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小駿 I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香港大學中國制度研究中心總監、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共建「一帶一路」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際經濟合作打造了新平台,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力。「一帶一路」倡議的共建國應共同致力於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此過程中,香港可以發揮獨特地位和優勢,在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鑒等方面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今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
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一帶一路」倡議應運而生。倡議旨在傳承絲綢之路精神,攜手打造開放合作平台,為各國共同發展和繁榮提供新動力。倡議的合作重點在於加強各相關地區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該倡議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並得到了相關國家的積極響應。它將古「絲綢之路」的歷史象征意義與今天的新要求結合起來,既是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實現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也是深化區域合作,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中國主張。倡議實施以來,我國統籌謀劃推動高品質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把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果。
目前,我國已同150多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地域上擴展到亞太、歐洲、非洲和拉美等國家和地區,開創出了一條「共商、共建、共享」的機遇之路。「一帶一路」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成為當今世界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
回顧十年來的實踐,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共建「一帶一路」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握住了世界發展大勢,順應了時代潮流和各國共同發展的普遍願望,為國際經濟合作打造了新平台,為世界經濟增長挖掘了新動力,為各國共同繁榮帶來了新機遇。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歷史潮流勢不可當。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面對動蕩變革的世界,合作之路應該怎麽走?這不僅關乎地區人民福祉,也深刻影響世界發展走向。
對於這樣的時代之問、歷史之問,中國的答案是明確的。習近平主席先後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呼籲各國共同致力於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探索遠親近鄰共同發展的新辦法,開拓造福各國、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屬於世界,致力於把中國發展同各國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同沿線各國人民的發展夢想結合起來,是中國與世界攜手高質量發展、實現合作共贏的重要平台。
我們相信,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不斷推進,將會有越來越多優質合作項目帶來發展實效、民生實惠,為各國共同繁榮帶來新機遇。
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給現有國際體系和全球治理體系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當前,多邊主義、多邊規則、多邊機制受到侵襲,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關係準則受到動搖。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自身承擔巨大發展任務的同時,也努力承擔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國際責任,為解決世界性難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2018年,習近平主席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五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內在要求,彰顯了同舟共濟、權責共擔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作為中國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繼承創新、主動作為,強調求同存異、兼容並蓄,促進現有國際秩序、國際規則增量改革。「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時代發展之需、全球治理變革之要。在大變革、大動蕩的時代背景下,加強經濟合作、共建開放共贏的多邊全球治理體制,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為經濟發展尋找通路,成為跨越歐亞大陸的共同心聲,成為構建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觀的重要抓手。
目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及其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被寫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以及其他區域組織等有關文件中,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共識。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多邊開發機構和合作平台的設立,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倡導實踐文明交流互鑒
「一帶一路」跨越不同區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但它帶來的不是文明沖突,而是各文明間的交流互鑒。「一帶一路」倡議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提出「文明交流與互鑒」的新文明觀。
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全面闡述了這一文明觀,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習近平主席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意義。
今年 3 月 15 日,習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發表主旨演講時亦表示,「我們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
當今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中國方案推動各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共同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
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中國不遺余力促進世界各國文明開展平等對話、交流互鑒、相互啟迪,以文明交流互鑒匯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磅礴合力。例如,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開展的歷史古跡保護修復項目,從柬埔寨吳哥古跡周薩神廟一處,擴展到柬埔寨、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尼泊爾、緬甸、蒙古國等6國11處,與「一帶一路」沿線17個國家開展33個聯合考古項目。從解密瑪雅文明,到赴非洲研究人類起源,再到探索古埃及文明……中國考古學者積極參與國際考古交流合作,共促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國也與國際社會一道,積極發揮各層級、雙多邊文明對話交流機制平台的作用,加強文明對話和交流,共同探尋全球性挑戰的應對之策。特別是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開闢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新路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香港可發揮獨特地位和優勢
香港是共建「一帶一路」的積極參與者、貢獻者,也是受益者。過去十年,香港憑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在國家的支持下,積極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商簽合作協議,開展貿易投資合作、服務標準聯通、國際金融合作和人文交流,在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拓展了自身發展空間。
未來「一帶一路」建設中,香港仍然大有可為。尤其是隨著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地位的確立與加強,香港在人文交流、促進「一帶一路」沿線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鑒等領域可以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長期以來,香港就是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人文積澱。香港可充分利用對外聯繫廣泛的有利條件,積極打造對外交流品牌和工作平台,增強中國故事的感召力和傳播力,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更好促進文明交流合作。香港還可以建設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基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鑒、民心相通。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我們相信,一個和平發展的世界應該承載不同形態的文明。共建「一帶一路」,通過文明之間的包容互鑒,以文化溝通心靈,世界定能奏響美美與共的和合之音。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3年7-8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8/22/NBp2NTBhNd6BU426XMraMlOOjJWve53XGYD.jpe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閻小駿 I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香港大學中國制度研究中心總監、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共建「一帶一路」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國際經濟合作打造了新平台,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了新動力。「一帶一路」倡議的共建國應共同致力於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此過程中,香港可以發揮獨特地位和優勢,在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鑒等方面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今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
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一帶一路」倡議應運而生。倡議旨在傳承絲綢之路精神,攜手打造開放合作平台,為各國共同發展和繁榮提供新動力。倡議的合作重點在於加強各相關地區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
該倡議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並得到了相關國家的積極響應。它將古「絲綢之路」的歷史象征意義與今天的新要求結合起來,既是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系,實現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也是深化區域合作,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中國主張。倡議實施以來,我國統籌謀劃推動高品質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共建「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把基礎設施「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把規則標準「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把同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作為重要基礎,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果。
目前,我國已同150多個國家、32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地域上擴展到亞太、歐洲、非洲和拉美等國家和地區,開創出了一條「共商、共建、共享」的機遇之路。「一帶一路」倡議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積極響應,成為當今世界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
回顧十年來的實踐,我們深刻地感受到,共建「一帶一路」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把握住了世界發展大勢,順應了時代潮流和各國共同發展的普遍願望,為國際經濟合作打造了新平台,為世界經濟增長挖掘了新動力,為各國共同繁榮帶來了新機遇。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歷史潮流勢不可當。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國際社會的廣泛共識。面對動蕩變革的世界,合作之路應該怎麽走?這不僅關乎地區人民福祉,也深刻影響世界發展走向。
對於這樣的時代之問、歷史之問,中國的答案是明確的。習近平主席先後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呼籲各國共同致力於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探索遠親近鄰共同發展的新辦法,開拓造福各國、惠及世界的「幸福路」。
「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屬於世界,致力於把中國發展同各國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同沿線各國人民的發展夢想結合起來,是中國與世界攜手高質量發展、實現合作共贏的重要平台。
我們相信,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不斷推進,將會有越來越多優質合作項目帶來發展實效、民生實惠,為各國共同繁榮帶來新機遇。
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給現有國際體系和全球治理體系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當前,多邊主義、多邊規則、多邊機制受到侵襲,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關係準則受到動搖。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自身承擔巨大發展任務的同時,也努力承擔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國際責任,為解決世界性難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2018年,習近平主席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五周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內在要求,彰顯了同舟共濟、權責共擔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作為中國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的重要公共產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繼承創新、主動作為,強調求同存異、兼容並蓄,促進現有國際秩序、國際規則增量改革。「一帶一路」倡議順應了時代發展之需、全球治理變革之要。在大變革、大動蕩的時代背景下,加強經濟合作、共建開放共贏的多邊全球治理體制,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為經濟發展尋找通路,成為跨越歐亞大陸的共同心聲,成為構建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觀的重要抓手。
目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及其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被寫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以及其他區域組織等有關文件中,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共識。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等多邊開發機構和合作平台的設立,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倡導實踐文明交流互鑒
「一帶一路」跨越不同區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但它帶來的不是文明沖突,而是各文明間的交流互鑒。「一帶一路」倡議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提出「文明交流與互鑒」的新文明觀。
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全面闡述了這一文明觀,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習近平主席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意義。
今年 3 月 15 日,習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發表主旨演講時亦表示,「我們要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
當今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中國方案推動各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共同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
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中國不遺余力促進世界各國文明開展平等對話、交流互鑒、相互啟迪,以文明交流互鑒匯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磅礴合力。例如,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開展的歷史古跡保護修復項目,從柬埔寨吳哥古跡周薩神廟一處,擴展到柬埔寨、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尼泊爾、緬甸、蒙古國等6國11處,與「一帶一路」沿線17個國家開展33個聯合考古項目。從解密瑪雅文明,到赴非洲研究人類起源,再到探索古埃及文明……中國考古學者積極參與國際考古交流合作,共促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國也與國際社會一道,積極發揮各層級、雙多邊文明對話交流機制平台的作用,加強文明對話和交流,共同探尋全球性挑戰的應對之策。特別是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開闢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新路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
香港可發揮獨特地位和優勢
香港是共建「一帶一路」的積極參與者、貢獻者,也是受益者。過去十年,香港憑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在國家的支持下,積極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商簽合作協議,開展貿易投資合作、服務標準聯通、國際金融合作和人文交流,在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拓展了自身發展空間。
未來「一帶一路」建設中,香港仍然大有可為。尤其是隨著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地位的確立與加強,香港在人文交流、促進「一帶一路」沿線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鑒等領域可以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長期以來,香港就是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人文積澱。香港可充分利用對外聯繫廣泛的有利條件,積極打造對外交流品牌和工作平台,增強中國故事的感召力和傳播力,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更好促進文明交流合作。香港還可以建設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基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互鑒、民心相通。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我們相信,一個和平發展的世界應該承載不同形態的文明。共建「一帶一路」,通過文明之間的包容互鑒,以文化溝通心靈,世界定能奏響美美與共的和合之音。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3年7-8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8/22/NBp2NTBhNd6BU426XMraMlOOjJWve53XGYD.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