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灸,也叫「三伏熨」,是一種通過灸治療、加強體內陽氣、驅散寒濕、除去疾病的傳統療法。三伏是夏季的三個節氣:小暑(7月7日或8日)、大暑(7月22日或23日)和立秋(8月7日或8日)的三個「伏」期。夏季三伏正值人體陽氣盛行的時候,灸療作用更佳。
三伏灸自古以來就備受民眾推崇,據說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奠定了中醫學中溫煦宣通、扶正祛邪的基礎之一。如今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三伏灸的作用正在得到更廣泛的關注和重視,成為一種綠色、健康、安全、無藥副作用的治療方法。
三伏灸採用艾灸或與艾灸相似的溫中補氣通經的萬藥之引沉香灸, 結合熱療、藥療、香療三效合一的立體療法,將藥力迅速滲透至人體病灶部位,通經活絡、交通心腎、溫腎納氣,「以香養心,以灸養身」,防治各類疾病,實現身體留香、生命流芳、留駐青春、延年益壽的健康理念,符合「上醫治未病」的中醫精髓典論。
三伏灸的作用
溫陽助陽
對於陽氣虛弱和陽虛寒濕所致的疾病,三伏灸能夠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灸療通過激活人體經絡的活躍性和血液循環的速度,幫助陽氣在全身循環順暢,從而保證身體的充足供應和正常功能的展現。
調節臟腑
對於胃腸、呼吸、血液等多個系統的失調疾病,有著較為顯著的療效。
鎮痛止癢
能夠有效緩解頭痛、頸肩腰背痛、腰椎間盤突出、關節疼痛、肌肉酸痛等各種疼痛症狀,同時還能夠改善皮膚瘙癢、濕疹、牛皮癬等皮膚病症。
適應人群:
1。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統疾病;
2。頸腰椎病、老寒腿等骨關節病;
3。慢性胃、腸炎等消化系疾病;
4。小兒體弱、手腳發涼、抵抗力降低、消化不良等兒科疾病;
5。慢性盆腔炎、宮寒、月經不調、痛經、產後畏寒等婦科疾病;
6。心腦血管、糖尿病等疾病。
三伏灸的主穴
大椎
取穴:正坐低頭,於頸部下端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
功效:清熱解表,截虐止癇。
肺俞
取穴: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功效:溫肺潤燥,補勞清熱,止咳平喘。
脾俞
取穴: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功效:利濕升清,健脾和胃,益氣壯陽。
胃俞
取穴:背部脊柱區第12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
功效:外散胃腑之熱。
腎俞
取穴: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功效:外散腎髒之熱。
「三伏灸」作為一種傳統療法的瑰寶,具有豐富的醫學意義和理論依據,現在也在不斷試圖向現代科技和醫學領域發展。在正規醫師操作或指導下正確使用三伏灸,可以對許多疾病起到有效的治療和預防作用。
溫馨提示
1、溫和灸/每穴15-20分鐘,「頭伏」、「中伏」、「末伏」各灸1至3次;
2、施灸順序:按先上後下、先左後右、先背部後胸腹、先頭身後四肢的順序灸。
3、「三伏灸」一般在午時(下午1點-3點)人體陽氣最盛時灸療效最佳。
4、「三伏灸」期間少食海鮮、鴨、鵝肉類及苦瓜、西瓜等寒涼食品;
施灸前後喝杯溫水,有助排毒;避免施灸部位著涼,灸後半小時內不用冷水洗手,2小時內不洗澡;灸後不喝寒涼飲料、不吃水果、海鮮。
注意事項
1、避開臟器:選擇灸穴時,一定要避開人體臟器和經絡的交匯點。
2、科學掌握火候:灸療活動的時間越長,等於溫度越高,燒傷風險就越高。因此,根據不同的人體情況,灼燒時間、火候以及距離等一定要掌握好。
3、不適宜的人群:孕婦、強過敏體質者、發燒、痰黃、咯血患者、嚴重心衰者、嚴重惡性腫瘤患者、精神異常、2歲以下的小孩。
宜灸人群飯後1小時內也不宜灸;過饑、過飽、醉酒、大恐、大怒、大渴狀態下不宜灸;
女性經期不宜灸。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21/78WXoxD3iiBfSYnmVgAIli2myO11jtXupd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