員一樣關心創科人才培育的進度。事實上,自政府去年底公布《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藍圖》)以來,教育局積極配合“壯大創科人才庫,增強發展動能”的發展方向。根據《藍圖》規劃,政府的發展願景參考指標是2032年的創科產業從業人數不少於10萬人。在專上教育方面,政府一直通過不同措施,推動大學因應社會和市場,尤其是與創科相關的範疇的需要,靈活調整各個相關學科的課程結構和內容,並按需要開辦新課程,推動科技與傳統學科結合的跨學科學位課程,緊貼社會及科技的發展。配合多項創科基建和生態系統建設的政策措施,政府鼓勵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資助大學著眼未來發展,積極響應香港發展所需,壯大創科人才庫。
一直以來,政府通過不同措施,鼓勵專上院校開辦切合香港發展所需的課程,以壯大創科重點範疇的人才庫。配合“十四五”規劃下香港為“八大中心”的定位,現屆政府已訂立明確指標,推動百分之六十教資會資助大學的學生修讀與“八大中心”定位相關的學科,當中包括百分之三十五修讀STEAM學科,為香港創科發展做好人才支撐。在2022至2025三年期,教資會資助大學亦新增多項與“八大中心”或STEAM相關的學士學位課程,涵蓋新興範疇,例如航空航天工程、智能製造、綠色金融及數據科學等。此外,各大學又推出著眼未來社會發展的新課程,包括新增多項跨學科課程及將科技與傳統領域相互結合的課程,例如金融科技、藝術科技、教育科技和數碼人文學科等,以配合將香港建設成國際創科中心的願景。
在鞏固及加強研究發展方面,我們通過“研究院修課課程獎學金計劃”,培育切合香港未來發展所需要的人才。自2020年計劃推出以來,每學年提供1000個名額,為修讀包括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學科及新興研究範疇在內指定修課課程的傑出本地學生提供最高12萬元獎學金。相關課程在納入計劃後,本地學生的申請及錄取人數按年增加,反映計劃成效。
就議員建議加強招攬境外科研學者,協助培育本地創科人才方面,教資會資助大學按照大學的定位及發展策略,在院校自主原則下,招聘合適的科研人員。隨著近年本港的創科迅速發展,政府全力支持教資會資助大學加強招攬海外科研人才來港教學及開展創科研發。就此,我們與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於2021年6月推出“傑出創科學人計劃”,通過資助,讓大學開出更具競爭力的聘用條件,吸引國際知名的創科學者及其團隊來港進行研究,壯大香港的創科人才庫。計劃設100個名額,至今獲評審委員會推薦及當局批准的“傑出創科學人”已超過80人。
此外,由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牽頭的“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匯聚了海內外約2000名科研人員,進行世界級及具影響力的科研合作。同時,創新科技署推行“科技人才入境計劃”,以便快速處理輸入海外和內地科技人才來港從事研發工作的申請。為增加人才留港的吸引力,政府會在新田科技城的新創科用地和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科園預留土地提供住宿空間,協助匯聚創科人才。
就議員提議設立創科人才發展督導委員會,我們備悉相關的意見。目前不同政策局亦設立不同委員會,吸納不同持份者的意見,教育局會加強與不同部門溝通,竭力推動創科人才培育。我們亦會繼續鼓勵學校加強與創科業界及專業團體合作,優化創科人才的培育。
國家的科創發展蓬勃,舉世矚目,值得學生親身體會。就議員建議在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科)提供更多內地的創科考察,教育局由2023年4月至6月,已安排共約20400名高中學生完成公民科內地考察,當中超過七成學生,即大概14600名同學曾參加與STEAM教育相關學習內容的行程,其中包括參訪23所不同類別的創科企業。根據問卷調查,師生對企業參訪評價正面,普遍同意考察活動能幫助認識近年國家在高新創新科技方面的發展、成就及應用,並促進學生反思個人或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機遇和可擔當的角色。長遠而言,我們會繼續考慮議員建議,包括在大灣區設立創科教育基地,弘揚科學精神。
姊妹學校計劃自2004年開展至今,已成為兩地學校的一個重要交流平台。目前全港800多所學校在計劃下與內地締結超過2000對姊妹學校,並且按各自的校本發展目標,在管理人員、教師以及學生多個層面舉辦互訪及多元化的專業交流活動,當中包括進行有關STEAM教育的交流。我們期望透過參與交流活動,促進兩地學校發展、提升教師專業水平及擴闊學生視野。專上教育方面,我們透過“專上學生內地體驗計劃”資助專上學生到內地參加短期實習或學習,鼓勵他們透過親身經歷認識國家最新的社會、經濟和文化面貌。
正如議員所言,中小學教育是創科人才培育的重要基礎。因此我們在課程發展方面,強調建基於過去推動STEAM教育的經驗,不斷加大力度推動多項支持措施,普及創科學習,包括優化課程、豐富教師培訓內容、增加到校支持,提供資源支持及舉辦大型學習活動等,進一步物色適合的學校協作,開展地區創科教育支持站,以有效提供STEAM教育設備及場地支持。現時,學校正穩步推行STEAM教育,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均見有所提升。
學校的領導和整體規劃對推行STEAM教育十分重要。按教育局早前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所有公帑資助學校已委派STEAM統籌人員,整體規劃學校的STEAM教育;大部分小學和中學已於課程分別加入編程和人工智能教育。未來,我們會加大力度,預期學校於新學年可儘快推行最新公布的“高小增潤編程教育課程單元”及“初中人工智能課程單元”。
教育局亦將持續加強對學校的支持,為統籌人員和教師提供與時並進的創科培訓,其中包括推出第二期統籌人員創新科技專業培訓課程,持續在科學、科技及數學教育相關科目舉辦創新科技基本專業培訓課程,涵蓋例如人工智能、生物工程,新興物料、科學能源科技和數學建模等課題,讓統籌人員與老師了解創科的最新發展,以及掌握創科學與教方面的應用策略。以上每一個主題都包含七個小時的學習,老師可以因應需要參加。教育大學亦會為在職教師提供五星期的教師專業進修課程。現時與STEAM教育相關的課程包括:“小學STEM教育的課程設計、教學法及評估”、“體育學與教之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範疇”、“信息科技結合科學探究與STEAM教育”,以及“中學STEM教育的數學建模”,以提升教師有關STEAM教育的知識及技能。另外,我們亦於7月3日舉辦ChatGPT網上研討會,向教師介紹人工智能的應用。
正如議員建議,我們會繼續與不同創科機構、專業團體等小區夥伴協作,舉辦多元化的創科活動,營造良好的創科學習氛圍。
就支持開發切合本地教學需要的教育科技方面,優質教育基金撥備五億元,通過促進教育界和商界的深入合作,以發展電子學習配套。獲批的項目內容多元化,發展的平台和電子學習資源將創科元素融入不同科目。教育局亦與電子教科書及電子教育發展業界定期舉行聯席會議,討論提升電子教學資源的方法。由政府全資擁有的公司“香港教育城”每年均透過“學與教博覽”提供平台讓教育科技業界展示創新的學與教資源,並拓展合作網絡。
我感謝議員提出各項具建設性的意見,尤其是在小學階段設立新科目以加強科學教育。目前教育局正積極探討於小學設立獨立科學科的可行性,並同時聽取學界及不同持份者的意見,增潤現行小學階段科學與科技的學習內容,加強相關的師資培訓,開發教學資源支持學校的科學教育,啟發小學生“樂學活用”STEAM知識,更好銜接中學STEAM範疇的學習。
就議員關注職業專才教育對創科人才的培育,教育局會繼續以“職學聯通、多元發展”的策略加強職業專才教育,除了首輪應用學位先導計劃涵蓋四個應用學位課程外,包括護理、檢測和認證、園藝樹藝及園境管理,以及老年學。我們亦於今年3月宣布推出第二輪的先導計劃,進一步強化職業專才教育,提供機會予人力需求殷切的行業選擇,讓更多學生於這一方面發展。
我亦感謝議員就各方面創科發展提出意見,正如我在開場發言時提到,教育局與各位議員的目標一致。去年,國家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報告時提到“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明確創科發展的目標定位。近年,我走訪的各大、中小學的創科活動及學生STEAM活動,深切地感受到不同界別、創科機構及專業團體對支持創科教育的熱誠。我在此多謝各界培育年輕人所作出的貢獻和努力,亦多謝各位議員就這課題提出很多不同的建議,我們會認真整理及就大家的意見及建議深入研究。
主席,我再一次感謝黃議員的議案,亦會認真分析,充分理解各位議員的建議。同時亦會繼續與大家、業界和教育界同工,群策群力,從校園到社會,打造一個蓬勃的創科生態環境,以及學習創科的氛圍,使更多有潛質、有抱負的年輕人,迎接創科發展機遇,成為香港的創科發展的生力軍,出力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貢獻國家和香港的發展。
多謝主席。
來源:香港特區政府粵港澳大灣區速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7/HokNSmLY5r8fFuclXJsgTJz8jWdVdyzaI2g.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