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一約公元前1046年),也稱殷商,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主要地理範圍覆蓋中原及周邊地區。在世人眼中,古老的殷商王朝等級森嚴而神秘。最新考古發掘表明,商朝是中華文明和國家形態走向成熟的關鍵階段,為後來的王朝和文化奠定了基礎,對於理解中國古代社會和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
文|北京 文其
河南安陽殷墟是殷商王朝的都城遺址,也是世界文明古國中最著名的古都之一。2022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表示對殷墟向往已久,強調要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除世界文化遺產殷墟遺址外,近期又有四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在商代考古方面取得重要發現和研究成果,為豐富商朝歷史文化研究和中華文明探源作出重要貢獻。
河南安陽洹北商城遺址:
中晚商時期聚落功能演變的生動例證
洹北商城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為商代中期的都城遺址。自1999年發現以來,國家文物局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部門持續開展考古工作,已發現宮城、一號和二號宮殿建築基址以及多處鑄銅、製骨、製陶手工業作坊等重要遺跡。2022年至2023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重點對洹北商城“郭城”進行了考古發掘,取得了一系列新發現新認識。
此次工作局部解剖發掘了洹北商城東、西“郭城”,基本確認“郭城”是由城壕構成,以往推斷的夯土城牆基槽實際為壕溝。東、西城壕寬度在9米至13米之間,目前已知最大深度為6.57米。部分城壕的坡岸專門夯土加固,城壕內部發現反復淤積和清淤的痕跡。東城壕上勘探發現兩處明顯收窄、變淺之處,初步推測應是出入洹北商城的通道。通道寬約21.5米,外側發現夯土窄牆及立柱,推斷可能存在橫跨城壕的橋樑設施。考古勘探還發現不同時期的道路遺跡穿過城壕,為探討洹北商城內外部交通路網提供了重要線索。
在“郭城”東南拐角處,發現一條殷墟時期的大型祭祀溝,長達19.36米,溝內堆疊了3層人骨及動物骨骼,初步清理出完整的人骨3具,以及肢解的牛骨、豬骨、馬骨、鳥骨等,經動物考古學家辨認至少分屬17個動物個體。
洹北商城遺址“郭城”考古新發現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界對於城市形態的認識,發掘者認為“郭城”應為城壕而不是城牆。城壕上發現的通道以及不同時期的道路遺跡,有助於進一步深入認識洹北商城城市布局。殷墟時期的大型祭祀溝疊壓在城壕之上,表明晚商時期該區域功能已發生變化,是中晚商時期聚落功能演變的生動例證。
河北商代遺址考古發現:
多層次聚落布局的王畿重地
河北南部為商代王畿重地,中北部為商王朝重要戰略地帶。近年來,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中國社會科學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機構聯合開展考古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武安趙窯遺址為一處中商時期聚落,面積約為22萬平方米,發現墓葬、道路、環壕、陶窯、石砌水道和成排分布的房址等遺跡。其中房屋(編號VF5)發現室內熱力循環結構,可能為火炕的較早形態。居址中出土卜甲、原始青瓷片、仿銅陶器、骨雕鳳鳥紋笄等一批高等級器物,墓葬主要有腰坑、殉狗、俯身葬等商式墓葬的特點。在銅器與陶器上發現“↑”形符號,推測趙窯遺址可能為商代“矢族”的中心聚落。
欒城周家莊遺址為一處晚商時期墓地,發現17座墓葬,其中2座為帶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墓葬可分為西、中、東三組,普遍有殉狗,少量殉人,大型墓葬居中,小型墓葬分居兩側,形成以大墓為中心的布局。
靈壽西木佛遺址為一處晚商至西周時期聚落,發現20餘座墓葬、殉牲坑和水井等遺跡,進一步完善了太行山東麓冀中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編年體系,還原了商代社會生活圖景。
淶水張家窪遺址為一處商周之際的中型聚落,發現西周早期高等級墓葬,出土各類器物300餘件,顯示了周人取代商王朝建立政權之後,該地區土著人群與新遷來的周人、殷遺民共存的態勢,也是西周燕國建立之初地緣政治格局的反映。
趙窯遺址的中晚商時期多層次的聚落布局、西木佛遺址商周之際的車馬坑、周家莊遺址商代“甲”字形大墓、張家窪西周早期高等級墓葬,體現了從商代早期流行居葬合一制度至商晚期獨立墓葬區的轉變,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太行山東麓商周考古的空白,是復原商王朝政治治理和防禦體系重要實物資料。
陝西清澗寨溝遺址:
方國共築青銅文明和區域政治中心
寨溝遺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清澗縣,是一處商代晚期李家崖文化聚落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相關單位,以寨溝遺址為中心,開展了系列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穫。
在寨溝遺址及周邊約300萬平方米區域內的11個山峁上,分別發現了大型夯土建築、大型墓葬、小型墓地、鑄銅遺存等多種類型的功能區,它們以大型夯土建築所在的寨塬蓋地點為中心,分列不同山峁,功能上彼此互補。
其中,共發現9處商代晚期的高等級貴族墓地,包括7座“甲”字形墓葬,均為南北向分布,是陝北地區迄今為止發現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高等級貴族墓葬,當屬於方國一級的墓葬。後劉家塔長梁墓地共發現4座商代墓葬,南北向排列布局。M1為“甲”字形墓,位於墓地最北邊,M2、M3、M4為均豎穴土坑墓,依次向南分布。墓葬出土各類隨葬品200餘件,考古發掘出土了完整的銅車馬器組合、燕形鑲綠松石銅帶扣、嵌綠松石獸面紋骨柶、雲形金耳飾,以及銅鏃、銅斧、海貝、玉器、鱷魚骨板等各類隨葬品。
甲骨文記載商代晚期在商王朝的北部和西部存在七十餘個方國,它們與中原的殷墟遙遙相望,共同組成了商王朝政治版圖。晉陝高原地區是商代方國分布較為集中的區域,寨溝遺址的發現揭示了陝北地區一處商代晚期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和區域政治的中心。科學的考古發掘填補了這一區域田野考古材料的空白,對於研究殷墟時期商代政治版圖和政治地理結構,商文化核心區域與北部邊緣地帶的交流互動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豐台新宮遺址:
為研究大坨頭文化提供實物資料
新宮遺址位於北京市豐台區,是一處夏商時期聚落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21至2022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對新宮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考古調查、發掘,取得重要發現。
遺址的主體內涵為大坨頭文化聚落遺址,碳十四測年顯示年代為公元前1500至公元前1300年,此外還發現一些晚商至西周時期的遺存。大坨頭文化聚落由內、外兩重環壕圍合,外環壕直徑142至155米,寬8至12米,圍合面積約1.7萬平方米。內環壕直徑70至72米,寬約18米,圍合面積約0.4萬平方米。在內環壕內、內外環壕之間均發現有灰坑、窖穴、房址等遺跡。
環壕聚落外東南方向發現27座豎穴土坑墓葬,布局規律,墓葬方向一致,部分墓葬還出土了靴形足彩陶尊等彩繪陶器、玉玦、綠松石項鏈、紅瑪瑙串珠、扣針形帶翼喇叭口金耳環等隨葬品,顯示了墓主較高的地位等級。穩定同位素結果顯示,新宮遺址人群的食性以粟為主,肉食水平略高於二裏頭遺址人群,並且不同等級墓葬的墓主人之間飲食結構差異不大。該墓地的發現,對於研究大坨頭文化的時空範圍、人群與族屬、喪葬習俗等提供了實物資料。
新宮遺址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大坨頭文化雙重環壕的聚落遺址,也是目前北京地區發現最早的青銅時代聚落遺址之一,新宮遺址大坨頭文化遺存顯示了中原地區、歐亞草原多種文化因素的影響,生動再現了青銅時代燕山南北與北方草原地帶文化和人群交流交融的歷史。
以上四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是我國商代考古與商文明研究的最新進展和重要成果。其中,既有商代都城遺址,也有方國城邑遺址;既有商王朝核心區研究新進展,也有周邊區域考古學文化新發現,更加生動地闡釋了我國商代城市營建、社會制度、喪葬禮儀、手工業生產等各方面歷史圖景,對深刻研究闡釋商文明具有重要價值。
在此基礎上,下一步相關部門和考古團隊一方面將繼續深化每個遺址研究,力爭取得新突破。其中,對河南安陽洹北商城遺址將長期開展考古工作,系統梳理總結以往考古成果和存在問題,聚焦關鍵性的疑點、難點加強攻關;對於其他幾處新發現,將加強周邊區域的調查、勘探,爭取在已有線索基礎上,把相關聚落遺存找出來、做清楚。另一方面要加強綜合性研究,樹立聚落考古的理念,堅持系統性思維,把商代都城、方國城邑、墓地和一般性聚落,把商文化與周邊區域的嶽石文化、先周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等,作通盤考察研究,系統探討、復原商王朝政治架構和社會形態。
國家文物局表示,將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框架下,持續推進夏商文明研究,推動深化多學科、跨學科合作,不斷深化對商代歷史和文明成就的認識,深刻研究闡釋中華文明發展歷史進程。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文中圖片由國家文物局提供,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8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8/2/T71vdEm93VlgZEeUoK32AgCNNQby8Yi8CkP.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一約公元前1046年),也稱殷商,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主要地理範圍覆蓋中原及周邊地區。在世人眼中,古老的殷商王朝等級森嚴而神秘。最新考古發掘表明,商朝是中華文明和國家形態走向成熟的關鍵階段,為後來的王朝和文化奠定了基礎,對於理解中國古代社會和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
文|北京 文其
河南安陽殷墟是殷商王朝的都城遺址,也是世界文明古國中最著名的古都之一。2022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表示對殷墟向往已久,強調要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除世界文化遺產殷墟遺址外,近期又有四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在商代考古方面取得重要發現和研究成果,為豐富商朝歷史文化研究和中華文明探源作出重要貢獻。
河南安陽洹北商城遺址:
中晚商時期聚落功能演變的生動例證
洹北商城位於河南省安陽市,為商代中期的都城遺址。自1999年發現以來,國家文物局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部門持續開展考古工作,已發現宮城、一號和二號宮殿建築基址以及多處鑄銅、製骨、製陶手工業作坊等重要遺跡。2022年至2023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重點對洹北商城“郭城”進行了考古發掘,取得了一系列新發現新認識。
此次工作局部解剖發掘了洹北商城東、西“郭城”,基本確認“郭城”是由城壕構成,以往推斷的夯土城牆基槽實際為壕溝。東、西城壕寬度在9米至13米之間,目前已知最大深度為6.57米。部分城壕的坡岸專門夯土加固,城壕內部發現反復淤積和清淤的痕跡。東城壕上勘探發現兩處明顯收窄、變淺之處,初步推測應是出入洹北商城的通道。通道寬約21.5米,外側發現夯土窄牆及立柱,推斷可能存在橫跨城壕的橋樑設施。考古勘探還發現不同時期的道路遺跡穿過城壕,為探討洹北商城內外部交通路網提供了重要線索。
在“郭城”東南拐角處,發現一條殷墟時期的大型祭祀溝,長達19.36米,溝內堆疊了3層人骨及動物骨骼,初步清理出完整的人骨3具,以及肢解的牛骨、豬骨、馬骨、鳥骨等,經動物考古學家辨認至少分屬17個動物個體。
洹北商城遺址“郭城”考古新發現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界對於城市形態的認識,發掘者認為“郭城”應為城壕而不是城牆。城壕上發現的通道以及不同時期的道路遺跡,有助於進一步深入認識洹北商城城市布局。殷墟時期的大型祭祀溝疊壓在城壕之上,表明晚商時期該區域功能已發生變化,是中晚商時期聚落功能演變的生動例證。
河北商代遺址考古發現:
多層次聚落布局的王畿重地
河北南部為商代王畿重地,中北部為商王朝重要戰略地帶。近年來,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中國社會科學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機構聯合開展考古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武安趙窯遺址為一處中商時期聚落,面積約為22萬平方米,發現墓葬、道路、環壕、陶窯、石砌水道和成排分布的房址等遺跡。其中房屋(編號VF5)發現室內熱力循環結構,可能為火炕的較早形態。居址中出土卜甲、原始青瓷片、仿銅陶器、骨雕鳳鳥紋笄等一批高等級器物,墓葬主要有腰坑、殉狗、俯身葬等商式墓葬的特點。在銅器與陶器上發現“↑”形符號,推測趙窯遺址可能為商代“矢族”的中心聚落。
欒城周家莊遺址為一處晚商時期墓地,發現17座墓葬,其中2座為帶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墓葬可分為西、中、東三組,普遍有殉狗,少量殉人,大型墓葬居中,小型墓葬分居兩側,形成以大墓為中心的布局。
靈壽西木佛遺址為一處晚商至西周時期聚落,發現20餘座墓葬、殉牲坑和水井等遺跡,進一步完善了太行山東麓冀中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編年體系,還原了商代社會生活圖景。
淶水張家窪遺址為一處商周之際的中型聚落,發現西周早期高等級墓葬,出土各類器物300餘件,顯示了周人取代商王朝建立政權之後,該地區土著人群與新遷來的周人、殷遺民共存的態勢,也是西周燕國建立之初地緣政治格局的反映。
趙窯遺址的中晚商時期多層次的聚落布局、西木佛遺址商周之際的車馬坑、周家莊遺址商代“甲”字形大墓、張家窪西周早期高等級墓葬,體現了從商代早期流行居葬合一制度至商晚期獨立墓葬區的轉變,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太行山東麓商周考古的空白,是復原商王朝政治治理和防禦體系重要實物資料。
陝西清澗寨溝遺址:
方國共築青銅文明和區域政治中心
寨溝遺址位於陝西省榆林市清澗縣,是一處商代晚期李家崖文化聚落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相關單位,以寨溝遺址為中心,開展了系列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穫。
在寨溝遺址及周邊約300萬平方米區域內的11個山峁上,分別發現了大型夯土建築、大型墓葬、小型墓地、鑄銅遺存等多種類型的功能區,它們以大型夯土建築所在的寨塬蓋地點為中心,分列不同山峁,功能上彼此互補。
其中,共發現9處商代晚期的高等級貴族墓地,包括7座“甲”字形墓葬,均為南北向分布,是陝北地區迄今為止發現規模最大、數量最多的高等級貴族墓葬,當屬於方國一級的墓葬。後劉家塔長梁墓地共發現4座商代墓葬,南北向排列布局。M1為“甲”字形墓,位於墓地最北邊,M2、M3、M4為均豎穴土坑墓,依次向南分布。墓葬出土各類隨葬品200餘件,考古發掘出土了完整的銅車馬器組合、燕形鑲綠松石銅帶扣、嵌綠松石獸面紋骨柶、雲形金耳飾,以及銅鏃、銅斧、海貝、玉器、鱷魚骨板等各類隨葬品。
甲骨文記載商代晚期在商王朝的北部和西部存在七十餘個方國,它們與中原的殷墟遙遙相望,共同組成了商王朝政治版圖。晉陝高原地區是商代方國分布較為集中的區域,寨溝遺址的發現揭示了陝北地區一處商代晚期高度發達的青銅文明和區域政治的中心。科學的考古發掘填補了這一區域田野考古材料的空白,對於研究殷墟時期商代政治版圖和政治地理結構,商文化核心區域與北部邊緣地帶的交流互動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豐台新宮遺址:
為研究大坨頭文化提供實物資料
新宮遺址位於北京市豐台區,是一處夏商時期聚落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2021至2022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對新宮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考古調查、發掘,取得重要發現。
遺址的主體內涵為大坨頭文化聚落遺址,碳十四測年顯示年代為公元前1500至公元前1300年,此外還發現一些晚商至西周時期的遺存。大坨頭文化聚落由內、外兩重環壕圍合,外環壕直徑142至155米,寬8至12米,圍合面積約1.7萬平方米。內環壕直徑70至72米,寬約18米,圍合面積約0.4萬平方米。在內環壕內、內外環壕之間均發現有灰坑、窖穴、房址等遺跡。
環壕聚落外東南方向發現27座豎穴土坑墓葬,布局規律,墓葬方向一致,部分墓葬還出土了靴形足彩陶尊等彩繪陶器、玉玦、綠松石項鏈、紅瑪瑙串珠、扣針形帶翼喇叭口金耳環等隨葬品,顯示了墓主較高的地位等級。穩定同位素結果顯示,新宮遺址人群的食性以粟為主,肉食水平略高於二裏頭遺址人群,並且不同等級墓葬的墓主人之間飲食結構差異不大。該墓地的發現,對於研究大坨頭文化的時空範圍、人群與族屬、喪葬習俗等提供了實物資料。
新宮遺址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大坨頭文化雙重環壕的聚落遺址,也是目前北京地區發現最早的青銅時代聚落遺址之一,新宮遺址大坨頭文化遺存顯示了中原地區、歐亞草原多種文化因素的影響,生動再現了青銅時代燕山南北與北方草原地帶文化和人群交流交融的歷史。
以上四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是我國商代考古與商文明研究的最新進展和重要成果。其中,既有商代都城遺址,也有方國城邑遺址;既有商王朝核心區研究新進展,也有周邊區域考古學文化新發現,更加生動地闡釋了我國商代城市營建、社會制度、喪葬禮儀、手工業生產等各方面歷史圖景,對深刻研究闡釋商文明具有重要價值。
在此基礎上,下一步相關部門和考古團隊一方面將繼續深化每個遺址研究,力爭取得新突破。其中,對河南安陽洹北商城遺址將長期開展考古工作,系統梳理總結以往考古成果和存在問題,聚焦關鍵性的疑點、難點加強攻關;對於其他幾處新發現,將加強周邊區域的調查、勘探,爭取在已有線索基礎上,把相關聚落遺存找出來、做清楚。另一方面要加強綜合性研究,樹立聚落考古的理念,堅持系統性思維,把商代都城、方國城邑、墓地和一般性聚落,把商文化與周邊區域的嶽石文化、先周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等,作通盤考察研究,系統探討、復原商王朝政治架構和社會形態。
國家文物局表示,將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框架下,持續推進夏商文明研究,推動深化多學科、跨學科合作,不斷深化對商代歷史和文明成就的認識,深刻研究闡釋中華文明發展歷史進程。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文中圖片由國家文物局提供,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8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8/2/T71vdEm93VlgZEeUoK32AgCNNQby8Yi8Ck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