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香港特首李家超帶領5位司局長及30名不同領域「香港隊」前往新加坡和印尼,爭取東盟支持香港加入RCEP,強化與之經貿及投資合作,「說好香港故事」,吸引外資「經港入灣」。香港善用聯通世界優勢,專業服務及融資平台特長,擴展東盟業務,服務灣區市場。2022年,香港與東盟貿易額達到12,940億港元歷史新高,超過80家總部設於東盟企業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隨著香港全面復常,香港當局主動走出去,從重慶、貴州及廣州深圳到中東及東盟地區,從綠色金融科技創新到包括港交所與沙特證交所將在ESG,互掛上市,以經貿合作區為切入點,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尋找商機。
作為金融中心,航運貿易中心及解決商業糾紛和法律爭端的區域中心,香港正在成為國際科創中心和中西文化交流中心。在聯手東盟服務國家過程中中國開放窗口功能愈加突出。7月28日晚,李家超在會見傳媒時表示,東盟三國之行實現三大目標五項成果,建立了友誼,增加了人脈,凝聚了共識,加強了合作,實現了知識經驗共享,在與包括東盟三個國家在內的不同單位達成33份合作備忘與協議,涵蓋商貿,投資,金融和科技創新。從2018年到2022年,每年貿易額增長率接近5%。東盟市場對香港的重要性隨著該地區在全球核心地位的逐漸放大與縱深亦日漸凸顯。
為加強企業對海外形勢及東盟市場瞭解,提高對外投資風險管控能力,六月底,深圳前海管理局、商務局和工信局,由「走出去戰略合作聯盟」協助舉辦「走出去」大課堂和「走進東盟宣講會 」。東盟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又是全球地緣政治核心區域,經濟動能強,發展潛力大,亦是西方抑制中國的大陸架及中國走向全球大動脈。大中華多個地區及機構近年來紛紛踏足東盟,「遠隔重洋同好,築牢友誼基石」。香港孫中山學會、成都「走進東盟經貿合作論壇」、福建省亦「不以山海為遠」,落實國家高層與東盟三國領導人共識,服務國家外交大局。
7月29日,2023大灣區-東盟經濟合作論壇發佈合作倡議並形成論壇活動1+4+N矩陣。區域合作論壇、智庫合作論壇、產業合作論壇及商會長論壇呈現出大灣區與東盟十國在創新協同,攜手發展和共建共享的期待、信心與思考。灣區9+2各成員各有其優,各具其美。產業對接活動共有7組大灣區和東盟國家經濟合作項目集中籤約,涉及產業園區建設、數字經濟和農業合作,合同金額121億元。在中國-東盟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之下的政商之間及智庫之間以知識分享為主題,通過媒體-智庫-企業-社會組織等多種形態,為促進共同發展提供智力、理論和決策支持。
廣西自治區以其獨特區位優勢,持續拓展廣西經濟發展的東盟空間,東盟已經連續23年成為廣西最大貿易夥伴。承載著國家戰略和歷史責任,廣西嘗試以文旅和非遺為介質,依託中國(廣西)自貿試驗區和邊境經合區,打通北部灣與東盟動脈,梳理西部陸海新通道,深化綠色經濟、綠色技術及綠色服務的交流合作,推進中馬、中越和中印尼 「雙區雙園 」建設,實現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對接,利用「泰國4.0 」、菲律賓「大建特建」,為打造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注入廣西新動能。
安徽省合肥市與東盟貿易頻繁,關係密切,市場表現突出。合肥以科技為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敢打必勝構建理想之城,不僅強化國內統一大市場,完善高精尖科研結構,而且在與德國十年前已經成為與歐洲經貿合作「橋頭堡」基礎上,利用大上海與長三角遠景藍圖,主動融入都市圈,與東盟8國在滬領事機構就產業政策和投資環境與相關組織合作備忘錄雲簽約,「共享RCEP發展機遇,推進互惠共贏合作」。合肥大膽的「走出去」創新舉措和遠瞻性實踐為安徽實施國家戰略,實現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预期。
中央政治局日前開會,研究現實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雖然上半年5.5%增長數據看似高於5%的目標預期,然而,擴大內需鼓勵消費雖令市場潛力得到一定釋放,但在力度、廣度和機制創新上仍舊乏力。依據中國統計局信息,上半年投資較多較快領域優化了供給結構,但只是局限於重點區域。面對複雜多變外部環境和國內多重矛盾,推動經濟健康發展,優化投資政策空間依然可期。深化改革開放,完善營商環境,毋庸置疑,已經成為地方政府充分行使職能積極作為和創新實踐走出困局重要路徑。
國際關係日趨複雜,大國互信缺失和地緣政治鬥爭的持續,令東盟十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在戰略自主和外交政策充斥未知和极不確定性。東南亞戰略學者及有關智庫試圖思考從大國之外尋求空間,確立適合自身的「新中間地帶」,以強化在多極發展形勢下的政策導向和戰略定力。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認為,中美競爭的加劇,需要更多非正式聯盟以保護參與國共同利益,避免非此即彼的戰略困境,而中國學者則希望在地緣博弈中中國爭取更多中間地帶,擁有更多話語,強化風險意識。
冷戰結束以來,東盟始终處於多邊主義腹地。世界銀行2021東盟GDP總量33,471.18408億美元,總人口673,987,628人。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余載,其意義不僅在於雙邊關係的觀察,而且需要從世界和平與全球穩定视角予以考量。國家的國際角色通常借助國家外部行為體的行為互動與稱職實踐在社會中形成,繼而引領新興市場群體崛起,推動世界經濟重心東移,因應大國實力比對及促進區域合作,驅動全球創新治理。在東盟市場佔比中,中國居美國和歐盟之後第三位,僅為美國22.46%的1/3。如若著眼人口規模,經濟潛力及世界主要國別經貿合作,東盟對世界經濟秩序和全球政治穩定的中堅功能舉足輕重,今非昔比,因之,走進東盟,勢之所趨,既有經濟價值,又有戰略意義。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作者係香港社會學學者,智庫專家及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