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生活副刊|懷念紙摺扇
文|張武昌
夏天天氣酷熱,中午時分,我坐在家裏的飯桌上吃午飯,空調調到了20攝氏度,屋裏才顯得有點涼意。一邊吃飯一邊回憶從前在鄉下沒有空調、電風扇的年代。
在城市裏生活,物資也比較充裕。電風扇、空調,營造着一個個涼爽、舒服的空間,而扇子卻早已成了收藏品,被收藏在某一個抽屜裏,成為過去式物品。此刻,我想起了小時候用的紙摺扇子,它是由一張紙摺疊而成。我們在紙裏寫上祝願的字句或畫上美麗的圖畫,把願望寄託在扇子上,拿在手裏一邊搖一邊叨叨,默默祈禱,期待下雨,回復涼快的天氣。
童心未泯,於是我又取出一張比較厚實的紙張,認真地摺起扇來,折好後用釘書機把它的接縫釘好,拿在手裏打開,輕輕地晃動手腕,陣陣涼風不斷輕送,思緒也回到了當年。那時是剛步入初中,農村的中學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設備也非常簡陋,沒有電風扇,也沒有空調。炎熱的夏天,三四十個學生擠在教室裏,又熱又困。白天正常上課的時間,學生都乖乖地坐在教室裏聽老師講課,到了晚上自修課,酷熱難頂,又沒有電風扇,學生便五花八門,各出奇招在製作紙扇。同學們就地取材,利用舊書或雜誌的紙張摺疊簡易的紙扇。由於摺疊方法簡單,容易製作,不一會,大家手裏都拿着各具特色的紙扇,一起搖扇的情景,實在蔚為壯觀。
夏天的時候是用扇子最多的季節,扇風時還是那種硬硬的紙扇最好用,自己親手製作的漂亮摺扇則更具意義。摺扇也是一種藝術品,拿在手中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農村還有用麥稈、竹片來編織的扇子,最常見的是棕樹葉做的。
扇子有時候甚至可以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徵。明代是文人扇發展的高峰期,摺扇幾乎是文人士大夫們一年四季隨身不可或缺之雅物。攜帶摺扇成為當時一種社會風尚。作為一種懷袖雅物,它一定是被放到袖子裏,等到賓客坐定,才把扇子拿出來亮身份,顯示才學身價。現在的摺扇也做得非常精致,特別是用檀香木製作的,拿在手裏,香味撲鼻,能起到提神的作用。
隨着空調、電風扇的普及,扇子的功能早已超越實質功能,悄然成為精神意象的產物。扇子扇出的,不僅僅是涼風,而且還是心境、是身份、是文明、是文化。
來源:《港紙》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8/21/MMSBAgG0QKcqBAiCEpx0J0hf49j938kTG40.jpe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Hi, This website does not supports 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