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熊佳林
每個大人心裏,都藏著一個小孩;每個小孩在心裏,也希望變成一個大人。
很久很久以前,我也曾是一個小孩,生活在一個群山環繞的鄉村,那是我所經歷過最美好的日子:我穿越山林去上學,忠心耿耿的大黃狗在身後一路護送;清晨林間的蜘蛛網上掛滿了露珠,好像一串串精美的珍珠項鏈。在那條翻山越嶺孤獨的路上,我遇到過屎殼郎,在樹幹上看到很臭的打屁蟲,在草叢裏捉大蚱蜢,遠遠地看到稻草人在風中搖擺著長袖。我也觀察過梧桐花在春天怎樣一夜之間吐出花苞,老牛在樹底下怎樣把青草來來回回地咀嚼。對了,我還幾乎沒有長久的玩伴,所以我躲在乾草堆上、茶樹底下讀了很多很多的童話,我毫不懷疑書中的各種小精靈會在樹林中時常出沒,它們和我生活在同一時空。
後來,我離開了鄉村,去了縣城,慢慢也變成了大人。然後坐火車去了更大更遠的地方——小時候不敢想像的遠方。我逐漸忘記了那些故事。再後來,有了一個小孩來到我身邊,他成為了我的孩子。我給他取了一個名字,叫小乖。
小乖小時候,很喜歡聽小老鼠的故事。猴子獅子老虎們反復地和小老鼠說,把你的背心借我穿好嗎?每次讀到這裏,他發出咯咯的笑聲。作為大人的我,覺得這樣的重復和單調實在太無趣了,但小乖可不這樣認為,也許他只是喜歡我這樣陪著他讀故事。我以為他什麼都聽不懂,其實也不一定:每次讀到《醜小鴨》的時候,他看起來似懂非懂,但是到最後總是傷心地流下了眼淚,他把頭埋進我的懷裏,好像一隻受傷的小獸。
小孩是怎樣一步一步變成大人的呢?我發現,他不再輕易相信任何一件看到的事,開始質疑並接受“真實”。我們每年都去那座山,山上有一個水簾洞,在瀑布底下的大石墩上,每次都能遇到孫悟空。他黃髮金箍、手持金箍棒,和書上寫的一模一樣。很多小朋友圍繞著他,熱情地問各種問題:你師傅去哪啦?你們去西天取經回來多久了?
終於有一次,小乖在下山的路上,很確定地告訴我們:這個孫悟空是假的。我假裝很吃驚地問他為什麼?小乖說,這個孫悟空是個可憐的殘疾人,他努力學會了倒立行走的本領,每天來到這個水簾洞下,靠遊客的資助生活。我明白,小乖不可避免地要長大了。小孩都是想長大的,他們期待探索世界的遼闊,希望能夠去更遠的地方,擁有更廣闊的自由空間。
可是大人的世界在孩子的眼裏也非常奇怪呀:長大了的我們只關心那些所謂“重要”的事情,變成了循規蹈矩的忙碌者。我們開始體會不到一些單純的快樂,開始失去一些敏銳的感受,開始忘記了自我。
我回憶起孩子時讀過的許多故事,我想讓它們在心底重新慢慢播種、發芽。而這個時候,我的小乖,他正在讀我翻閱過的書,一天天長大。
來源:《港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