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來論|陳雪儀:發展文創產業應具香港特色
文|陳雪儀
進入21世紀,就是文創產業的年代,文創產業不但可以提供國家與城市經濟的發展契機,更能加強社會資本與社會凝聚力,所以發展文創產業是非常重要!
然而回歸後,雖然香港特區政府不斷增加對文藝領域的公共開支,由2000年成立文化委員會,到2009年特區政府提出“香港六大優勢產業”的說法,甚至在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下成立“創意香港”辦公室,並設立3億元“創意智優計劃”推動創意產業等等,但一直以來發展欠理想,與日韓台等地比較明顯較落後,甚至與深圳比較,香港仍稍遜色,例如在2008年至2018年期間,香港文化及創意產業的增加價值平均每年升幅為5.2%,相對深圳同期的6.4 %平均每年升幅較慢,並且近年香港文創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呈下降趨勢,由2014年的5.0%下降至2018年的4.4%!
發展文創產業,我們必須了解自身的文化特色,而綜合各學者指出“文化”就是在一個社會中,共同生活的人們創造出來的新型態,包括生活習慣、風俗民情及信仰等,通過藝術的媒介所創造出來的產品與服務,更可望成為一個創造財富和就業的生產系統。而這些產業不但是商品,還包含了一個地區具有自己獨一無異的文化,這種文化不單單是個人的情感,而是我們共同成長與生活一群人的感受、回憶及共鳴,所以文創產業除可以加強本身的競爭力,也能令社會的凝聚力更強大!
回看過去,在1970至1990年代,香港文創產業發展蓬勃,例如電影、武俠小說、流行曲盛極一時,領先世界華人地區,更贏得“東方荷李活”的美喻。在這時候香港的文化藝術正受到一大批來自神卅大地的“南來文人”如金庸、倪匡、梁羽生等的影響,那麼到底他們的作品蘊含了什麼特質?例如:金庸小說的《倚天屠龍記》張無忌及《射雕英雄傳》郭靖表達出為國為民的俠義精神,甚至李小龍儘管已去世 40餘年,但其影響力至今不衰。他除了對白、招牌式的快、狠、准、拳拳到肉、自創截拳道的功夫動作外,他將中國的功夫文化遠播海外,並成為一個代表中國功夫文化的符號,而李小龍曾經說過一句:“中國人唔係東亞病夫”,為人津津樂道及感動全球華人,這種追求俠義的精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力量。正如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為“俠”正名,他在《太史公自序》中將“俠”定義為:“救人于厄,振人不贍,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即救人於難,濟人於貧,是仁;守信重諾,是義。這正是我們中國人一直渴望達到仁義之德的理想!
這種以中國文化藝術作為基礎,把擁有多元文化匯合的香港擦出獨特的火花,加上香港有九成的人口都是華裔人士,並且香港民間一直守護中華傳統文化及傳統民間風俗及節慶,如農曆新年、端午節、中秋節、天后誕和太平清醮等傳統節慶,令香港社會延展出不少獨特的地方文化。 而藝術家通過生活的一切而觸動自己情感,才可以創作出感人的作品,並引起觀賞者的共鳴!當我們了解自己的文化,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中華民族文化及文化自信,西方文化作為補充,才可以產生出具影響力的產業,並可望推向世界!
期待香港特區政府的教育部門,制定一套長遠教育策略,把我們中華文化有系統及循序漸進培育我們新生一代,令香港真正擁有屬於自己文化特色的地方,這樣才可期望產生具本身特色的產業及展示出來,創造財富之外,也可凝聚社會力量!
(作者係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主席,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9/14/EHl5iJH9IDH4vtPtnTsPGblCb3mmEBwB4pF.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Hi, This website does not supports IFr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