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志斌
8月31日上午,第十一次全國歸僑僑眷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習近平、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韓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到會祝賀。李希代表黨中央,發表題為《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凝聚起僑界團結奮鬥的磅礴力量》的致辭,向海外歸僑僑眷和僑胞提出了四點希望,其中特別指出,希望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把握歷史大勢、堅守民族大義,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祖國統一作出更大貢獻……希望廣大僑胞用好自身所長,融洽同胞感情、增進民族共識,發展壯大愛國愛港愛澳力量,為推進“一國兩制”事業,促進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多作貢獻。
建設中國現代化的先行者
致辭不僅強調了在實現、實踐乃至共享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中,僑心僑力的不可或缺性和重要性,也指出了廣大歸僑僑眷和僑胞始終都是“一國兩制”的積極參與者和見證者,更將會是未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有機力量和有力推手。筆者在大會現場深受鼓舞,也倍感歷史的責任和擔當所在。
“與祖國共奮進,與人民齊奮鬥”。海外華僑始終是走在中國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歷史前沿,更是愛國愛鄉的守望者。1894年,孫中山先生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在海外華僑聚居的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將“聯絡中外華人”、“振興中華”等作為建會的目標和宗旨。1911年,在廣州起義中,犧牲的起義者共有86位,其中有29位是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印尼的華僑。
在抗日戰爭中,華僑僑眷出資出力,其中更以南洋愛國華僑陳嘉庚為代表。據統計,1937年至1942年,南洋華僑以義捐、認購戰爭公債、寄匯款給國內親友、捐贈藥品、募集物質等方式,一共為中國籌款超過54億,佔全世界華人捐款的2/3以上,填補了中國國內近50%的戰爭開銷。正是因為廣大華僑僑眷的愛國力量,使得東南亞成為中國抗戰的“大後方”,為確保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貢獻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新中國成立後,海外僑胞更是中國共產黨的堅定擁護者,在改革開放的歷程中,海外華僑率先回國投資,成為建設中國現代化的堅定主力軍和先行者。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初期,愛國僑胞不僅帶回來了資金,還帶回來了人才和技術以及先進的管理經驗。根據僑務工作研究的一組數據顯示,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60%以上來自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投資總額達到3,300億美元。其中,港資企業是最早一批進入內地的外資企業,成為聯繫內外的“領頭羊”。1978年,港商在東莞開辦了內地第一家來料加工廠。1980年,港商伍沾德在北京開辦了內地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1983年,內地第一家五星級酒店白天鵝賓館由香港商人霍英東在廣州投資興建。
到了1992年,港商投資內地為112.9億美元,佔全部外商投資總額68%。資本的流動和技術的往來將愛國愛港僑胞的心與祖國緊密相連,更是讓祖國成為海外僑胞僑眷成就自我,發展自我的大舞台。
在維護國家統一、實現民族復興強大的新時代征程上,海外華僑同胞尤其是港澳僑胞,是最早體會到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這兩種制度優越性的“第一人”,他們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向世界展示出了“一國兩制”的優越性、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為說好“一國兩制”故事作貢獻
從另一個歷史的視角來看,為什麼在香港和澳門,“一國兩制”能夠得以順利實現和成功實行,恰恰也是因為歸僑和僑眷佔了香港社會人口構成的極大比例。這一人群無論是從內地走出去,還是海外回流定居,他們像一座橋,將在資本主義拚搏奮鬥的一岸與社會主義故鄉牽掛的另一岸相連接,他們深知“一國兩制”對於港澳發展繁榮的必要性,更明白堅守民族大義、鞏固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的重要性,他們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一國兩制”在港澳的長期保持和穩定發展,更是他們以行動講述中華故事,以心呼喚台灣回歸、中華一統,也是“僑”聯海峽兩岸、根“聯”七洲五洋中華魂的共同努力方向和目標。
華僑僑眷曾四海飄零,以世界為家,宛如風箏飄離故鄉,但他們的愛國心和民族情始終都是捆綁在他們身上的一根無法切割的紐帶,是精神的寄託,更是血脈的根聯。華僑在哪裏,就把中華的文化之根播種在哪裏,而他們魂牽夢縈歸家之地,也是敞開大門,等待着遊子歸來,盼望他們以自己的力量,為中華民族復興和祖國大一統作出貢獻!
(作者係中國僑聯委員、資深評論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文章原刊於《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