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和輝
本月初,國務院印發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以2025年和2035年為時間節點,要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要素流動等方面推動深港雙方園區協同發展。這是國家對香港的又一重大利好政策,也反映出中央領導層對香港前景的重視。
一直以來,香港始終面臨著產業結構單一、科技創新動力不足等問題,並且在過往的發展中錯失數次產業轉型升級的機遇。最近的一次就是沒能抓住2010年代至今移動互聯網浪潮帶來的時代紅利,眼睜睜看著一批世界級的公司與自己失之交臂。一次次錯過科技產業升級的重要節點也導致香港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越來越依賴傳統的金融、服務、物流、旅遊等行業,在區域競爭中被老對手新加坡遠遠拋離,在提升本地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上也一直止步不前。
《規劃》正是針對香港在科創方面的短板,提出的具有指導意義的戰略規劃。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三大定位、兩階段目標、四方面布局、四項重大任務,以及若干保障措施。“三大定位”即河套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四項重大任務”主要包括:一、深港共同推進國際科技創新,支持港澳高校優勢學科發展躍升,聯手打造國際一流科技創新平台。二、建設產業中試轉化基地,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突破發展,支持先進生物醫藥技術創新應用,加快布局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發展的前沿領域。三、構建國際化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便利科研人員進出,加強創新科研相關資金跨境流動監管,加快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全面接軌國際科研管理體制機制。四、打造匯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
《規劃》的部分內容也與香港政府創新科技局去年發布的《創新科技藍圖》(以下簡稱《藍圖》)不謀而合。在《藍圖》中,政府強調聚焦特定高新科技產業包括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規劃》的發布為香港具體落實高新產業發展指明方向。《規劃》有利於香港借助自身科技創新、金融開放等優勢與珠三角地區完備產業鏈深度銜接,推動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助推北部都會區規劃發展。
筆者認為,儘管擁有深港跨境接壤、“一區兩園”優勢,河套港深創科園的建設也面臨一些潛在的障礙。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整個地區面積太小。筆者建議政府把河套東側,蠔殼圍、馬草壟的部份土地,也納入新田科技城範圍,令科技城面積由627公頃擴大至約1,000公頃,屆時現有300公頃的創新科技園區,估計將可擴展1倍,令河套跨境要素流動試驗區由387公頃擴展至約600公頃,提升本港先進製造業水平。
這樣就為科創園區的未來發展預留了足夠的潛在用地,隨著園區的發展,將來會有更多的高科技公司和優秀人才在該區落地,也有助於推動香港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規劃,幫助香港更好的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作者係新界社團聯會副理事長,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9/19/c2Ck6cnG600TKC7c0h3b6LURJBC19eTIua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