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雜誌(記者彭彥)9月23日東莞報道:9月23日,2023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大會在廣東省東莞市舉行,大會邀請政商學界精英,深入探究全球供應鏈變局的背景下科技創新賦能先進製造業的路徑,為進一步拓寬東莞製造業發展空間奉獻。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提案委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軍擴出席並演講,十一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原副局長賀 鏗出席並演講。
參加大會並演講的還有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任愛光,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總工程師敖立,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任、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汪衛華,澳大利亞 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及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劉科。
張軍擴:我國製造業品質趕不上已開發國家
談到當前經濟情勢及製造業高品質發展問題,張軍擴指出,首先要進一步夯實經濟回升的基礎。 “從最近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今年前8月各項經濟數據來看,我國經濟整體上呈現企穩回升的態勢,特別是從8月當月的數據來看,企穩回升的態勢更加明顯”。
但他強調,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經濟恢復回升的基礎尚不牢靠,恢復回升不平穩、不平衡、不穩定,企業訂單不足,利潤下降,經營困難,信心不足等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
“特別是展望未來,無論是國內需求成長面臨的情勢,或是外部需求成長面臨的環境,我感覺到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將會繼續承受向下的壓力,為經濟促發展的任務依然比較艱鉅 ,促進製造業高品質發展,首先要求穩定和可持續的成長,經濟增速既不能大起大落,也不能長期的偏離潛在的增長率”。
張軍擴強調,當前,宏觀政策支持的力道不僅不能放鬆,而且需要持續優化和加強。 此外,下一步首要任務就是要切實把政策要求落實處,見到實效,以進一步鞏固經濟回升向好的態勢。
第二,要著力促進製造業創新發展。 張軍擴指出,創新既是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關鍵和短板,也是最大的機會和潛力。 “近年來東莞結合自身優勢,大力推動創新發展,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在許多領域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下一步要進一步完善創新發展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力爭在創新發展方面取得新 的進展,形成新的優勢”。
張軍擴建議東莞,一是要積極參與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創新中心的建設,加強與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的對接與合作,緊密結合東莞製造業結構特徵與提昇技術 水平需要,充分發揮東莞科技創新基礎好、應用場景多、製造業對科技服務需求大的優勢條件,著力引進能夠提升和改善產業薄弱環節的創新平台,進一步明確技術攻關的重點和目標,支持政府 創新的方式方法,要把政府的力量、市場的力量、社會的力量有效結合,集中力量進行攻關,力爭在涉及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若干共性關鍵技術方面實現新的突破,形成新的優勢。
二是要進一步深化科學研究、教育、人事等方面的改革,完善科技人才激勵和保障機制,在優化科研環境方面走在前列,不斷提升吸引和集聚高端創新資源和高端人才的能力,充分調動全社會 創新的潛力。
第三是要充分發揮東莞科技創新平台優勢,進一步創新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政策體系,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與緊密對接,增強科技研發的產業針對性,提昇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水準。
四是要持續推動製造業的數位化改造和綠色化轉型。 下一步要在已經取得的成效和成功做法的基礎之上,持之以恆,抓好推進,特別是要在完善數位經濟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製造業數據的聯通與共享,支持企業內部設備數位化、智慧化 改造,強化專業型、複合型人才的培育培養與引進,優化數位經濟營商環境,健全數位經濟治理能力這些方面,力爭率先取得進展,作出示範本板,形成競爭優勢。
五是要高度重視並大力促進傳統製造業的品質提升。 他指出,我國製造業產品的品質品質與一些已開發國家的差距相當一部分並非是技術差距所導致的,而是由理念、意識、管理等等的差距所導致的。 透過轉變理念意識,提升管理水平,促進製造業高品質發展的潛力和空間同樣是巨大的。
“這方面的例子可以說不勝枚舉”,張軍擴說,從製造業產品的種類上,我們可以說什麼都有,甚至比發達國家還豐富,但要說品質好不好,好用不好 用往往還是趕不上像德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 “甚至有時候連一個小小的指甲刀,我們都認為德國的、日本的甚至韓國的比較好用”。
他以親身經歷舉例,“幾年前我曾經到一個汽車廠家的實驗室調查,實驗室的檢測檢驗儀器幾乎全一色進口,負責人也曾經在德國工作和生活多年,我問他為什麼不用國產的 儀器,他說國產的儀器確實是基本上都有,但就是不大好用,精度不夠。我問他是什麼原因,他說主要還不是技術問題,也不是材料問題,而是加工問題。他 說德國製造這些儀器的技工一般都有至少七八年的經驗,有些人甚至一輩子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所以具有不少的技術訣竅,能夠做到很高的精度。而我國的技工不僅高 水平技工嚴重短缺,而且往往乾不了幾年就跳槽換得很快”。
張軍擴指出,我國製造業在創造有利於大國工匠培養和發揮作用的體制政策環境方面,還需要做更多工作。
最後是要促進優化營商環境工作,進一步走深走實,特別是要切實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各項要求落實。
張軍擴說,好的營商環境是發展的基礎條件,推動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更離不開好的營商環境。 “客觀地講,我們過去一段時間工作的重點和取得的成績,主要還是集中在改善投資創業經營活動的便利化方面,而在一些與企業發展密切相關的深層問題上,需要改進的空間還是 很大的”,他說。
張軍擴說,民營經濟是東莞經濟的主力軍,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的環境,提振民營經濟的信心,對於東莞來講是尤其重要。
他建議,一是要抓緊一些細化和具體化的政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實際解決企業反映強烈的隱形壁壘,隱形歧視的問題,比如說及時制止違反中央精神的,針對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的不正確言論問題,像這些都是需要一些具體的可操作性的舉措 ”。
二是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救濟機制,及時解決企業反映的問題與訴求,讓企業真正看到變化,見到實效。 另外穩預期提信心,需要持續用力,久久為功,不能刮風,不能搞運動。 企業真正需要的是依照法治化、市場化的原則辦事,是公平、透明、穩定的政策和法治環境。
“總之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特別是民營企業面臨的發展環境,不僅是進一步促進經濟回升向好的重要途徑,更是充分釋放活力,促進新動能成長 和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基礎性保障”,他說,無論是地區之間還是國家之間的發展競爭,說到底都是營商環境發展環境的競爭,只要我們能夠不斷創造出更具競爭力, 更具吸引力的營商環境,我們就不僅能夠為我們所製定的各項戰略部署,各項政策舉措的實施奠定良好的基礎,也能夠在日益激烈的區域競爭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
賀鏗:我國會進入8%左右成長的跨越發展期
賀鏗指出,當前中國經濟確實遇到的一些問題。 其中,有短期問題也有長期的結構性問題。 短期問題只能靠政策來解決,而長期問題、結構性問題必須透過改革來解決。
他認為,長期問題、結構性問題主要是房地產和債務負擔問題。
房地產方面,賀鏗指出,第一,有債務突出的問題。 “幾年前我做過測算,頭部房地產企業幾乎資產負債率超過90%。那是相當高了。所以現在暴露出來,有的房企動不動就是以千萬億計債務,非常嚴重”。
第二,房地產供應過剩。 在其看來,在空置房數量龐大的背景下,還想繼續發展房地產市場是不明智的。
第三,房地產市場泡沫過大。 賀鏗稱,“經過幾個城市的測算,用世界通用的房價收入比來測算,我們的房價應該存在30%-40%的水分”,“不把這個泡沫慢慢降下來,鼓勵大家去買 ,怎麼買?誰去買?”
賀鏗直言,應按市場經濟的規律,房價該漲就漲,該跌就跌,只有把泡沫擠下去,讓真正需要房子且有購買能力的人群去購買,房地產市場才能夠活躍起來。
“現在房地產最大的問題是現金流短缺,只有想辦法把房子賣掉一些,房地產企業的現金流才能改善”。
他建議,第一,政府可以成立廉租房公司解決一部分沒有購買能力,收入很低的人的租屋問題。 “連美國這樣的已開發國家也是有廉租房的,因此政府掌握一部分廉租房,解決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鼓勵企業,包括國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買一部分房子當工作房。
第三,將農村宅基地和農民的房子私有化,可以自由買賣。 在其看來,這樣有利於移工真正地市民化。 而城市的退休人員,也可以在鄉村買房,種菜養花,呼吸新鮮空氣。
賀鏗強調,落實房住不炒,地方政府不能手抱琵琶半掩面,羞羞答答,“你沒有能力解決房地產商的欠債問題,也沒有義務解決這個問題,你只有讓他想辦法把空置 的房子賣掉,降價賣掉,房地產市場可以上來”。
他也強調,我國肯定不會衰落,也不會進入衰落期,“問題解決之後,我認為中國還應該有跨越式發展期,跨越式發展期就是8%左右增長速度,在這個問題上我是 贊成林毅夫教授的看法的”。
任愛光:搶佔未來產業發展優勢刻不容緩 製造業將是重點領域
工業與資訊化部科技司副司長任愛光在2023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大會上表示,未來產業是建構現代化產業體系,加速經濟轉型和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 從發展階段來看,目前是規劃未來的關鍵時期,搶佔未來產業發展優勢刻不容緩。 從發展方向上,製造業是未來產業的重點領域。 從國內外情勢來看,未來產業是培育新賽道、新動能的關鍵,已成為各國競爭佈局方向。 我國擁有豐富的數據資源,多元的應用場景,未來產業發展大有可為。
敖立:新時期工業互聯網正展現巨大價值潛能
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敖立在2023中國實體經濟發展大會上表示,新時期工業互聯網正展現巨大價值潛能,應用範圍由行業龍頭向中小企業快速普及、由外圍輔助環節向核心生產環節不斷演進 ,並催生出新型研發範式、產業鏈供應鏈組織方式與產品服務經濟,帶動數位化協同應用向價值鏈兩端延伸。 工業5G、AI正處於技術融合走向升級變革的關鍵期,加速由輔助環節(疊加應用)走向生產環節(融合優化),以工業大模型為代表的變革技術為未來創新發展帶來無限可能。
汪衛華: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是如何將先進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主任、美國物理學會會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汪衛華出席並演講。
汪衛華介紹了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將先進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的一些經驗。
第一,依託一流團隊。 “我們從國內外引進了一流的團隊,把團隊最新的成果快速轉化成一些產業應用”,他舉例說,這幾年來,研究院一些團隊已經孵化了大概四十幾個公司,去年融資就接近8個億,這些團隊的市場估值已經達到四十億億。
第二,結合東莞市、大灣區一些新材料發展需求,產生集聚效應,把相關企業聚集到東莞,共同形成一些產業鏈。
第三,為企業提供服務。 “我們實驗室有一流的材料科學領域的人才,它就像一個非常好的醫院,能夠為當地的企業提供服務,企業可以帶著自己的痛點和問題來到實驗室解決問題”。 “幾年來,我們為東莞250多家企業提供了服務,也為我們帶來了很多的收入”。
他表示,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主要目的是吸引高端人才,集聚高端人才,未來的目的是希望可以國際化,有更多的國際人才加入實驗室。 “我們希望能夠利用大灣區聯合的政策,產學研用來結合,共同推動廣東大灣區新能源的發展”。
劉科:未來主要賽道是用碳中和來拉動中國經濟
澳洲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及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劉科出席並演講。
劉科指出,目前我國經濟“三駕馬車”中,出口和內需遇到一定困難。 而投資方面,也不能再繼續靠房地產和基礎建設拉動經濟,“這已經不具備科學性”。
他認為,每個三口之家一年排放40噸二氧化碳,我國14億人口就是龐大的天量,而我國的太陽能、風能已經很便宜,電動車也走到世界前列。 因此,用碳中和來拉動中國經濟將會是未來的主要賽道。
談及中美競爭,劉科分析稱,比較兩國製造業成本後會發現,美國的勞動成本是我國的8倍,但土地成本,我國是美國的好幾倍,“物流成本2倍,銀行借貸 2.2倍,稅收1.5倍,電價大概是美國的3倍,天然氣價格是它的4倍左右”,他強調,“你再靠成本沒辦法競爭了,那就要靠創新,就要做別人不能做的事情”。
劉科表示,科技領域的創新,隱含著把知識轉化為有用的技術的過程,真正解決“卡脖子”的技術是這批人,因此,我們的人才引進的時候,不能純粹考慮發文章的數量 ,寫文章的人和解決“卡脖子”技術是兩批人。
劉科認為,要靠企業家來培養企業家,光靠學者是不能培養出企業家的。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9/24/2IX2hSniHM795UZcSoyQxyqKkxr80CtHE7q.jp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