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7日至2024年1月8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推出特別展覽“凝視三星堆——四川考古新發現”,120件珍貴文物遠道而來,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阻隔,將距今2,600年至4,500年的璀璨古蜀文明帶至香江之畔,把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起源呈現給香港市民。“期待香港市民能夠因為這場展覽更加了解、熱愛祖國歷史。”在本刊記者的專訪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三星堆博物館館長雷雨表達了這樣的期盼。
文|本刊記者 張清語
看點指南:跟著館長逛展覽
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鎮三星村,是古蜀文明的遺存。其分布範圍約12平方公里,是迄今發現的長江上游乃至西南地區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先秦時代遺址。從遠古時期至春秋時期,四川盆地的蜀人先祖發展出了神秘且輝煌的蜀地文化,不少領域可與中原文明並駕齊驅,成為中華文明的多樣發源地之一。在赴港參展的青銅器、玉器、金器及陶器等文物中,包含23件國家一級文物。這其中,雷雨館長認為最具參觀價值的文物有青銅扭頭跪坐人像、柱狀豬鼻龍形器、縱目面具、二號神樹底座等。
二號神樹底座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扶桑),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山海經.大荒東經》
古蜀人的青銅神樹與山海經中對扶桑、若木的記載相合,神烏輪流背負著“十日”降落於大木之上,暗含了古蜀人的太陽崇拜現象與對日升日落的想象。青銅神樹共有八棵,最為完整的“一號神樹”可達近四米高,三條“樹根”支撐著底座,樹幹上有三層樹枝,每層樹枝共有三根枝條,共九根樹枝。枝條末端綴有尖桃形果實,亦有造型生動的鳥雀點綴其上。二號神樹僅餘一底座,在三道樹根之間各跪有一人,其整體形態與一號神樹較為相似,又稍為不同,有短尾鳥雀在枝頭昂首,造型生動,其枝條延展也與一號神樹較為不同,給人的感覺更為剛直硬朗。此次赴港的二號神樹出土於1986年,剛出土時的青銅神樹經過焚燒與掩埋,斷為數千殘片,經過修復團隊逾十年的努力,精美的青銅神樹終於再現於世人面前。雷雨館長表示,神樹體現了古蜀人哲學觀念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亦有可能是古蜀人信仰中連接人神兩界的通天神樹。
縱目面具
周失紀綱,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
——《華陽國志》
大名鼎鼎又尤為神秘的青銅縱目面具出土於二號祭祀坑,已成為三星堆文化的獨特標誌。它是三星堆中最大的兩件文物之一,高66釐米,寬138釐米。其最為醒目的特徵即是突出的柱狀眼球,達16釐米。這種獨特的眼部特徵與古籍中記載的蜀王蠶叢互相印證,揭示了古蜀人的獨特文化現象。縱目面具除了擁有誇張的雙眼以外,其向外舒展的耳部特徵也格外引人注意。這種被稱為“千里眼”“順風耳”的特徵,表現了古蜀人對祖先的想象、神化及崇拜。
青銅扭頭跪坐人像
這件人像堪稱同時代青銅造像的精品,代表了三星堆青銅鑄造藝術的最高水平。
——《四川文物》2021年第4期
該人像出土於2021年,是近年來的三星堆考古新發現之一。雷雨館長表示,該人像只在四號坑中有發現,尤為珍貴。青銅人像共有三件,其髮型、表情都十分特殊。銅像的頭髮“一飛沖天”,盤髮一周並從左側束髮向上,眉頭微蹙,眼珠微凸,表情十分嚴肅。這三個銅像或許是一件大型組合器的組成部件,其雙手合十但又未完全合攏,與左肩、頭髮縫隙等部位構成一個卡槽,這種外形或與其特殊功能有關。
這件展品極高的藝術造詣也是其看點之一。據雷雨館長介紹,該青銅器是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最為寫實的器物之一,也代表了三星堆青銅鑄造藝術的最高水平。指甲、關節等細節部位都精雕細刻、栩栩如生,該銅像肌肉緊繃,腳掌抓地,趾關節凸起,呈現出一個正在奮力托舉重物的形象。據考古簡報,銅像身上的交錯V形紋、羽冠紋、燕尾紋皆為三星堆中首次發現的紋路樣式。作為底座的該銅像或許並非古蜀國主持祭祀活動的神職人員,可能身份地位較為低下。在其中一件銅像中,亦發現了羽冠紋紋身,成為三星堆遺址文物中第一件確認有紋身的人物形象。
銅豬鼻龍形器
該器物於2022年出土於三星堆8號坑,身長1.2米,目前僅發現一件。這件器物最為明顯的特徵即是龍形、豬鼻,嘴裡有密密麻麻的“牙璋”形狀的牙齒。銅像頭部右側有一個奇特的長耳朵,額頭正中有一獨角,其形象可能是古蜀人綜合了多種動物形象後創造的想象之作。在採訪中,雷雨館長認為該龍形器應是建築上的一個排水設施,其功能類似於故宮太和殿上的“螭首”,抑或是單純的屋宇上的裝飾物。而如果其功能是這兩者之一的話,未來就必會有其他的類似文物出現。雷雨館長說,他希望這種猜想能夠成為現實。
四號坑之謎:扭頭人像與絲縷
考古工作是在時間長河中的一場冒險,總是與不確定性相伴,深埋於祭祀坑中的文物需要日復一日、持之以恆的探尋,方會顯出真容。雷雨館長曾提到在考古挖掘過程中所遇到的種種困難。三星堆文物的發掘因為體量龐大,由四川考古研究院牽頭,以空前開放的姿態歡迎來自北京大學、四川大學、上海大學等不同地方的考古隊同時進行發掘研究。發掘過程中,距雷雨館長的考古隊所在的4號坑不遠的3號坑、8號坑都陸續有讓人驚歎的文物出土,唯有“東道主”發掘的4號坑遲遲沒有動靜,格外“矜持”,不願將寶物輕易地現於人前。在沒有收穫的日子裡,考古隊中的發掘者們難免士氣低落,而最終拯救了考古隊員們的正是此次將赴港參展的青銅扭頭跪坐人像。當人像的主體部分從層層土壤中出現時,在場的發掘者們都忍不住驚呼雀躍,士氣大振。
除了青銅人像以外,4號坑中發現的絲綢痕跡也讓雷雨館長印象深刻。在4号坑灰燼層中發現了長寬約3.8×3.1毫米的紡織品,其組織結構為平紋,材質為絲綢,這是首次在新一輪祭祀坑考古發掘中發現絲綢殘留物。這些絲綢雖然僅餘片縷,但也足夠推動我們對三星堆歷史的認識。甲骨文中的“蜀”字形似一隻眼再加一隻蟲,這“蟲”通常被認為是蠶,代表了古蜀王國發達的紡織業與蠶桑技術,但並沒有相關考古研究可以進行佐證。此次在4號坑中發現絲綢痕跡,既證實了古蜀國擁有發達絲綢業的推理,也開闊了人們對於三星堆神秘祭祀儀式的想象空間,將川蜀地區作為“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亦當之無愧。其後,在3、4、6、8號坑中,都陸續發現了絲綢存在的痕跡。隨著深藏於土層中的一縷細絲被發現,古蜀人的生活與他們對天人關係的思考終於又向我們揭開了一角。
尋根與活化:讓文物“活起來”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當今中國正經歷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進行着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創新。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9月28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考古工作是對中華文明根基的探源,唯有知曉中華民族的來路,才能放眼民族的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注考古工作,曾多次對其作出重要指示,“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雷雨館長在採訪中提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作為去年才正式開館的後起之秀,既起著連結古今的作用,也連結著香港與內地、中華文化與世界,擁有著特殊且重要的作用,通過與故宮文化博物館共同舉辦的這次展覽,他希望香港民眾能夠更了解祖國歷史,並對其產生更濃厚的興趣。此次“凝視三星堆──四川考古新發現”特別展覽共分為“穿越之眼”“三星堆的城市生活”“三星堆的神與巫”“三星堆的來龍去脈”這四個單元,讓古蜀人的生活與精神世界通過數字技術手段和別出心裁的布展設計“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起源故事活在參觀者的心中,並由此締造出更為輝煌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文中圖片均由三星堆博物館提供,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