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生活副刊|北角有條春秧街

日期: 2023-08-03 來源: 紫荊
字號:

|王麗華

下了樓,出了電梯。站在電氣道馬路上,往右是銅鑼灣街市,往左是春秧街街市。我習慣往左,這是多年的習慣。

在十字路口的拐彎處,首先看到一個水果攤,攤架上堆滿了各種各樣的水果。大的西瓜小的葡萄,黃的橙綠的蘋果,菲律賓芒果、泰國榴蓮、澳洲的柑,反正凡是入口的一一俱全。一連有好幾家的水果店首尾相接,老闆各自站在檔口,招呼著各自的客,但有比有拼的架式卻盡入眼簾。

雖說街市大同小異,可春秧街的口味更雜,更濃郁辛辣。因為你幾乎聽不到鄉音(不管你是來自兩湖兩廣,還是雲貴川),這裏通用的並不是普通話。港式粵語和廣式奶茶一樣遍及大街小巷,最好句式中還夾一點英語,猶如奶茶裡面放的是英國紅茶,正宗;往往能聽到英語單詞在剁豬佬、菜檔的大姐口中蹦出。此時的春秧街是生動明艷的:穿梭在人流中鮮活如魚的印尼姐姐,熱辣性感的菲律賓女傭,蒙著面紗、帶著晃亮刺眼首飾的巴基斯坦女人則顯得肥美。她們從頭包到腳的風情與印尼女人赤腳的坦露及中國女人的樸素,全部沉穩地融合在鬧市街頭。隨著“叮叮噹噹”的搖鈴聲,電車搖搖晃晃地駛入。人群自覺分流,目送電車施施然的背影移向終點站。走在市場擁擠的通道裏,左腳、右腳……步伐不慌不忙。大叔與小哥的叫賣聲、人群的喧囂聲,還有年長奶奶推車裏寵物狗的和聲,一齊回蕩在耳中,格外動聽。街市兩邊的店舖陳列的是菜檔、麵包舖、海鮮檔、乾貨調味舖,還有花檔。用綠色鐵皮屋遮頂的衣服鞋帽手飾店,廉價且款式新穎。街上琳琅滿目,各種新鮮的商品應有盡有。每家店我都想進去買買買,不買也要探長脖子看看看。

茄子穿紫衣,黃瓜披戰袍,豆角著長衫,生菜穿著綠色皺摺的半透明睡衣,露出白嫩的肩頸,水靈通透又弱不經風的感覺。土豆與它名字一樣土氣,深褐色的外表坦裸著赤誠的勇氣。笨重的身體帶著泥土氣息被一筐筐地擱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而紅綠辣椒則不分季節、不分場所、不分晝夜地霸佔著市場,他們從來都是菜市場的搶手貨。它與蔥薑蒜的噯昧時時刻刻挑逗著人們的味蕾。唯有白蘿蔔慵懶,斯文白皙的臉寫盡不爭不屑,安靜地候在一邊。胡羅蔔光鮮的外表被精明的消費者用眼晴掃了又掃,或許買主還沒想到派上怎樣的用場。羞紅的胡蘿蔔則退縮在白蘿蔔身邊…… 一條街市從頭走到尾,你又多次看到了紅紅綠綠相同的菜,也許那一刻會讓你覺得走錯了路,這不是剛來過的店舖嘛?

春秧街的盡頭是一座人行天橋。橋連接了電氣道、渣華道、英皇道三個路口四條街,橋下面有乾淨的公廁與長排的休息木椅,橋上橋下各有幾處流浪者的家。簡單直觀的窩居處一旁又集聚了大量的鴿子。鴿子的動靜遠近可辨,啄下地面後抬下頭,踱著方步,一派氣定神閒的感覺。“人來鳥不驚”,在沸沸揚揚的春秧街頭可以活生生地體驗一把。

從遠處、從高處、從各種角度來看一個街市,非要用人的一生中某一個階段來比喻的話,我覺得極像一個婦人:手上牽著娃,背上背一個,大大的肚子裏還有一個。臃腫龐大的身軀步步篤定從容,堅韌沉穩。她年富力強的身體正發生質變,從一到二到三,生生不息。

來源:《港紙》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郭孟琦 校對:劉雨桐 監製:連振海
編輯:郭孟琦 校對:劉雨桐 監製:連振海
生活副刊|北角有條春秧街
“她”年富力強的身體正發生質變,從一到二到三,生生不息。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