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雪儀
陳雪儀只要我們走到路上,抬頭仰望四周,都好像被層層疊疊的招牌、大大小小的建築物所包圍著,有些招牌帶有吉祥物,具有標誌性意思,讓人一目了然;也有運用霓虹光管構成閃亮的鑽石形符號來推廣的招牌,極具特色。當我們習慣了,就不會感覺太特別,但如果有一天那些陪伴我們成長的招牌消失了,不知道我們會有什麼感覺?
近年特區政府開始對招牌有新規格,下令清拆街上不合規格的招牌,單是2013至2017發出的清拆令就已經上萬計。或許再過幾年,具有特色的招牌街景將會成為香港一段只能回味的“舊歷史”。
其實,招牌除了是一間店鋪的名稱和標誌外,還承載我們共同的經歷、知識及共享的文化,記錄著我們的集體回憶。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諾哈(Pierre Nora)指出,集體回憶就是一個群體的記憶遺產中標誌性的元素,所以無論過往或現在,招牌的點點滴滴代表一個地區自身的文化。
招牌本身的作用是引導顧客興趣並加深記憶,目的是增強顧客對店鋪的親切感,從而作出銷售。招牌能夠反映社會真實情況,雖然香港被認為是華洋雜處的地方,但是招牌一般以中文為主。一般而言,通常只有一些診所、寫字樓、商業大厦等商業地區的招牌會附上中英對照,但因為香港始終以華人為主的社會,所以一般的平民百姓生活的地區,例如黄大仙、深水埗等地方,照顧服務對象大多只需要中文就可以了。其次,香港的華人一直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故香港的招牌以紅色為主。除了比較鮮明,容易吸引顧客觀看外,紅色還有著喜慶及吉祥的意思。
除顏色外,招牌的形狀也非常獨特,例如香港街頭常見的“大押”,即是當舖。在50年代,銀行、財務公司不像現在那麼普及套現,當時的“大押”業開始蓬勃發展,無論是金銀珠寶或是日常用品的棉被、雪櫃、電視等都可以典當。而“大押”店的招牌以“蝙蝠”展翅造型,原來是“蝠鼠吊金錢”符號,蝠與“福”諧音,是中國當舖特有的標誌。另外,當時拿物件去典當後,只要不逾期,物品立刻可以贖回,所以當時人們便把典當的負責人叫“二叔公”。由於“二叔”是“易贖”的諧音,又因朝奉全為年長男性,人們就叫朝奉做“二叔公”(“易贖公”)。
其實,香港招牌的字體,也有很多故事。在七八十年代,電腦印刷技術還尚未普及,有一些從內地來港的人士寫得一手好書法,在旺角道擺檔專門幫人寫招牌,其中一位就是李漢先生。李漢從內地來香港謀生,一家居住在狹小的公屋,屬社會典型的基層人士。根據招牌行家描述,李漢擺檔除了替客人寫字,閒時亦會努力練宇,有時一天下來,寫得不滿意的字稿甚至會堆滿了垃圾桶。可想而知當時的“寫字佬”,不單單是為了“搵食”,也是以工作為興趣,以及對藝術的追求。
李漢行文的字體非常有特色,他的字體取王羲之體結構,加上顏真卿字體的厚重,結合北魏字體勾粗大有力,筆劃狂放誇張的一些特點,有著適合遠望、造型殷實及有氣勢形象,突顯店舖穩健有實力。招牌師傅為了令製作及安裝招牌更加便捷,不會因為字細小的點劃,引致裝錯、裝漏、遺失部件。由此,招牌師傅會儘量將每個字的所有筆劃連在一起,於是,一體成形的招牌字便出現了。
以前手寫的招牌很有特色及風格,因此李漢先生退休後,希望將自己的近幾千字的書法手稿留給他朋友繼續去寫招牌。現在也有人將李漢的字儲入電腦,方便日後使用及流傳。現在香港藝術館以“字由人─ 漢字創意集”展出當時招牌的特色字體,大家可以去細心欣賞。
招牌記錄了我們的文化,並且可以從中理解香港社會的文化面貌。期待特區政府可以活化過往的招牌,參考活化電車、天星小輪等方式,而不是一刀切扔掉那些具特色的招牌。
香港從五十年代起就有著“東方之珠”的美喻,香港的招牌街景多年來被用作不少動畫與荷李活電影的取景、科幻故事的背景、攝影、及歌曲中。香港夜晚繁華,而晝夜各具有特色,我們的招牌實在功不可沒。如今若想要發展自己的文化,那麼必須要了解過往的一切,正所謂:“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所以,保留過往的歷史文化是必須的,希望特區政府做好保育工作,讓香港這顆明珠繼續發光發亮!
(作者係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主席,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