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龍
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之際,第八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近日在港成功舉辦,論壇吸引了接近6 000名來自“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包括10多國的官方代表和多名國際商界重量級人物,以及逾100個代表團和超過35家央企參與,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副主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鄭雁雄亦在開幕環節致辭。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2013年倡議並主導的跨國經濟帶,投資近7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其範圍涵蓋中國歷史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行經的中國大陸、中亞、北亞和西亞、印度洋沿岸、地中海沿岸、南美洲、大西洋地區國家的重大開發計畫。
“一帶”,是指從中國大陸出發,沿著陸上絲綢之路以歐洲為終點:一是經中亞、俄羅斯到達歐洲;二是新疆經巴基斯坦到印度洋、中亞與西亞到達波斯灣和地中海沿岸各國。中國積極與這些國家及地區發展新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加強沿路的基礎建設,“一帶”連接亞太地區與歐洲,中間經過的中亞地區,像上海合作組織中的中國大陸、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和烏茲別克都在絲綢之路上,其他5個觀察員國及3個對話夥伴也在絲綢之路沿線,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域包括西北的新疆、青海、甘肅、陝西、寧夏,西南的重慶、四川、廣西、雲南。
“一路”,則是指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自中國大陸由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或是從中國大陸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航點包括:泉州、福州、廣州、海口、北海、河內、吉隆坡、雅加達、可倫坡、加爾各答、奈洛比、雅典、威尼斯。以發展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南亞、中東、北非及歐洲各國的經濟合作。
而“絲綢之路”,則是指從漢唐古都長安或洛陽出發,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歐洲,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最遠到達西亞諸國的陸上貿易通道,東漢時班超再次出使西域打通了荒廢已久的絲綢之路,將東端延伸到京師洛陽,西端延伸到歐洲(羅馬)。這條道路也被稱為“陸上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
十年過去,中國的新疆已然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一大贏家,並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筆者近期剛好從新疆歸來,就實實在在、真真切切感覺到“一帶一路”給新疆帶來的巨大變化。
這次我們參觀了“一帶一路”其中一個重要節點霍爾果斯口岸,且看官方公布的數據:2023年1月1日至7月21日,該口岸出入境車輛突破10萬輛次,同比增長148%;商品車突破5萬輛,同比增長106%。進出境中歐(中亞)班列3864列,同比增長16.8%;過貨量528.3萬噸,同比增長30.4%。自2008年以來通過該口岸銷售到中亞國家的蔬菜、果品接近20萬噸,其中90%以上來自內地。霍爾果斯口岸已成為中國西部重要的果蔬出口通道。而口岸旁邊的中哈合作區自2012年4月18日正式封關運營以來,2012年共驗放出入境人員17萬人次,2017年達到554萬人次,6年來共增長了32倍。截至2018年3月,合作中心出入境人數達1779餘萬人次,貿易額227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約為87%和225%。
這只是共建“一帶一路”成果的一個縮影,從中吉烏鐵路到中巴經濟走廊、中緬經濟走廊、中越經濟走廊;從東南亞到中東、中東歐,“一帶一路”給沿綫一百多個個簽約國家不但帶去了新的資金、新的技術,也帶去了新的資訊和新的理念,除此之外,一些新的複合型結構,諸如低碳“一帶一路”、公共衛生“一帶一路”、5G數碼化“一帶一路”,即“綠色絲路”、“健康絲路”和“數字絲路”也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成為世界經濟成長的一個巨大動力。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隨著倡議的實施和推行,一個發展理念相通、要素流動暢通、科技設施聯通、創新鏈條融通、人員交流順通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正從美好願景變為現實,面向未來,中國將持續推進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合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中國還將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同各國攜手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互惠互利環境,共同促進人類的和平與發展。
(作者係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