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伍濤基金會主辦、H'ART 工作室協辦的《華富、漁光“邨越”展》,在大會堂高座展覽廳圓滿落幕。該展覽展示了一系列由年齡4至16歲的學生藝術家們創作的作品。這個展覽集合了不同背景的學生,在疫情期間進行多次的實地視覺創藝,運用不同的媒材,解構公共房屋背後的歷史、傳說和建築空間,了解社會文化等無形元素,塑造不一樣的平民之家。活動共展出超過110幅作品,這些作品旨在回應即將被拆除的港島南公共房屋,並以藝術探索手法呈現華富和漁光邨內獨特的建築、文化丶歷史和視覺符號。
據悉,該展覽主要從兒童及少年藝術家的角度出發,透過他們的視角和創意,呈現南區公共屋邨的特色和歷史,讓人們更加了解和關心這些即將消失的文化和社會遺產。同時,展覽也讓新世代的年輕人,了解草根階層的生活和鄰里守望相助的關係,從而知己知彼,反思和關心社會。
展覽中展示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創作作品,包括繪畫、攝影、雕塑等,透過不同的藝術形式和媒介,展現了學生們對公共屋邨的獨特理解和創意想象。通過學生藝術家的作品,讓市民更好地理解公共屋邨的特色和歷史,也更加關心和支持相關的社區文化保護工作。
南區的公共屋邨是香港的重要社區資產,但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改變,這些村落正逐漸消失。透過《華富、漁光“村越”展》,學生藝術家們通過自己的創作,呈現了這些村落的多元面貌,讓人們能夠更深入地了解這些即將消失的文化和社會遺產。同時,這個展覽也提供了一個平台,讓年輕人能夠關注社區議題,並通過自己的創作表達對社會的關心和反思。這不僅是一個藝術展覽,更是一個關注社區文化 和社會議題的平台。展覽開放後引起了熱烈迴響,許多原居民紛紛來到藝術展覽中心,共同尋找兒時回憶。
《華富、漁光“邨越”展》主辦方策展人許遜傑表示,這次展覽的目的不僅僅是展示過去的回憶和物件,更重要的是通過藝術培養孩子們對身份認同、歷史和文化傳承的看法,以及在成長過程中反思和關注社區發展並給予弱勢社群關愛的能力。他也提到,大會堂作為一級歷史建築,服務市民超過半世紀,能夠展出這些與公營房屋相關的作品,具有特殊的意義。作品更呈現了孩子們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他們使用不同的媒材和概念表達出對華富和漁光邨的獨特見解,例如對神秘飛行物體傳說的詮釋和與茶餐廳元素結合的創意呈現。
參與展覽的楊同學表示,在過去的兩個夏天裡,有幸參與“公屋社區藝術之旅”活動是一次非常有啟發性的藝術創作體驗,不僅提升了藝術能力,也豐富了對香港的理解。通過嘗試不同的藝術形式,充滿信心地突破自己的舒適區,探索陌生領域,這對她即將開始的文憑課程和策劃自己的藝術作品展覽尤其有益。更重要的是,這個項目讓她深入理解了家的定義。從走訪華富和漁光邨,與居民進行了寶貴的交流,他們對未來搬遷後的想法,讓她窺見了他們面臨的各種困難和需求。展望未來,她將努力創作藝術作品,作為倡導的手段,以提高對本地弱勢社群所面臨困境的認識。
邱同學也分享了她的心得,她表示,透過這個藝術工作坊了解公屋的淵源、功能與美學。豐富了對不同住戶的各種生活方式的理解,以及他們怎樣利用空間,表現個性於各式各樣的門窗陳設上。在創作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她不僅能夠捕捉社區的氛圍和人與物,並嘗試使用不同的媒介來發展自己的藝術技巧和創造力。這些所學的技能將進一步提升審美能力和批判思維,讓其在視覺藝術科目上更有自信。
這次展覽的成功舉辦,體現了藝術在社區中的重要作用,不僅可以豐富人們的生活,還能夠促進社區成員之間的交流和理解。伍濤基金會代表張嘉威總幹事表示,希望將來能夠繼續舉辦這樣的活動,為孩子們提供更多展示才華和關注社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