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病毒學家何大一與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7月14日宣布,將聯手成立全球“大流行病研究聯盟”,共同開展新發傳染病研究,重點關注可人傳人的病毒。後疫情時代,這些科學家們如何溯源究因、未雨綢繆,為拯救下一次大流行傳染病而踏上國際合作之旅?為此,記者採訪了何大一、袁國勇及發起人之一的香港大學微生物學教授陳志偉,聽聽他們對新發傳染病的前瞻觀察。
文|特約記者 崔可君
源起:“全球應警惕下一次大流行傳染病”
“大流行病研究聯盟”的成立,是科學家們向世界發出的預警,也是他們向傳染病所發出的宣戰書。在拯救下一次大流行傳染病的路途上,他們從不懈怠研究,積極推動合作、培養人才,腳步不停。
何大一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美籍華裔教授。他是亞倫.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的創始人,曾在上世紀90年代發明“雞尾酒療法”治療愛滋病。1996年底,他被評為《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
何大一與袁國勇的團隊早在2003年SARS疫情期間就開始合作,之後一直保持密切聯絡。邁入古稀的他本到退休年紀,但一場新冠疫情賦予他重要使命。疫情三年,他領導哥倫比亞大學團隊研發抗新冠病毒的藥物,並與各地科學家定期舉行線上會議交流研發工作,毫不懈怠。隨著全球各國逐步復常,新冠病毒從人們的視野中淡去,他們卻在警惕下一次大流行傳染病的發生。
他認為下一次大流行傳染病一定會到來,全球各國應該為此做好充分準備。過去20年中,人類曾經歷三次冠狀病毒的感染,包括SARS、中東呼吸綜合症及新型冠狀病毒病。新冠病毒或將繼續變異,換個面目捲土重來,持續造成威脅。此外,流感病毒也是人類面對的主要威脅,比如常見在鳥類傳播的禽流感病毒,也許會在某一天變異到可以人傳人。聯盟將對不同病毒展開研究,並研究相應藥物、疫苗或抗體,當其中一種病毒疫情暴發,科學家們便可以快速作出應對。
與何大一意見相似,袁國勇對於近年來傳染病的發生有所總結和預測。
抗疫三年多,香港市民早已對特區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的名字耳熟能詳。1997年,香港暴發H5N1禽流感病毒疫情,他的團隊成功推出快速核酸測試,並在《刺針》上發表論文。2003年SARS疫情期間,他的團隊成功追查到SARS的病原冠狀病毒。
在2020年初,袁國勇就曾預計新冠疫情將持續兩三年。本次採訪中他也斷言,下一次大流行傳染病可能很快到來,“我今年67歲,也許在我70歲退休前再見到一次”。意味著是3年內可能再發生嗎?我們追問,他點頭。
他強調對於近年傳染病的發生規律有兩點觀察,一是大型傳染病發生得越來越頻繁。從上個世紀幾十年一次,到近年幾年就遇上一次,他認為這是由於人口增多,隨之人與野生動物的接觸越來越多,加上全球化人口流動增加,本存在於野生動物體內的病毒更容易傳播到世界各地。二是不少病毒的發源地都是環太平洋地區,本次成立聯盟希望納入美國、澳大利亞、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機構,認為是具有戰略性的選擇。未來也希望拓展歐洲、中東等地區的合作夥伴。
對策: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是聯盟發揮作用的重要方式
為與聯盟各方代表討論合作細節,何大一於今年夏天展開亞洲之旅,香港是他此行的最後一站。他透露,本次的合作夥伴包括香港大學、清華大學及墨爾本大學多爾蒂研究所,希望能在今年底簽署協議。
中美關係的冷暖,影響著世界的未來。何大一坦言,希望藉聯盟的工作推動國際社會在公共衞生領域的合作。他以“乒乓外交”做類比:“如果乒乓球比賽在幾十年前可以改善中美關係,我們當然也可以通過非常重要的議題來改善這一點,比如公共衞生、氣候問題等。”他呼籲中美應以人類的利益為共同目標進行科學合作。當疫情發生時,雖然各國政策和社會層面的反應可能截然不同,但聯盟希望著重於科學層面的研究,及早制定針對新發傳染病的干預措施。
袁國勇認為,聯盟的合作夥伴都具有獨特優勢。香港大學團隊在發現新病毒方面較有經驗,在過去20年研究工作中,團隊在人類及動物組織中發現超過80種新病毒,並有能力用動物細胞去製造動物類器官,將動物體內的病毒進行繁殖後移入人類呼吸道等類器官中,研究是否會感染人類類器官,及其病變機制、相應的抗病毒藥等。團隊希望繼續做好動物與人類的病毒監測,在日常研究中預先發現有威脅的病毒,並研究其致病機制。在病毒真正發生傳播後,就可以在第一時間設計出相應的快速測試劑等。
“大流行病研究聯盟”的主要發起人之一,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香港大學愛滋病研究所所長陳志偉認為,成立聯盟的意義即在於,聯盟各機構可利用自身優勢資源互補。香港大學在SARS疫情後成立國家新發傳染病重點實驗室,在能力建設、實驗室條件、專業人員的素質和培養方面,在應對新發傳染病方面都處於全世界領先地位。聯盟合作夥伴清華大學也已向非洲引進猴痘的毒種,展開病原學的研究工作。希望未來遇到新發傳染病時,聯盟可以在材料共享、研究優勢互補等多方面快速展開工作。
反思:針對性推動改進疫情防控中存在的問題
2003年SARS一疫,是港人的深刻一課。三年前,新冠疫情又如海嘯般衝擊香港醫療系統,大部分安老及殘疾院舍相繼爆疫,奪走逾1.3萬港人性命。袁國勇認為香港必須就本次處理新冠疫情展開詳細全面檢討,以助香港更好應對下次疫情。他指出,目前有許多問題值得社會注意,比如政府對於疫苗安全性的公共傳播不足;負責公共衞生及長者院舍的政府部門缺乏協調;疫情高峰期公立醫院收治能力不足及私家醫院拒收新冠病人等問題;以及檢測、感染追蹤能力和隔離設施顯著不足等等。
他也再次強調動物監察的重要性,認為必須嚴格禁止野生動物在市場販售。總結過去經驗,袁國勇指SARS、新冠病毒、禽流感、中東呼吸綜合症、埃博拉和其他新發傳染病等病毒,約有75%都來自野生動物,如蝙蝠和鳥類等。病毒可能會跳到中間宿主,譬如果子狸、家禽、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和駱駝等動物身上,進一步擴大病毒量和基因變異後,再跳到人類身上,隨著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導致大規模疫情暴發。他表示,港人必須銘記新冠疫情的教訓,保護動物自然棲息地,並要準備好應對疫症的基礎設施等,以減少下次疫情的死亡率及對經濟造成的影響。
袁國勇認為,在新冠疫情時,全球科學家已較過去更快開發疫苗,但他希望下一次病毒暴發時,研發速度可以更快,“這次新冠疫情,疫苗要一年才面世,抗病毒藥要一年半到兩年才面世,我們的做法能不能更快一些?希望可以做到疫苗半年面世,抗病毒藥9個月面世。”
陳志偉認為聯盟的成立對今後新發傳染病研究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就新冠病毒而言,他認為香港人儘管有配戴口罩、接種疫苗的良好習慣,但隨著新冠病毒的持續變異仍造成一波又一波傳染,顯示病毒自身特性、變異方向等方面仍有許多工作亟待解決。社會活動雖然復常,但對重症病人所攜帶病毒的特性、病毒在動物模型中的致病能力是否改變等仍要進行長期監測。
展望:通過聯盟做好新一代科學家的培養整合
陳志偉從基金支持及科學家積極性兩方面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他提到,美國國家衞生院(NIH)對科研項目的支持空間較為寬鬆,即使在SARS疫情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仍可批准關於SARS致病機理研究的基金,而香港在中東冠狀病毒出現後才重拾對冠狀病毒的重視。他也呼籲科學家完善對病毒研究的知識積累,保持基礎研究的連續性。
何大一提到,新冠疫情也凸顯公共衞生領域人才的重要性。他認為聯盟的另一作用是培訓新一代科學人才。在採訪中他感歎,自己與其他機構的一些代表都已上了年紀,但聯盟有很多新一代科學家參與其中,通過聯盟聯繫在一起。“他們將接受培訓,並且已經準備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繼續為新發傳染病的研究努力。”
(作者係鳳凰衞視香港採訪中心記者,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8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27/BOAvBYSJzUOkWZQeW23MC95ZmvRNgCJbGl1.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病毒學家何大一與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7月14日宣布,將聯手成立全球“大流行病研究聯盟”,共同開展新發傳染病研究,重點關注可人傳人的病毒。後疫情時代,這些科學家們如何溯源究因、未雨綢繆,為拯救下一次大流行傳染病而踏上國際合作之旅?為此,記者採訪了何大一、袁國勇及發起人之一的香港大學微生物學教授陳志偉,聽聽他們對新發傳染病的前瞻觀察。
文|特約記者 崔可君
源起:“全球應警惕下一次大流行傳染病”
“大流行病研究聯盟”的成立,是科學家們向世界發出的預警,也是他們向傳染病所發出的宣戰書。在拯救下一次大流行傳染病的路途上,他們從不懈怠研究,積極推動合作、培養人才,腳步不停。
何大一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的美籍華裔教授。他是亞倫.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的創始人,曾在上世紀90年代發明“雞尾酒療法”治療愛滋病。1996年底,他被評為《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
何大一與袁國勇的團隊早在2003年SARS疫情期間就開始合作,之後一直保持密切聯絡。邁入古稀的他本到退休年紀,但一場新冠疫情賦予他重要使命。疫情三年,他領導哥倫比亞大學團隊研發抗新冠病毒的藥物,並與各地科學家定期舉行線上會議交流研發工作,毫不懈怠。隨著全球各國逐步復常,新冠病毒從人們的視野中淡去,他們卻在警惕下一次大流行傳染病的發生。
他認為下一次大流行傳染病一定會到來,全球各國應該為此做好充分準備。過去20年中,人類曾經歷三次冠狀病毒的感染,包括SARS、中東呼吸綜合症及新型冠狀病毒病。新冠病毒或將繼續變異,換個面目捲土重來,持續造成威脅。此外,流感病毒也是人類面對的主要威脅,比如常見在鳥類傳播的禽流感病毒,也許會在某一天變異到可以人傳人。聯盟將對不同病毒展開研究,並研究相應藥物、疫苗或抗體,當其中一種病毒疫情暴發,科學家們便可以快速作出應對。
與何大一意見相似,袁國勇對於近年來傳染病的發生有所總結和預測。
抗疫三年多,香港市民早已對特區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的名字耳熟能詳。1997年,香港暴發H5N1禽流感病毒疫情,他的團隊成功推出快速核酸測試,並在《刺針》上發表論文。2003年SARS疫情期間,他的團隊成功追查到SARS的病原冠狀病毒。
在2020年初,袁國勇就曾預計新冠疫情將持續兩三年。本次採訪中他也斷言,下一次大流行傳染病可能很快到來,“我今年67歲,也許在我70歲退休前再見到一次”。意味著是3年內可能再發生嗎?我們追問,他點頭。
他強調對於近年傳染病的發生規律有兩點觀察,一是大型傳染病發生得越來越頻繁。從上個世紀幾十年一次,到近年幾年就遇上一次,他認為這是由於人口增多,隨之人與野生動物的接觸越來越多,加上全球化人口流動增加,本存在於野生動物體內的病毒更容易傳播到世界各地。二是不少病毒的發源地都是環太平洋地區,本次成立聯盟希望納入美國、澳大利亞、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機構,認為是具有戰略性的選擇。未來也希望拓展歐洲、中東等地區的合作夥伴。
對策:優勢互補、合作共贏是聯盟發揮作用的重要方式
為與聯盟各方代表討論合作細節,何大一於今年夏天展開亞洲之旅,香港是他此行的最後一站。他透露,本次的合作夥伴包括香港大學、清華大學及墨爾本大學多爾蒂研究所,希望能在今年底簽署協議。
中美關係的冷暖,影響著世界的未來。何大一坦言,希望藉聯盟的工作推動國際社會在公共衞生領域的合作。他以“乒乓外交”做類比:“如果乒乓球比賽在幾十年前可以改善中美關係,我們當然也可以通過非常重要的議題來改善這一點,比如公共衞生、氣候問題等。”他呼籲中美應以人類的利益為共同目標進行科學合作。當疫情發生時,雖然各國政策和社會層面的反應可能截然不同,但聯盟希望著重於科學層面的研究,及早制定針對新發傳染病的干預措施。
袁國勇認為,聯盟的合作夥伴都具有獨特優勢。香港大學團隊在發現新病毒方面較有經驗,在過去20年研究工作中,團隊在人類及動物組織中發現超過80種新病毒,並有能力用動物細胞去製造動物類器官,將動物體內的病毒進行繁殖後移入人類呼吸道等類器官中,研究是否會感染人類類器官,及其病變機制、相應的抗病毒藥等。團隊希望繼續做好動物與人類的病毒監測,在日常研究中預先發現有威脅的病毒,並研究其致病機制。在病毒真正發生傳播後,就可以在第一時間設計出相應的快速測試劑等。
“大流行病研究聯盟”的主要發起人之一,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教授、香港大學愛滋病研究所所長陳志偉認為,成立聯盟的意義即在於,聯盟各機構可利用自身優勢資源互補。香港大學在SARS疫情後成立國家新發傳染病重點實驗室,在能力建設、實驗室條件、專業人員的素質和培養方面,在應對新發傳染病方面都處於全世界領先地位。聯盟合作夥伴清華大學也已向非洲引進猴痘的毒種,展開病原學的研究工作。希望未來遇到新發傳染病時,聯盟可以在材料共享、研究優勢互補等多方面快速展開工作。
反思:針對性推動改進疫情防控中存在的問題
2003年SARS一疫,是港人的深刻一課。三年前,新冠疫情又如海嘯般衝擊香港醫療系統,大部分安老及殘疾院舍相繼爆疫,奪走逾1.3萬港人性命。袁國勇認為香港必須就本次處理新冠疫情展開詳細全面檢討,以助香港更好應對下次疫情。他指出,目前有許多問題值得社會注意,比如政府對於疫苗安全性的公共傳播不足;負責公共衞生及長者院舍的政府部門缺乏協調;疫情高峰期公立醫院收治能力不足及私家醫院拒收新冠病人等問題;以及檢測、感染追蹤能力和隔離設施顯著不足等等。
他也再次強調動物監察的重要性,認為必須嚴格禁止野生動物在市場販售。總結過去經驗,袁國勇指SARS、新冠病毒、禽流感、中東呼吸綜合症、埃博拉和其他新發傳染病等病毒,約有75%都來自野生動物,如蝙蝠和鳥類等。病毒可能會跳到中間宿主,譬如果子狸、家禽、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和駱駝等動物身上,進一步擴大病毒量和基因變異後,再跳到人類身上,隨著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導致大規模疫情暴發。他表示,港人必須銘記新冠疫情的教訓,保護動物自然棲息地,並要準備好應對疫症的基礎設施等,以減少下次疫情的死亡率及對經濟造成的影響。
袁國勇認為,在新冠疫情時,全球科學家已較過去更快開發疫苗,但他希望下一次病毒暴發時,研發速度可以更快,“這次新冠疫情,疫苗要一年才面世,抗病毒藥要一年半到兩年才面世,我們的做法能不能更快一些?希望可以做到疫苗半年面世,抗病毒藥9個月面世。”
陳志偉認為聯盟的成立對今後新發傳染病研究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就新冠病毒而言,他認為香港人儘管有配戴口罩、接種疫苗的良好習慣,但隨著新冠病毒的持續變異仍造成一波又一波傳染,顯示病毒自身特性、變異方向等方面仍有許多工作亟待解決。社會活動雖然復常,但對重症病人所攜帶病毒的特性、病毒在動物模型中的致病能力是否改變等仍要進行長期監測。
展望:通過聯盟做好新一代科學家的培養整合
陳志偉從基金支持及科學家積極性兩方面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他提到,美國國家衞生院(NIH)對科研項目的支持空間較為寬鬆,即使在SARS疫情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仍可批准關於SARS致病機理研究的基金,而香港在中東冠狀病毒出現後才重拾對冠狀病毒的重視。他也呼籲科學家完善對病毒研究的知識積累,保持基礎研究的連續性。
何大一提到,新冠疫情也凸顯公共衞生領域人才的重要性。他認為聯盟的另一作用是培訓新一代科學人才。在採訪中他感歎,自己與其他機構的一些代表都已上了年紀,但聯盟有很多新一代科學家參與其中,通過聯盟聯繫在一起。“他們將接受培訓,並且已經準備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繼續為新發傳染病的研究努力。”
(作者係鳳凰衞視香港採訪中心記者,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8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27/BOAvBYSJzUOkWZQeW23MC95ZmvRNgCJbGl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