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將於9月收回32公頃粉嶺高爾夫球場用地,其中部分區域將用於興建公屋,但卻在香港引發長達數月的爭論。7月25日,香港高爾夫球會的司法覆核申請獲香港高等法院批准,意味著這場風波仍將延續。近日,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寧漢豪在政府總部接受專訪時表示,這些不會影響特區政府如期收回土地,在尊重相關程序的基礎上仍將繼續推進建設公屋的規劃。
“發展規劃涉及各方利益,大家可以各抒己見,但政府會從公眾利益的角度出發做出最終的決定。”寧漢豪說,她在香港發展局工作多年從未見過完全沒有爭議的項目,也歡迎公眾提出意見,但粉嶺高爾夫球場的規劃在數年前已經提出並取得共識,不該再隨意改變。 “粉嶺高爾夫球場的公屋建設是北部都會區未來十年公屋供應的一部分,政府正全力以赴應對北部都會區建設所遇到的各項挑戰。”
計劃在十年內供應粉嶺高爾夫球場公屋
“170公頃的高爾夫球場,政府收回其中32公頃,並不會影響高爾夫運動在香港的發展。”寧漢豪認為,體育發展和民生事務並不矛盾,特區政府也在其中盡力平衡。她舉例說,特區政府已同意在今年10月至11月舉辦國際高爾夫球比賽期間將土地短期借給香港高爾夫球會,“希望大家可以相互配合”。
粉嶺高爾夫球場的公屋建設規劃,最早可追溯到2018年。時任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成立了土地供應小組,並在2018年推動了全民參與的“土地大辯論”活動,為香港找到更多的可以建設公屋的土地。特區政府拿出了包括粉嶺高爾夫球場(舊場)在內的18個短中期可以建屋的土地,讓市民和各團體發表意見,諮詢花費1200萬港幣公帑。
經過“土地大辯論”後,2019年,時任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接納土地供應小組建議,局部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但給予了3年過渡期,即到2023年9月再實際收回。特區政府當時的規劃是收回32公頃土地,其中生態價值較低的9.5公頃用來興建1.2萬個公屋,其餘22.5公頃的土地規劃做生態公園。原計劃2023年9月收回土地後,2024年可以開工,最快2028年可以入夥。
但這項規劃自提出後,就遭到香港高爾夫球會的強烈反對。今年5月11日,收回土地的規劃獲得環境保護署署長有條件批准,發展局將於9月1日如期收回土地。這項批准使香港高爾夫球會及相關反對人士的不滿進一步發酵,並隨著收回土地日期的鄰近,質疑之聲愈發強烈。最終,香港高爾夫球會入禀香港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要求法庭推翻環境保護署有條件批准環評報告的決定,並申請暫時擱置決定。
對此寧漢豪表示,收回的32公頃土地用於建設公屋和公園,都是幾年前通過公眾討論取得共識的決定,也充分考慮到公眾利益。她強調發展局會尊重法定環評等造地期間的法定程序,但不會改變原有的收地時間和建設規劃方向。
寧漢豪說,此前在環評程序中收到檢視發展密度及布局的要求,相關檢視程序需花費時間,因此影響原定的公屋入夥時間,但會盡力提速追趕原定目標,“公屋建設現在看來會推遲,但我們仍在爭取未來十年內供應。”此外,因為要檢視房屋建設密度,她認為最終建成的公屋可能會少於1.2萬個。
多管齊下“收地”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
粉嶺高爾夫球場的爭議,也是北部都會區建設中特區政府“收地難”的縮影。“未來五年我們起碼要從北部都會區收回500公頃的土地,其中涉及的土地問題可以說是紛繁複雜。”寧漢豪說,在徵收北部都會區土地的過程中,發展局要和各方打交道,涉及業權人、當地居民和在土地上做生意的人,“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安置做生意的人”。
為此,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推出了一系列安置措施,以推動收地工作的進行。寧漢豪介紹,北部都會區棕地上的經營主要涉及物流倉儲、製造業和停車場等,經營者通常更希望自己在收地之後也能有場所繼續經營。為此,特區政府除了提供補償金,也在發展建設多層產業大樓,讓受到影響的棕地經營者可以入駐大樓繼續之前的經營項目,也支持他們進行技術升級轉型。 “但現在的問題在於收地和多層產業大樓的建成有時間差,收地之後無法立刻安置好經營者。”寧漢豪說,接下來發展局將一方面提高建設速度,另一方面考慮儘早進行多層產業大樓的建設招標。
而對於私人土地的業權人和當地居民,發展局也對賠償機制進行了調整。“我們做了很多底層功夫優化補償,包括居民的上樓安排。”寧漢豪說,希望這些工作能夠使得收地更加順暢。
“除了房屋供應之外,北部都會區還要考慮產業發展。”寧漢豪強調,北部都會區的土地會有相當一部分用於創科產業發展。以重點打造的新田科技城為例,整個新田科技城佔地627公頃,其中有一半的面積用於發展創科產業。“北部都會區接壤深圳,這也對創科產業發展提供助力。”寧漢豪希望,未來北部都會區可以和大灣區內地城市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據了解,對於香港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深港兩地政府都在積極推進。特區政府已在粵港、港深合作機制下成立“對接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專班”,就北部都會區相關事宜加強與內地的溝通和協作。今年2月27日,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率領香港特區政府代表團與深圳市政府代表團在深圳舉行首次“對接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專班”會議。
而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也成立了專門的機構推動兩地協同發展。今年6月12日,發展局宣布成立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北都辦),以統籌、倡導及推動北部都會區的發展。 “北都辦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對接專班。”寧漢豪說,北都辦的專員現在都頻繁往來於大灣區內地城市建立聯繫,而專班的深圳工作人員來港也是直接對接北都辦了解北部都會區發展進度。除此之外,北都辦今年內將制訂和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和具體計劃,包括具體的發展目標、相關的時間表。
9月1日起造地收地流程最高提速6年
在本屆特區政府2022年發布的施政報告中,針對土地房屋供應的提速提效提出了不少具體目標,如通過精簡程序使非大規模項目“生地”變可建屋“熟地”的時間將由最少6年減至4年,大規模項目由13年大幅減至7年,當中環評程序壓縮為18至24個月。 “這些目標,將在9月1日成為現實。”寧漢豪說。
寧漢豪介紹,今年7月13日,香港立法會三讀通過《2022年發展(城市規劃、土地及工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草案修訂了六條主體法例,精簡了城市規劃、收回土地、填海、道路和鐵路工程等法定程序,並提出了多項加快發展進程的措施,例如精簡《城市規劃條例》下的製圖步驟以加快規劃過程。經修訂的條例將會在今年9月1日生效,惠及多個發展項目。 “去年12月我們提交了草案。這麼複雜的修例工作能在半年之內完成審議,我們也十分振奮。”她說。
寧漢豪說,實現施政報告內指定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她以新田科技城項目為例,“2019年開始做研究,計劃2024年動工,精簡流程可以2年完成‘生地’變‘熟地’,剛好就是施政報告裡提出的大規模項目的7年目標。”土地發展的提速,可見一斑。
“這只是一個開始,我們還有很多手續和程序可以精簡。”寧漢豪說,發展局和業界人士成立了相關的委員會,大家會一同研究如何精簡行政程序便民利民。她預計今年下半年還將向立法會提交精簡地契續期安排的草案。
來源:今日香港地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29/2eyYGECVJpcWy7Y5ErA9XJFXIUwUc4lNeAR.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香港特區政府將於9月收回32公頃粉嶺高爾夫球場用地,其中部分區域將用於興建公屋,但卻在香港引發長達數月的爭論。7月25日,香港高爾夫球會的司法覆核申請獲香港高等法院批准,意味著這場風波仍將延續。近日,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寧漢豪在政府總部接受專訪時表示,這些不會影響特區政府如期收回土地,在尊重相關程序的基礎上仍將繼續推進建設公屋的規劃。
“發展規劃涉及各方利益,大家可以各抒己見,但政府會從公眾利益的角度出發做出最終的決定。”寧漢豪說,她在香港發展局工作多年從未見過完全沒有爭議的項目,也歡迎公眾提出意見,但粉嶺高爾夫球場的規劃在數年前已經提出並取得共識,不該再隨意改變。 “粉嶺高爾夫球場的公屋建設是北部都會區未來十年公屋供應的一部分,政府正全力以赴應對北部都會區建設所遇到的各項挑戰。”
計劃在十年內供應粉嶺高爾夫球場公屋
“170公頃的高爾夫球場,政府收回其中32公頃,並不會影響高爾夫運動在香港的發展。”寧漢豪認為,體育發展和民生事務並不矛盾,特區政府也在其中盡力平衡。她舉例說,特區政府已同意在今年10月至11月舉辦國際高爾夫球比賽期間將土地短期借給香港高爾夫球會,“希望大家可以相互配合”。
粉嶺高爾夫球場的公屋建設規劃,最早可追溯到2018年。時任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成立了土地供應小組,並在2018年推動了全民參與的“土地大辯論”活動,為香港找到更多的可以建設公屋的土地。特區政府拿出了包括粉嶺高爾夫球場(舊場)在內的18個短中期可以建屋的土地,讓市民和各團體發表意見,諮詢花費1200萬港幣公帑。
經過“土地大辯論”後,2019年,時任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接納土地供應小組建議,局部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但給予了3年過渡期,即到2023年9月再實際收回。特區政府當時的規劃是收回32公頃土地,其中生態價值較低的9.5公頃用來興建1.2萬個公屋,其餘22.5公頃的土地規劃做生態公園。原計劃2023年9月收回土地後,2024年可以開工,最快2028年可以入夥。
但這項規劃自提出後,就遭到香港高爾夫球會的強烈反對。今年5月11日,收回土地的規劃獲得環境保護署署長有條件批准,發展局將於9月1日如期收回土地。這項批准使香港高爾夫球會及相關反對人士的不滿進一步發酵,並隨著收回土地日期的鄰近,質疑之聲愈發強烈。最終,香港高爾夫球會入禀香港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要求法庭推翻環境保護署有條件批准環評報告的決定,並申請暫時擱置決定。
對此寧漢豪表示,收回的32公頃土地用於建設公屋和公園,都是幾年前通過公眾討論取得共識的決定,也充分考慮到公眾利益。她強調發展局會尊重法定環評等造地期間的法定程序,但不會改變原有的收地時間和建設規劃方向。
寧漢豪說,此前在環評程序中收到檢視發展密度及布局的要求,相關檢視程序需花費時間,因此影響原定的公屋入夥時間,但會盡力提速追趕原定目標,“公屋建設現在看來會推遲,但我們仍在爭取未來十年內供應。”此外,因為要檢視房屋建設密度,她認為最終建成的公屋可能會少於1.2萬個。
多管齊下“收地”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
粉嶺高爾夫球場的爭議,也是北部都會區建設中特區政府“收地難”的縮影。“未來五年我們起碼要從北部都會區收回500公頃的土地,其中涉及的土地問題可以說是紛繁複雜。”寧漢豪說,在徵收北部都會區土地的過程中,發展局要和各方打交道,涉及業權人、當地居民和在土地上做生意的人,“其中最大的挑戰就是安置做生意的人”。
為此,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推出了一系列安置措施,以推動收地工作的進行。寧漢豪介紹,北部都會區棕地上的經營主要涉及物流倉儲、製造業和停車場等,經營者通常更希望自己在收地之後也能有場所繼續經營。為此,特區政府除了提供補償金,也在發展建設多層產業大樓,讓受到影響的棕地經營者可以入駐大樓繼續之前的經營項目,也支持他們進行技術升級轉型。 “但現在的問題在於收地和多層產業大樓的建成有時間差,收地之後無法立刻安置好經營者。”寧漢豪說,接下來發展局將一方面提高建設速度,另一方面考慮儘早進行多層產業大樓的建設招標。
而對於私人土地的業權人和當地居民,發展局也對賠償機制進行了調整。“我們做了很多底層功夫優化補償,包括居民的上樓安排。”寧漢豪說,希望這些工作能夠使得收地更加順暢。
“除了房屋供應之外,北部都會區還要考慮產業發展。”寧漢豪強調,北部都會區的土地會有相當一部分用於創科產業發展。以重點打造的新田科技城為例,整個新田科技城佔地627公頃,其中有一半的面積用於發展創科產業。“北部都會區接壤深圳,這也對創科產業發展提供助力。”寧漢豪希望,未來北部都會區可以和大灣區內地城市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據了解,對於香港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深港兩地政府都在積極推進。特區政府已在粵港、港深合作機制下成立“對接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專班”,就北部都會區相關事宜加強與內地的溝通和協作。今年2月27日,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率領香港特區政府代表團與深圳市政府代表團在深圳舉行首次“對接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專班”會議。
而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也成立了專門的機構推動兩地協同發展。今年6月12日,發展局宣布成立北部都會區統籌辦事處(北都辦),以統籌、倡導及推動北部都會區的發展。 “北都辦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對接專班。”寧漢豪說,北都辦的專員現在都頻繁往來於大灣區內地城市建立聯繫,而專班的深圳工作人員來港也是直接對接北都辦了解北部都會區發展進度。除此之外,北都辦今年內將制訂和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和具體計劃,包括具體的發展目標、相關的時間表。
9月1日起造地收地流程最高提速6年
在本屆特區政府2022年發布的施政報告中,針對土地房屋供應的提速提效提出了不少具體目標,如通過精簡程序使非大規模項目“生地”變可建屋“熟地”的時間將由最少6年減至4年,大規模項目由13年大幅減至7年,當中環評程序壓縮為18至24個月。 “這些目標,將在9月1日成為現實。”寧漢豪說。
寧漢豪介紹,今年7月13日,香港立法會三讀通過《2022年發展(城市規劃、土地及工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草案修訂了六條主體法例,精簡了城市規劃、收回土地、填海、道路和鐵路工程等法定程序,並提出了多項加快發展進程的措施,例如精簡《城市規劃條例》下的製圖步驟以加快規劃過程。經修訂的條例將會在今年9月1日生效,惠及多個發展項目。 “去年12月我們提交了草案。這麼複雜的修例工作能在半年之內完成審議,我們也十分振奮。”她說。
寧漢豪說,實現施政報告內指定的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她以新田科技城項目為例,“2019年開始做研究,計劃2024年動工,精簡流程可以2年完成‘生地’變‘熟地’,剛好就是施政報告裡提出的大規模項目的7年目標。”土地發展的提速,可見一斑。
“這只是一個開始,我們還有很多手續和程序可以精簡。”寧漢豪說,發展局和業界人士成立了相關的委員會,大家會一同研究如何精簡行政程序便民利民。她預計今年下半年還將向立法會提交精簡地契續期安排的草案。
來源:今日香港地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7/29/2eyYGECVJpcWy7Y5ErA9XJFXIUwUc4lNe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