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誌(記者 莊蕾)浙江報道: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法治建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保障作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鄉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務,深入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創建。浙江是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的發源地。近日,司法部“2023年法治鄉村基層行”浙江站採訪活動舉行。採訪團走進杭州市余杭區黃湖鎮青山村、徑山鎮小古城村、徑山村等基層鎮村,深入一線採訪調研法治鄉村建設的實踐經驗和特色亮點。
近年來,杭州市余杭區司法行政機關認真貫徹落實司法部“鄉村振興 法治同行”等有關要求,加強頂層設計、注重固本強基、創新形式載體、打造多元平台,不斷提升鄉村建設的法治化水平,促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高質量的法律服務助力鄉村振興。
徑山鎮小古城村:大樟樹下議發展 打造法治鄉村建設樣本
“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在景色宜人的徑山鎮小古城村村口,幾個鮮紅的大字格外醒目。“我們村莊能有今天,靠的就是這個法寶。”小古城村黨委書記林國榮說。
18年來,小古城村黨員幹部群眾秉承“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贏、共富”理念,不斷拓寬基層民主協商的外延和內涵,構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賢治“五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有力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打造共同富裕示範區民主法治樣板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小古城村村口池塘邊,有一棵有名的百年大樟樹,來到大樹下,一塊“樟樹下議事”的木牌抬頭可見。“村裡最初的民主協商就從這裡開始。”林國榮說,多年來,村民茶餘飯後都喜歡到大樟樹下說說村裡的新鮮事。
漫步小古城村,可以看見每幢民居之間沒有高圍牆和柵欄,只有1。2米高的低矮院牆。據林國榮介紹,2018年,為改善村容村貌,村裡規劃降低民居圍牆高度。在鄉村,讓村民拆除、降低自家圍牆是一件難事。可小古城村創新“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讓這一願望成為了現實。村委提議降低圍牆後,邀請了27戶村民到大樟樹下一起協商決議。得益於基層民主協商制度的運用,小古城在83天裡就完成了30多戶農家院圍牆由高到低的改造。
遵循“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要求,小古城村以“樟樹下議事”為最初形態,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以“議什麼”“誰來議”“怎麼議”“議的效力”為基礎,以“提、議、審、決、督、評”為關鍵步驟的“四議六步”民主議事工作法。著力健全民主協商的組織和機制,不斷規範民主協商工作。
近年來,徑山鎮不斷深化“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新實踐,協商方式也由單純的線下議事到線上議事平台“眾人議事廳”。村民可以通過“眾人議事廳”移動端反映各類問題,發表意見建議,參與村級事務協商,後台自動歸納整理,形成協商結果。實現“人人可爆料,戶戶可參與”,有效改變遇事無人可訴、無人可找、無人可辦的局面,將群眾訴求解決在基層,將矛盾糾紛化解在源頭。
記者在小古城村的“大徑山共享法庭”看到,一起因借款產生的矛盾糾紛正在調解。“大徑山共享法庭”以“一根網線一塊屏”為標準配置,以多跨場景應用為重要抓手,集成浙江解紛碼、移動微法院、庭審直播系統、裁判文書公開平台等軟件模塊,配備一名聯繫法官、一名庭務主任、三名調解員、一名代辦員,將網上立案、在線訴訟、普法宣傳、基層治理等司法功能延伸到基層一線,積極打造基層群眾參與訴訟的“便捷驛站”、基層幹部群眾法治素養的“雲上課堂”,推進司法更加普惠均等、精準可及。
林國榮告訴記者,在一起外地大貨車撞倒本地村民圍牆事故中,雙方在小古城村“共享法庭”調解下,當天達成調解協議並當場履行完畢。“共享法庭”作為“信訪打頭、調解為主、訴訟斷後”工作格局的最小單元,通過調解大力推動矛盾糾紛化解在源頭、消滅在萌芽。
如今,小古城村已獲得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國家級生態村等80餘項榮譽。小古城村的基層民主協商機制,也擴展到了整個杭州。
黃湖鎮青山村:打造多元平台 協商推進“新老”共治
黃湖鎮青山村村如其名,坐落在余杭西部群山中一片青山綠水之中。2015年以前,青山村村級資產活力不足、產業發展缺乏動力,面臨著種種掣肘問題,2015年,青山村以村內小水源地龍塢水庫保護項目的落地為契機,把握機遇,迅速發展。隨後融設計圖書館、青山自然學校等產業不斷入駐青山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隨之增加,同時也帶動更多的有志之士來青山村創業,促使青山村經濟不斷向榮。
在大力發展產業的過程中,青山村堅持依法治理,租賃合同不經過駐村法律顧問審核就不簽署,重大項目、重要民生工程不經過合法性審查就不能落地,極大地降低了法律風險,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村民和村集體的權益。
青山村吸引了大批青年人、外國人來創業,為青山村注入了年輕化、國際化的發展活力,但由於理念、教育和生活方式等不同,不可避免會發生矛盾和爭議。為更好地促進和諧共治,青山村建立“未來鄉村議事會”,這裡是人民群眾商事議事、糾紛調處、普法宣傳的場所。其駐有微法庭、法律顧問、“溪嶺溪事”專職調解隊、調小青調解隊等社會力量,攜手探索未來鄉村治理工作。
為了引導新村民深入參與鄉村治理,還成立全市首個村級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青山同心薈,便於新村民發聲,協商解決問題。比如之前就有新老村民關於農村稻草處理問題發生爭執,老村民認為稻草應該燒掉,形成草木灰來增肥,新村民提倡用更環保地方法來處理,最終雙方協商,新村民展示了如何更加環保地處理稻草,觸動老村民與之達成一致,採取新方法保護自己的家園。
青年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為積極發揮青年在鄉村治理、矛盾化解方面的積極性,司法所和鎮團委攜手探索新機制成立了一群28周歲以下的“村二代”“新村民”和公益組織成員等青年代表組成“調小青”隊伍,以志願服務形式參與村裡矛盾糾紛調處、普法宣傳等相關工作。
“調小青”調解隊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青山村“一戶多宅”整治過程中,盡管鎮裡制定了很好的政策,鎮村幹部也多次上門,但是戶主遲遲不願意回復。後來“調小青”出馬找到了戶主的兒子,詳細介紹了“一戶多宅”整治的必要性和相關政策後,他主動答應去做父母工作,第二天這戶家庭就簽訂了協議。不僅如此,有時候在鄰裡之間有矛盾難以調解的情況,村裡的年輕人也主動願意幫助村裡進行調解,發揮了很好的效果。
“溪嶺溪事”專職調解隊主要由一群退休的調解主任、婦女主任、村長、書記等專業人才組成,為村民日常矛盾糾紛化解提供服務,平均年齡56歲,他們在村裡德高望重,受大家信任。幾個月前,德國設計師Chris剛剛入駐青山村。由於生活習慣不同,與當地村民產生了矛盾糾紛。“溪嶺溪事”專職調解隊和“調小青”調解隊出馬,運用“一老一少”搭配調解模式,成功調解了糾紛,幫助Chris與村民們和諧相處。
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來做,眾人的事情由眾人評價。如今,青山村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下的法治、自治、德治和智治“四治融合”的基層治理路徑,匯聚了各方面的資源力量共同建設未來鄉村。
徑山鎮徑山村:圍爐煮茶話村事 開創鄉村治理新境界
徑山鎮徑山村地處天目山脈東北峰,本地禪茶文化源遠流長,“徑山茶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徑山村,可以在嫋嫋茶香中欣賞宋韻禪茶的魅力,體悟當地法治保障下的茶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在村落中感受安靜空靈的禪意,尋求清涼與內心的寧靜。
在徑山村,“飲下一杯清茶,解決一件事情”已經成為村民的共識。徑山村將“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理念與茶文化相結合,打造5張議事清單、5個議事平台、5種議事模式的“555茶湯議事”民主協商品牌。
徑山村黨群服務驛站九龍驛,原是破舊的民房,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經過充分民主協商,被改造成了獨棟的品茶閱讀空間,現在也成為村民茶湯議事的主陣地。在這裡,每場議事都由網格支部書記宣布協商議題,主持議事流程,同時邀請1名茶藝愛好者擔任茶藝師,行盞分茶,讓煮茶分茶的過程成為議事調解時的緩沖帶,議事代表吃茶議事,最終由網格支部書記匯總意見、綜合分析,議事代表草簽共識,最後予以具體落實。
徑山村以基層民主協商為手段,不斷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和村規民約,結合實際推行“茶多分”治理體系,從生態環境、村莊治理、產業發展等方面梳理出“禪村公約”15條、細化50條考核內容,以100分為基本分。記者在徑山村黨群服務中心的積分兌換超市了解到,1個“茶多分”可以折合人民幣1元,積分可以兌換生活物品。實行正向加分反向扣分的辦法對村民的文明行為進行規範,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養和行為規範。
開發茶文化旅遊,村裡統一規劃、統一設計,通過基礎設施提升工程,改造房屋立面,增鋪村莊綠道……這些大大小小的事務,在徑山村都要嚴格按照民主議事“五步法”來進行,民主決策做到公開公平公正,黨務、村務、財務實行季度在公開欄、駕駛艙等多渠道公開,建立“小微權利清單”和“監督責任清單”,確保權力不亂用,權力不為己用,民主監督確保風清氣正。
為了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識,徑山村推行多陣地普法宣傳。以一個法治長廊,一個法治公園,一個法治學校,一系列法治宣傳欄,一名專職村幹部抓法治宣傳工作的“五個一”保障法治陣地建設;探索多形式普法途徑,結合“相約周末”“送戲下鄉”等文娛活動,把與村民息息相關的民法典等法律要點,通過知識競答等方式進行宣傳。組建“普法宣傳隊”“平安護村隊”“益飛翔公益社團”等組織,通過志願者上門服務等多種形式進行普法宣傳;開展多種活動增強法治意識,在村遊客接待中心開設“反詐超市”。由民警為老年人普及防騙知識,通過獲得分數,換取超市生活用品的方式有效地傳播了反詐知識。
“徑山村推行村綜治分中心建設、警務助力、一村一法律顧問等村治理機制。”徑山村黨總支書記俞榮華向記者介紹,駐村律師對村級資產發包、合作等進行合同把關;定期到村坐班,為村民釋疑解惑,提供法律援助;建起微法庭,通過視頻連線,可以由專業法官遠程進行案件分析,大大排除了糾紛隱患,做到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
全面推進鄉村基層法治,助力徑山村快速發展。“2022年,我們村遊客量超過220萬人次,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230多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5。2萬元。”俞榮華坦言:“村集體經濟產業興旺了、村民法治素養的提升了、村民富裕了,這一切都離不開我們對鄉村基層法治的堅持。”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8/30/vrnIdXynLQP7rTZsS9d7lYdL9qZfbhTS6DO.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紫荊雜誌(記者 莊蕾)浙江報道: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法治建設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保障作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鄉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務,深入開展“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創建。浙江是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的發源地。近日,司法部“2023年法治鄉村基層行”浙江站採訪活動舉行。採訪團走進杭州市余杭區黃湖鎮青山村、徑山鎮小古城村、徑山村等基層鎮村,深入一線採訪調研法治鄉村建設的實踐經驗和特色亮點。
近年來,杭州市余杭區司法行政機關認真貫徹落實司法部“鄉村振興 法治同行”等有關要求,加強頂層設計、注重固本強基、創新形式載體、打造多元平台,不斷提升鄉村建設的法治化水平,促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高質量的法律服務助力鄉村振興。
徑山鎮小古城村:大樟樹下議發展 打造法治鄉村建設樣本
“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在景色宜人的徑山鎮小古城村村口,幾個鮮紅的大字格外醒目。“我們村莊能有今天,靠的就是這個法寶。”小古城村黨委書記林國榮說。
18年來,小古城村黨員幹部群眾秉承“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贏、共富”理念,不斷拓寬基層民主協商的外延和內涵,構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賢治“五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有力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打造共同富裕示範區民主法治樣板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小古城村村口池塘邊,有一棵有名的百年大樟樹,來到大樹下,一塊“樟樹下議事”的木牌抬頭可見。“村裡最初的民主協商就從這裡開始。”林國榮說,多年來,村民茶餘飯後都喜歡到大樟樹下說說村裡的新鮮事。
漫步小古城村,可以看見每幢民居之間沒有高圍牆和柵欄,只有1。2米高的低矮院牆。據林國榮介紹,2018年,為改善村容村貌,村裡規劃降低民居圍牆高度。在鄉村,讓村民拆除、降低自家圍牆是一件難事。可小古城村創新“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讓這一願望成為了現實。村委提議降低圍牆後,邀請了27戶村民到大樟樹下一起協商決議。得益於基層民主協商制度的運用,小古城在83天裡就完成了30多戶農家院圍牆由高到低的改造。
遵循“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要求,小古城村以“樟樹下議事”為最初形態,在實踐中探索出了以“議什麼”“誰來議”“怎麼議”“議的效力”為基礎,以“提、議、審、決、督、評”為關鍵步驟的“四議六步”民主議事工作法。著力健全民主協商的組織和機制,不斷規範民主協商工作。
近年來,徑山鎮不斷深化“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新實踐,協商方式也由單純的線下議事到線上議事平台“眾人議事廳”。村民可以通過“眾人議事廳”移動端反映各類問題,發表意見建議,參與村級事務協商,後台自動歸納整理,形成協商結果。實現“人人可爆料,戶戶可參與”,有效改變遇事無人可訴、無人可找、無人可辦的局面,將群眾訴求解決在基層,將矛盾糾紛化解在源頭。
記者在小古城村的“大徑山共享法庭”看到,一起因借款產生的矛盾糾紛正在調解。“大徑山共享法庭”以“一根網線一塊屏”為標準配置,以多跨場景應用為重要抓手,集成浙江解紛碼、移動微法院、庭審直播系統、裁判文書公開平台等軟件模塊,配備一名聯繫法官、一名庭務主任、三名調解員、一名代辦員,將網上立案、在線訴訟、普法宣傳、基層治理等司法功能延伸到基層一線,積極打造基層群眾參與訴訟的“便捷驛站”、基層幹部群眾法治素養的“雲上課堂”,推進司法更加普惠均等、精準可及。
林國榮告訴記者,在一起外地大貨車撞倒本地村民圍牆事故中,雙方在小古城村“共享法庭”調解下,當天達成調解協議並當場履行完畢。“共享法庭”作為“信訪打頭、調解為主、訴訟斷後”工作格局的最小單元,通過調解大力推動矛盾糾紛化解在源頭、消滅在萌芽。
如今,小古城村已獲得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國家級生態村等80餘項榮譽。小古城村的基層民主協商機制,也擴展到了整個杭州。
黃湖鎮青山村:打造多元平台 協商推進“新老”共治
黃湖鎮青山村村如其名,坐落在余杭西部群山中一片青山綠水之中。2015年以前,青山村村級資產活力不足、產業發展缺乏動力,面臨著種種掣肘問題,2015年,青山村以村內小水源地龍塢水庫保護項目的落地為契機,把握機遇,迅速發展。隨後融設計圖書館、青山自然學校等產業不斷入駐青山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隨之增加,同時也帶動更多的有志之士來青山村創業,促使青山村經濟不斷向榮。
在大力發展產業的過程中,青山村堅持依法治理,租賃合同不經過駐村法律顧問審核就不簽署,重大項目、重要民生工程不經過合法性審查就不能落地,極大地降低了法律風險,最大限度地保護了村民和村集體的權益。
青山村吸引了大批青年人、外國人來創業,為青山村注入了年輕化、國際化的發展活力,但由於理念、教育和生活方式等不同,不可避免會發生矛盾和爭議。為更好地促進和諧共治,青山村建立“未來鄉村議事會”,這裡是人民群眾商事議事、糾紛調處、普法宣傳的場所。其駐有微法庭、法律顧問、“溪嶺溪事”專職調解隊、調小青調解隊等社會力量,攜手探索未來鄉村治理工作。
為了引導新村民深入參與鄉村治理,還成立全市首個村級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青山同心薈,便於新村民發聲,協商解決問題。比如之前就有新老村民關於農村稻草處理問題發生爭執,老村民認為稻草應該燒掉,形成草木灰來增肥,新村民提倡用更環保地方法來處理,最終雙方協商,新村民展示了如何更加環保地處理稻草,觸動老村民與之達成一致,採取新方法保護自己的家園。
青年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為積極發揮青年在鄉村治理、矛盾化解方面的積極性,司法所和鎮團委攜手探索新機制成立了一群28周歲以下的“村二代”“新村民”和公益組織成員等青年代表組成“調小青”隊伍,以志願服務形式參與村裡矛盾糾紛調處、普法宣傳等相關工作。
“調小青”調解隊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在青山村“一戶多宅”整治過程中,盡管鎮裡制定了很好的政策,鎮村幹部也多次上門,但是戶主遲遲不願意回復。後來“調小青”出馬找到了戶主的兒子,詳細介紹了“一戶多宅”整治的必要性和相關政策後,他主動答應去做父母工作,第二天這戶家庭就簽訂了協議。不僅如此,有時候在鄰裡之間有矛盾難以調解的情況,村裡的年輕人也主動願意幫助村裡進行調解,發揮了很好的效果。
“溪嶺溪事”專職調解隊主要由一群退休的調解主任、婦女主任、村長、書記等專業人才組成,為村民日常矛盾糾紛化解提供服務,平均年齡56歲,他們在村裡德高望重,受大家信任。幾個月前,德國設計師Chris剛剛入駐青山村。由於生活習慣不同,與當地村民產生了矛盾糾紛。“溪嶺溪事”專職調解隊和“調小青”調解隊出馬,運用“一老一少”搭配調解模式,成功調解了糾紛,幫助Chris與村民們和諧相處。
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來做,眾人的事情由眾人評價。如今,青山村探索出一條黨建引領下的法治、自治、德治和智治“四治融合”的基層治理路徑,匯聚了各方面的資源力量共同建設未來鄉村。
徑山鎮徑山村:圍爐煮茶話村事 開創鄉村治理新境界
徑山鎮徑山村地處天目山脈東北峰,本地禪茶文化源遠流長,“徑山茶宴”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徑山村,可以在嫋嫋茶香中欣賞宋韻禪茶的魅力,體悟當地法治保障下的茶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在村落中感受安靜空靈的禪意,尋求清涼與內心的寧靜。
在徑山村,“飲下一杯清茶,解決一件事情”已經成為村民的共識。徑山村將“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理念與茶文化相結合,打造5張議事清單、5個議事平台、5種議事模式的“555茶湯議事”民主協商品牌。
徑山村黨群服務驛站九龍驛,原是破舊的民房,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經過充分民主協商,被改造成了獨棟的品茶閱讀空間,現在也成為村民茶湯議事的主陣地。在這裡,每場議事都由網格支部書記宣布協商議題,主持議事流程,同時邀請1名茶藝愛好者擔任茶藝師,行盞分茶,讓煮茶分茶的過程成為議事調解時的緩沖帶,議事代表吃茶議事,最終由網格支部書記匯總意見、綜合分析,議事代表草簽共識,最後予以具體落實。
徑山村以基層民主協商為手段,不斷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和村規民約,結合實際推行“茶多分”治理體系,從生態環境、村莊治理、產業發展等方面梳理出“禪村公約”15條、細化50條考核內容,以100分為基本分。記者在徑山村黨群服務中心的積分兌換超市了解到,1個“茶多分”可以折合人民幣1元,積分可以兌換生活物品。實行正向加分反向扣分的辦法對村民的文明行為進行規範,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文明素養和行為規範。
開發茶文化旅遊,村裡統一規劃、統一設計,通過基礎設施提升工程,改造房屋立面,增鋪村莊綠道……這些大大小小的事務,在徑山村都要嚴格按照民主議事“五步法”來進行,民主決策做到公開公平公正,黨務、村務、財務實行季度在公開欄、駕駛艙等多渠道公開,建立“小微權利清單”和“監督責任清單”,確保權力不亂用,權力不為己用,民主監督確保風清氣正。
為了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識,徑山村推行多陣地普法宣傳。以一個法治長廊,一個法治公園,一個法治學校,一系列法治宣傳欄,一名專職村幹部抓法治宣傳工作的“五個一”保障法治陣地建設;探索多形式普法途徑,結合“相約周末”“送戲下鄉”等文娛活動,把與村民息息相關的民法典等法律要點,通過知識競答等方式進行宣傳。組建“普法宣傳隊”“平安護村隊”“益飛翔公益社團”等組織,通過志願者上門服務等多種形式進行普法宣傳;開展多種活動增強法治意識,在村遊客接待中心開設“反詐超市”。由民警為老年人普及防騙知識,通過獲得分數,換取超市生活用品的方式有效地傳播了反詐知識。
“徑山村推行村綜治分中心建設、警務助力、一村一法律顧問等村治理機制。”徑山村黨總支書記俞榮華向記者介紹,駐村律師對村級資產發包、合作等進行合同把關;定期到村坐班,為村民釋疑解惑,提供法律援助;建起微法庭,通過視頻連線,可以由專業法官遠程進行案件分析,大大排除了糾紛隱患,做到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
全面推進鄉村基層法治,助力徑山村快速發展。“2022年,我們村遊客量超過220萬人次,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230多萬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5。2萬元。”俞榮華坦言:“村集體經濟產業興旺了、村民法治素養的提升了、村民富裕了,這一切都離不開我們對鄉村基層法治的堅持。”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8/30/vrnIdXynLQP7rTZsS9d7lYdL9qZfbhTS6DO.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