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博揚 趙欣
香港是可以築夢、追夢、圓夢的地方,香港如今比以往更加團結,凝聚力更大。歡迎外來人才及企業登上香港這艘“特快號”。今年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26周年紀念日,同時也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一周年的日子。李家超近日在接受本刊等媒體訪問時表示,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香港最大的優勢,而國家“十四五”規劃確立了香港“八大中心”定位,更為香港提供了新的吸引力。他指出,過去一年來特區政府在“搶人才”“搶企業”以及增強發展動能方面成效顯著。李家超說,未來會繼續強化香港的獨特優勢,“每天都補充維他命”,讓香港變得更強壯。
增強發展動能 既搶人才也搶企業
李家超從兩個方面總結香港“增強發展動能”工作。他說,影響一座城市競爭及發展動能的,第一是人才,第二是企業。李家超說,人才是發展最重要的元素,有人才,才有發展推動力;而企業則不僅能夠提供就業機會,還能增加生產總值。也正因此,他早前已在施政報告中提出,香港要“搶人才”“搶企業”。
在“搶人才”方面,為吸引全球人才來港發展,特區政府已於去年年底推出全新的“高才通”計劃,並優化各項輸入人才措施。李家超說,今年前5個月已收到8萬多份申請,其中約4.9萬已獲批。遠超特區政府早前訂立的希望每年引進3.5萬人的目標。李家超表示,“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香港的最大優勢。此外,“十四五”規劃提出香港“八大中心”地位,又為香港提供新的吸引力。
根據多份獨立調查報告顯示,香港的競爭力位居世界前列;此外,根據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奧緯論壇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香港公共交通系統全球第一,這些都是香港吸引人才的亮點。李家超說,香港不但是一個可以築夢、追夢、圓夢的地方,也是一個有趣的地方。香港在多方面都有獨特吸引力,“只需30分鐘,就可從辦公室出發去爬山,如此方便、風景又好的地方在世界上不容易找到”。李家超表示,特區政府未來還會繼續強化香港的獨特優勢,“每天都補充維他命,就會變得更強壯,我對香港充滿信心”。
而在“搶企業”方面,特區政府設立的“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提供了配套措施和一站式服務,吸引內地和海外的重點企業,特別是對香港長遠發展有利、能幫助香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特別是創新科技企業。李家超要求團隊轉變概念,主動和全球搶企業,“大家有什麼條件,我們都可以談”。
支持青年發展 培養本地人才
李家超說,香港不僅要“搶人才”,更重要的是培養本地人才。他認為,培育人才需要配合香港社會發展的需要,為此,特區政府已推出不同類型的實習計劃,讓青年人通過實習發掘潛能及興趣,明晰自己未來學習和事業發展的方向。
李家超曾在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前到訪香港不同地區,了解各階層百姓的生活狀態,其中劏房戶家庭的生活環境令他頗為觸動。他表示,跨代貧窮造成出身自基層家庭的青年人難以得到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不利於他們的發展。於是李家超早前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共創明‘Teen’計劃”,希望通過政、商、民合作,扶助來自弱勢社群家庭的初中學生,協助他們擺脫跨代貧窮問題。為參與計劃的學員配對義務導師,與學員分享人生經驗,幫助學員加強自信,以積極正向的態度健康成長。
“我們希望通過這一計劃,幫助青少年建立屬於自己的生涯規劃,激發潛能,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李家超說,計劃訂立時的目標是幫助2,000名學生,最終有2,800人參加。看到計劃如此受歡迎,他感到非常鼓舞。待第一階段完成後,特區政府將進行總結並繼續推進相關計劃。
此外,住房問題是香港一大民生痛點。李家超說,香港長期以來累積的房屋問題必須解決,這事關市民對生活的希望和信心。香港未來10年約有30萬個公屋需求,而特區政府已覓得足夠土地,可興建約36萬個公屋。為因應香港青年住房問題,特區政府再度推出“首置”項目,並擴大“青年宿舍計劃”,目標在五年內提供額外約3,000個宿位。李家超表示,儘管香港面臨土地供應緊張的問題,但特區政府仍希望打破這一瓶頸,解決青年們在學業、就業、創業等方面遇到的問題。
李家超表示,青年是香港的未來,特區政府非常重視香港青年的發展。特區政府於去年12月公布了《青年發展藍圖》,勾畫了青年發展工作未來長期的理念和方針。藍圖還在首階段提出了超過160項支持青年發展的具體行動及措施。
把握灣區機遇 開展城市合作
為了讓年輕人的視野不僅局限在香港,也要把握住粵港澳大灣區的龐大機遇,特區政府早在2021年就推出了“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均有業務的企業聘請香港的大學畢業生,並派駐他們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工作及接受在職培訓。
特區政府還積極與大灣區各城市緊密合作,設立雙創中心,為香港青年提供發展機會,並積極與大灣區內地城市保持溝通,對於當地發展的香港青年在居住、環境、硬件等方面提供幫助。
李家超表示,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最重要任務,香港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合作空間無限,希望大灣區所有城市將自己城市的優勢與其他城市分享;面對自己城市的不足,也可與其他城市尋求合作機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李家超積極與大灣區其他城市開展交流合作,如在今年4月率領香港特區政府及立法會大灣區訪問團到多個城市訪問。香港與廣州的合作就是兩地實現優勢互補的一個很好例子。早前,香港交易所就已入股廣州期貨交易所,透過招商引資幫助廣州的企業“走出去”,亦幫助廣州引入外國企業。而在創科方面,南沙有不少香港創科企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亦坐落於此,反映了穗港有多方面融合。
特區政府與深圳市亦有緊密合作,兩地設立19個深港合作專班,涵蓋北部都會區、創新科技、金融、商貿、青年就業創業、前海等多個重點合作領域。當前,位於河套區的深港河套科技創新合作區正在建設中。另外,兩地在綠色金融、旅遊、文化等產業亦有無限合作及發展的空間。此外,特區政府正在研究與大灣區內地城市交通擴容。李家超說,無論是市民還是遊客,大家都認為高鐵西九龍站的“一地兩檢”十分便捷,如果將來每個口岸都能做到“一地兩檢”,兩地往來將更頻繁,溝通也將更有效。
(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