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香港是中西文化交匯地,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支持發展的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的文化建設,必然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程中的重要一環,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也必有利於推動香港文化建設,有利於香港融入大灣區文化的廣闊港灣,使這顆曾經蒙塵、具有豐富東西文化涵養的東方之珠大放光明。
文| 香港作家聯會會長 潘耀明
今年是光纖之父高錕逝世五周年、誕生九十周年紀念。這使人想起他的一段關於文學的話。
2006年12月1日,我與曾敏之先生、劉以鬯先生等人,在香港籌組“世界華文文學聯會”,籌委會想找一位有份量的文化人當主禮嘉賓,我首先想起在香港中文大學當校長的高錕教授,向他發出邀請,他很快便答應出席,並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
他覺得文學是包括科學等領域的心靈之窗,人們缺乏這一扇窗子,將會在功利社會迷失,缺乏精神的支柱。
他表示,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文學如果從商品價值去衡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文學對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包括修養、氣質,是不可或缺的。
換言之,文學是屬於每一個人的精神糧食,是靈魂,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
目下高唱入雲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是以經濟發端的,文化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文學是文化的精靈。正如魯迅先生說:“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所以今天提出文化大灣區的建設具有劃時代意義!
我曾說過,香港這棵文化大樹,如果缺乏文學的滋養,肯定會蒼白。然而,作為大灣區的國際文化交流樞紐的香港,過去以迄,大多數文化活動都是在民間進行,政府並沒有給予額外的資源並加以推動,我們香港作家聯會牽頭,於18年前要求在西九文化區建立“香港文學館”,這個建議一直沒被採納,目下北京有規模宏大的現代文學館,上海、廣州都興建文學館,澳門文學館也建立了,獨香港闕如。本人去年4月曾親自寫信給當時的候任特首李家超,重提建設香港文學館,終於獲得新一屆政府的正面回應。
歷經一年多的努力,通過向政府有關部門遞交申請書,再經繁複的手續、嚴格的考核,香港文學館終於有一個落腳點,那是灣仔茂蘿街一幢古建築,雖然只有2,000多呎,終於讓香港的寫作人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小家園。
毋庸置疑,香港既是嶺南文化的組成部分,又是中西方文化交流橋樑。目下國家賦予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重大歷史使命,刻意加強香港在世界的文化藝術的地位,對香港文化藝術界是一支強心劑。
2021年12月27日,由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香港紫荊雜誌社、聯合出版集團舉辦了“大灣區文化融合與港澳融入論壇”,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原副主任楊健認為粵港澳三地文脈相親、文明相連、歷史文化一脈相承,為三地的融合創造了條件;在此之前,2019年在廣州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出版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期刊。
與此同時,我們於2022年通過香港藝術發展局贊助,籌劃了由香港作家聯會主辦,粵港澳大灣區32個文化社團、單位協辦(包括大灣區作家協會、傳媒、大學等)的“創建‘文化大灣區’計劃”,開闢了“明月灣區”文學園地及舉辦“大灣區文學徵文獎”,開創了整合大灣區文化的先例,意義深遠,影響極大。可惜香港藝發局只贊助一年,我們正努力爭取繼續辦下去。
香港新一屆政府銳意勵精圖治,鼎故革新,我覺得,其中主要的一環是加強香港的文化(包括文學)的建設,推廣香港的文化特色,加強與內地和海外的文化交流,加強對香港和中國內地的歷史和文化的研究,提高我們的文化自信。同時,我們也要積極參與國家的文化建設,貢獻香港的力量,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作出更多的貢獻。
所有以上這些對粵港澳文化大灣區建設的努力,將有助於推動大灣區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大灣區人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我相信這一宏大構想,也必將有利於香港融合在大灣區文化的廣闊港灣,提升香港作為大灣區文化港口地位和文化橋樑的交流作用,使這顆曾經蒙塵、具有豐富的東西文化涵養的東方之珠大放光明。
(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