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趙雨樂:用好文博教育資源 講好「一帶一路」故事
趙雨樂 | 一帶一路文化鑒識專業協會主席、香港文博教育資源集團主席
「一帶一路」沿綫國家除了彼此進行互利共贏的貿易外,更是充滿了地域互動的文化故事。歷史、文化與人文教育之間息息相關,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一帶一路」故事需要重視「以實証史」的文物作用。香港應利用好博物館和公眾收藏的資源加強人文教育,發揮自身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方面的獨特作用。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年來,在各國的共同協力下,取得了驕人的成續。除重視亞非歐等地區的交通、港口等基建項目,以營造彼此互利共贏的貿易環境外,中國亦重視文化交流,更多從歷史角度探討地緣文化合作的基因。「一帶一路」涉及錯綜複雜的時代變遷,從漢代以來努力拓通「陸上絲綢之路」,以至唐宋以降,經中國南海、馬六甲海峽、印度洋、阿拉伯海而進入歐洲的「海上絲綢之路」,沿綫充滿了地域互動的文化故事,值得各國的尊重和學習。如何從過去的歷史文物中,掌握更真實的「一帶一路」聯繫,更應該是今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思考保育「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課題。
講好「一帶一路」故事需要重視「以實証史」的文物作用
中國需要利用文博教育資源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講好 「一帶一路」故事。地域間的文化交流通常有一些文化隔閡,例如當中國人去到阿拉伯地區,由於不同地區的文化背景差異,雙方往往缺乏一種打開交流的工具。但如果在文化交流中以共同的「以實証史」的文物為介,則能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找到雙方的共通點,從而促進交流。當提到唐代的文物,如果這個文物與阿拉伯的宗教信仰有關,對方馬上會有一種文化認同感。所以重視在文物上尋找共同的情感共鳴點,對講好中國故事具有重要意義。「一帶一路」沿綫地區能找到很多「以實証史」的文物。長沙窯中繪畫的魚龍「摩羯」(Makara),正是保護阿拉伯商船出入平安的神明,並成為當時中亞、南亞、中國的共同文化信仰,其形象廣泛流行於唐代的金銀器上。千禧年前後,陸續在中國南海至印尼水域打撈出來沉船,例如阿拉伯商船「黑石號」,以及中國南宋商船「南海一號」,船上各種珍貴器物,都是古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的實證。這些活生生的教材,大可以融為東亞、東南亞歷史的一部分,是「一帶一路」交流的個案典範。由此可見,歷史、文化与「一帶一路」息息相關。
香港應利用好文博教育資源加強人文教育
香港過去忽視了文化對其他社會因素的促進和聯繫作用,缺乏把貿易、金融等社會活動與文化串聯起來的環節。香港擁有豐富的文博教育資源,但是當學生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參觀時,學生反而會對館中的文物產生距離感。這是因為香港的學生並不了解這些文物當中所蘊含的中華文化和歷史。香港作為一個東西文化交流的平台,利用好文化這個途徑講好中國故事、講好香港故事,將會有助於擴大「一帶一路」的影響範圍和經貿文化交流網絡。香港應充分利用好公立博物館和公眾收藏的文化資源,這將有助於建立整全的國民身份認同。尤其在外力不斷挑戰下,文博培育將是中國堅固不移的堡壘,並成為世代存留給子孫的寶貴資源。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3年9-10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18/Mo0mXwfRQVCOf6uxY8Zo1DLQmNW6wlT4Sm2.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Hi, This website does not supports 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