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做好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文化傳承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的學習解讀,9月7日上午,紫荊雜誌社與紫荊研究院在香港舉辦“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與文化傳媒界領袖圍繞如何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香港如何擔負新的文化使命,以及文化建設上如何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等方面進行了分享交流。
座談會由紫荊雜誌社總編輯李海堂主持,香港作家聯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中國香港足球總會會長貝鈞奇,著名時評員、華南師範大學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宋小莊,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研究員凌友詩,香港藝發局文學組主席、香港作家聯會執行會長、香港中國通訊社副總編輯羅光萍,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施仲謀,著名時評員、圈傳媒總社長張瑞蓮出席了座談會。
貝鈞奇表示,習主席深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的內涵和底蘊,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特區政府亦積極將香港發展成文化之都,推出適切措施,包括在政府架構層面加強對文體旅遊的總體統籌,制訂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等。香港作為連接內地和國際的重要橋樑,“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非常關鍵,未來更要在中國和世界的文明對話中起特殊作用,這也是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應有之義。他在體育界以外,亦長期參與文化教育界別活動,擔任多個民間組織首長,支持推動文化教育事業發展。他认为,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真正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新文化使命,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思想解放意義、戰略意義和實踐意義,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我們的努力。
宋小莊提到,習近平主席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要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香港“一國兩制”可以發揮影響力。香港只有把“一國兩制”貫徹落實好,才能確保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理解中華文明的創新性,香港需要清楚本身職責,讓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而“一國兩制”本身正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統一性與包容性。而在“兩個結合”方面,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我們早有實踐,並被實踐證明合理正確;第二個結合的提出,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提出對未來要如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意義重大。他還提到,未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一個前沿的學科問題,涉及到跨學科、多門類,需要在傳統學科基礎上有所創新合作。
凌友詩認為,馬克思主義中的群體論、均平論、德性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文化精神是一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的沃土。習主席的講話將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基礎溯源到了時間上更深遠的文化層面,不僅豐富了道德和理論基礎,未來也更有利於我們講述中國故事、世界也就更樂於接受。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上,她提到,內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的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鑒,人們過去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多數集中在藝術和民俗層面,香港應重視制度化教育,加強對傳統文化精神層面的弘揚。
羅光萍則著重介紹了在香港建立文學館的意義。她指出,文學所具備的“原創性”,是多種多樣的文化表現形式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特性。想要為廣大兒童、青少年帶來內心深處深度的滋養,文學與其“原創性”必須發揮關鍵作用。同時,羅光萍為文學建設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出了幾點建議:第一,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的廣泛傳播性,鼓勵、培養一批堅定的、有理念的、有家國情懷的青年進行文學創作;第二,用高水平的文學及影視藝術作品來介紹真實的國家發展現狀;第三,平衡好嚴肅文學與網絡文學、文學建設與商業建設的關係,為香港市民營造友好的文學、文化學習環境。
施仲謀指出,全球180多個國家、2,000多所大學的4,500萬人正在學習漢語,大約有80多個國家已經將其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漢語吸引如此多關注,与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密不可分,蓬勃發展的現代中華文明也是強有力的承載體。興旺發達的基礎設施建設、56個民族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友好和諧關係、新時代潛力十足的尖端科技等,共同組成了獨具特色的現代中華文明。香港要建設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加深中華文化學習、了解中華文明特性、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方面亟需重視起來,如何使中華優秀文化一路伴隨香港青少年成長,是特區政府和教育部門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他還分享了香港教育大學製作的5分鐘“看動畫,學歷史”欄目,利用多語言視頻,生動再現引人入勝、逸趣橫生的中華人物故事。
張瑞蓮提出,香港應利用好自身語言及國際化優勢,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優秀文化。我們首先應学习考研、传承创新,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同時“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充分發揮中華文化的創新性,將其轉化為青年喜愛的形式,並與內地朋友互相借鑒、互相交流。在國際傳播方面,面對不實及有害言論,我們應針對性反駁,同時建立一個龐大、完整的宣傳矩陣,鼓勵、培養、凝聚一批具備國際視野、擁有出色中英雙語或多語言能力的愛國青年成為中華文明的傳播者,鼓勵文化自媒體的建設,鼓励去做多语种内容,向海外華僑及國外友人述說中國故事,推動港澳青年理性客觀看待祖國發展。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9/7/lDS2KPQONnEmH6ravQxU5j11IhSmF2QeKuK.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為做好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文化傳承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的學習解讀,9月7日上午,紫荊雜誌社與紫荊研究院在香港舉辦“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與文化傳媒界領袖圍繞如何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香港如何擔負新的文化使命,以及文化建設上如何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等方面進行了分享交流。
座談會由紫荊雜誌社總編輯李海堂主持,香港作家聯會永遠名譽會長、香港中華出入口商會會長、中國香港足球總會會長貝鈞奇,著名時評員、華南師範大學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宋小莊,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研究員凌友詩,香港藝發局文學組主席、香港作家聯會執行會長、香港中國通訊社副總編輯羅光萍,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施仲謀,著名時評員、圈傳媒總社長張瑞蓮出席了座談會。
貝鈞奇表示,習主席深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厚的內涵和底蘊,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與發展。特區政府亦積極將香港發展成文化之都,推出適切措施,包括在政府架構層面加強對文體旅遊的總體統籌,制訂文化創意產業政策等。香港作為連接內地和國際的重要橋樑,“超級聯繫人”的角色非常關鍵,未來更要在中國和世界的文明對話中起特殊作用,這也是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應有之義。他在體育界以外,亦長期參與文化教育界別活動,擔任多個民間組織首長,支持推動文化教育事業發展。他认为,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真正擔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新文化使命,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思想解放意義、戰略意義和實踐意義,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我們的努力。
宋小莊提到,習近平主席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提出要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香港“一國兩制”可以發揮影響力。香港只有把“一國兩制”貫徹落實好,才能確保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理解中華文明的創新性,香港需要清楚本身職責,讓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而“一國兩制”本身正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統一性與包容性。而在“兩個結合”方面,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我們早有實踐,並被實踐證明合理正確;第二個結合的提出,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提出對未來要如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意義重大。他還提到,未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一個前沿的學科問題,涉及到跨學科、多門類,需要在傳統學科基礎上有所創新合作。
凌友詩認為,馬克思主義中的群體論、均平論、德性論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文化精神是一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的沃土。習主席的講話將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基礎溯源到了時間上更深遠的文化層面,不僅豐富了道德和理論基礎,未來也更有利於我們講述中國故事、世界也就更樂於接受。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上,她提到,內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的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鑒,人們過去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多數集中在藝術和民俗層面,香港應重視制度化教育,加強對傳統文化精神層面的弘揚。
羅光萍則著重介紹了在香港建立文學館的意義。她指出,文學所具備的“原創性”,是多種多樣的文化表現形式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特性。想要為廣大兒童、青少年帶來內心深處深度的滋養,文學與其“原創性”必須發揮關鍵作用。同時,羅光萍為文學建設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出了幾點建議:第一,充分利用現代互聯網的廣泛傳播性,鼓勵、培養一批堅定的、有理念的、有家國情懷的青年進行文學創作;第二,用高水平的文學及影視藝術作品來介紹真實的國家發展現狀;第三,平衡好嚴肅文學與網絡文學、文學建設與商業建設的關係,為香港市民營造友好的文學、文化學習環境。
施仲謀指出,全球180多個國家、2,000多所大學的4,500萬人正在學習漢語,大約有80多個國家已經將其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漢語吸引如此多關注,与優秀中華傳統文化密不可分,蓬勃發展的現代中華文明也是強有力的承載體。興旺發達的基礎設施建設、56個民族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的友好和諧關係、新時代潛力十足的尖端科技等,共同組成了獨具特色的現代中華文明。香港要建設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加深中華文化學習、了解中華文明特性、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方面亟需重視起來,如何使中華優秀文化一路伴隨香港青少年成長,是特區政府和教育部門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他還分享了香港教育大學製作的5分鐘“看動畫,學歷史”欄目,利用多語言視頻,生動再現引人入勝、逸趣橫生的中華人物故事。
張瑞蓮提出,香港應利用好自身語言及國際化優勢,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優秀文化。我們首先應学习考研、传承创新,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同時“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充分發揮中華文化的創新性,將其轉化為青年喜愛的形式,並與內地朋友互相借鑒、互相交流。在國際傳播方面,面對不實及有害言論,我們應針對性反駁,同時建立一個龐大、完整的宣傳矩陣,鼓勵、培養、凝聚一批具備國際視野、擁有出色中英雙語或多語言能力的愛國青年成為中華文明的傳播者,鼓勵文化自媒體的建設,鼓励去做多语种内容,向海外華僑及國外友人述說中國故事,推動港澳青年理性客觀看待祖國發展。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9/7/lDS2KPQONnEmH6ravQxU5j11IhSmF2QeKuK.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