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誌(記者郭孟琦、史鈺琳)8月29日香港報道:將香港建設成為國際教育樞紐,近期受到特區政府及全社會持續關注。今日(8月29日),思路研究會、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硏究所、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周文港立法會議員辦事處共同發布《香港發展國際教育樞紐的對策建議》研究報告,為香港建設國際教育樞紐提出了多方面建議。
何濼生(左一),林森(左二),周文港(左三),王昊(左四)在發布會上合照(紫荊雜誌記者 史鈺琳 攝)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何濼生,立法會議員周文港,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常務理事、港專學院協理副校長林森,思路研究會研究總監王昊,以及教育界等各界人士出席發布會。
港專學院協理副校長林森(紫荊雜誌記者 史鈺琳 攝)香港高等教育評議會常務理事、港專學院協理副校長林森表示,以創新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下,人才愈發重要,全球人才爭奪日益激烈。推動香港建設國際教育樞紐,不僅可以高效利用自資院校及中小學的剩餘學額,亦有助填補香港的人才缺口,還可以吸引內地及海外優秀人才來港發展,有助香港增強國際競爭力;長遠來看更有利推動香港教育產業國際化發展,助力經濟發展。
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何濼生(紫荊雜誌記者 史鈺琳 攝)嶺南大學潘蘇通滬港經濟政策研究所所長何濼生在介紹海外經驗時表示,英國、澳洲、新西蘭、新加坡的教育產業均在全球或本區域處於領先地位;中國澳門近年在教育產業國際化方面亦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他說,這些國家和地區在發展教育產業國際化方面有共同的特點,即制定教育產業國際化的發展規劃,設立協助對外推廣的機構或組織,提供便利的入境和就業簽證,提供多元化的學生獎學金和助學金,在住宿、學習、生活、健康等方面有全面的配套支援措施等等,這些都為香港發展國際教育樞紐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參考。
思路研究會研究總監王昊(紫荊雜誌記者 史鈺琳 攝)就香港現時情況,思路研究會研究總監王昊表示,香港當下正在面對四大人口危機,包括人口外移、少子化、人口老化、勞動力錯配。他表示,面對當前的形勢,有關工作已具相當的緊迫性。然而,現時香港對於取錄非本地生仍然存在種種窒礙,比如政策方面,存在著包括資助院校兩成、自資專上院校一成的非本地生收生限制等等;此外,非本地生在港的住宿、生活、就業方面的支援措施仍有待完善,這些都要盡快有所突破。
立法會議員周文港(紫荊雜誌記者 史鈺琳 攝)至於建設國際教育樞紐的建議,立法會議員周文港表示,特區政府現時要從加強向海外推廣香港教育、釋放教育資源活力、統籌完善配套支援措施等方面多管齊下。在專上教育方面,具體建議包括:盡快分階段全面撤銷資助院校兩成、自資院校一成的非本地學生收生限制;盡快與內地協商,更新《內地與香港關於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位證書的備忘錄》;簡化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教育局審批自資院校開辦課程的行政程序,從而發揮院校的靈活性和多樣性,促進專上教育多元發展。
記者會現場(紫荊雜誌記者 史鈺琳 攝)職專教育方面,周文港表示,特區政府有責任做好配套政策,完善高級文憑的升學及就業生態,提供更多元化的職專教育進階路徑,例如可協助學校與企業和市場做好對接,提供更多實習機會及安排學生畢業後的出路,亦可與企業合作設立人才定向培養計劃,當學生畢業後,企業可直接聘用。
香港擁有在國際享負盛名的高等學府,提供與國際接軌的高質素課程,大學在學術研究的質和量上都處於世界領先水平。面對愈趨嚴峻的國際競爭、複雜的國際形勢、以及適齡勞動力加速短缺等諸多挑戰,把香港建設成為國際教育樞紐,不僅是融入國家“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積極還擇,更是應對國際競爭、實現香港發展新飛躍的必然趨勢,同時有助加強香港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程度、講好中國及香港故事。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8/29/Mg99gacD8C6zvT1j2WqsyNaQFrZvyZIwOX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