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儀:加強藝術教育迎接人工智能的來臨
文|陳雪儀
近日,筆者到了位於科學園的AiDLab(Laboratory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Design)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體驗了一些關於人工智能(AI)的研究,例如,透過4D影像動態掃描,1秒可獲得120個影像,從中挑選出最適合的影像,完善壓力衣物等產品的設計;另外,可離線操作AI光纖布針織衫,並以鏡頭偵測動作轉換不同顏色;還有3D head scan給小朋友眼鏡產品設計,可以掃描頭部精準數據,從而輔助眼鏡設計師更有效去優化及加強眼鏡的功能性等等。
而筆者對於互動性人工智能時裝設計助理(AiDA)特別有興趣,因為只需簡單數下點擊,設計師便可在設計系列中進行微調或加入個人化選項,以靈活及高效的方式提升傳統而密集的設計流程。讓設計師與人工智能相互合作,實踐創意靈感,也體現到發掘人類潛在能力的重要性,是未來社會發展重要的方向。
AI的出現可以更有效協助科學家、設計師的工作,甚至省去人們大量前期繁瑣勞動的工作,正如AiDLab行政總裁黃偉強指出AI只是一個助手的作用,並與人類合作的關係,我們仍然需要依靠人類的創造力,因為這是時裝設計師和創造者最寶貴的財富。
進入了二十一世紀,也是AI的年代,中國、美國、歐洲、日韓等相繼投入資源及發布重要的政策,以迎接挑戰。中國在2017年發表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將人工智能定為國家的方向,期望在2020至2030年間,人工智能技術、理論及應用能達到世界領先水準。另外,中國內地更有大學及中學推出人工智能課程,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及互動式學習等等,可知道中國在AI領域是積極而領先的。
相比之下,香港則好像較少關注人工智能對社會的影響,近年香港的教育積極推動STEM(科學 、科技 、工程和數學)創科教育,甚至嘗試加入藝術成分的STEAM(科學 、科技 、工程、藝術和數學),這是好開始。現在的教育應該把科學和藝術結合,才可以令學生面對未來新的挑戰。這裡的藝術不單單是學生畫畫及提升學生美感那麼簡單,學習藝術還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和創造解決問題的方式,可以想像設計大樓時,科技與科學,結合美感,才能建造出兼顧美觀的大樓。
其實,實現人工智能是科技的問題,是通過適當的科技實現對人類智能的模擬,當中的專家系統就是具有大量的專門知識與經驗的程序系統,根據某領域一個或多個專家提供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推理和判断,模擬人類專家的决策過程,以便解决那些需要人類專家處理的複雜問題,就是通過收集大量數據進行擬合。
或許當前AI在邏輯等高級運算上似乎超越人類,但在感覺、直觀等基礎能力方面卻遠落後人類。雖然人類的認知也會局限於特定認知框架,但人類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情感力量能夠使自己超越既定框架,所以如果適當地培訓學生,發揮學生的無限潛在的能量,在AI的協助下,創意可以無極限。
面對AI的來臨,我們教育局應該做好培訓下一代的工作,許多學者指出藝術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直覺、推理、想像、創造、平衡多種思維方式、交流、自信、自尊、自律、合作、競爭的認知、技能、情感等,並且在學習藝術時,可以令人進入精神和思想的世界,正如著名德意志哲學家康德認為人本身有追求美的本質,而美感令人漸漸達到精神和思想的境界,最终目的就是追求道德。中國儒家強調“游於藝”,“藝”本身帶有多元、豐富的意思,指出人生要懂得道、德、仁、藝文化思想上的修養及均衡發展,才能真正地做人做事。學校培養學生藝術的發展時,也可望達到全人教育的目標。發展學生的創意創新的精神力量是非常重要,這樣才可以走得更遠,正如希臘哲學家認為人生命的“精神”力量是不朽的,並且中國儒家思想“殺身以成仁”,總結古人的智慧,人的品德修為是人類崇高目標與方向,相信也是未來社會發展重要的基石。
通過藝術潛移默化塑造具創意、視野、品格的新生一代,才可以凌駕於複雜多變的世代,期待發展AI時,教育局、學校、家長及社會人士也共同努力,一起實踐學生的全人教育,令我們新生一代永遠站在主導地位,不會被千變萬化的世代所淘汰。
(作者係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主席,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