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書房,紅木桌、雕花椅,伏案是留香的墨痕,壁掛行雲流水的書法。房間裡的老人翰墨儒成、眼神清澈,這便是大紫荊勳賢、連任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的香港知名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施子清。他的頭銜數不勝數,但周身卻有種雲淡風輕的超脫之氣,所有的功成身就都隱於淡淡墨香。談及他的傑出貢獻,他不提及“我”,卻總說“我們”。這位八十多歲高齡的老人執筆在紙張上如是寫:“每一位中華子女,都好似相連的枝幹,大家同氣連枝。”
文| 本刊記者 劉雨桐
篳路藍縷 創校築夢
施子清出生於福建省晉江市,父輩早年在菲律賓謀生。1957年,18歲的他來到香港,因為暫時無法通過相關手續前往菲律賓與海外弟兄會面,便打算先暫居香港,而這計劃中的“暫”居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冥冥中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刻印下他與香港千絲萬縷的不解之緣和傳奇故事。
來到香港後,施子清先後就讀於香港聯合書院中文系和香港菁華中醫學院,空餘時間他便教書補習,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幫助那些人生地不熟的福建來港青年,融入並適應當地文化。隨著在港福建同鄉的增多,儘管物資匱乏、困難重重,施子清與幾位閩南老鄉仍堅持不懈籌資創辦學校。北角渣華道11號地下,這是施子清過去近七十年一直鐫刻在腦海中的地址。一隅殘壁破瓦,卻守護著許多青年的夢想,孕育著他們無限可能的未來。此刻他坐在會議室憶起往昔,難掩笑意,絲毫不遮掩地感嘆年輕時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和執行力,往事歷歷在目,“當時上課的教室只有會議室的三分之一大,卻擠下了19位學生”。
1960 年,學校正式掛牌香港集美僑校,施子清自任校長,使用普通話教學,為居港的福建學生提供了求學的途徑。他篳路藍縷,克服種種艱難,創校三年之後,學生人數已達 600之多。集美僑校不僅傳授知識、培養人才,其教育方針更是為愛國、愛港、愛鄉。在當時英國殖民管治下的香港,每逢“十一”,集美僑校必掛五星紅旗,即便在高壓政策下也讓一抹倔強的“紅”在空中自在飄揚。
施子清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達九年之久,後因考慮到學校自身的能力,在妥善安排師生工作及學業之後,將學校結業,轉投商界。其後仍心繫教育文化發展,設立教育基金,慷慨捐助、大力興學。他曾慷慨捐贈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華僑大學、青海學院以及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施子清博學多才,自1992年以來,先後受聘為廈門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南京大學、華僑大學、福建中醫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顧問教授,同時兼任華僑大學副董事長、集美大學常務校董等重要職務。1987年他捐資興建福建晉南醫院,解決家鄉人民看病難的問題。他亦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擔任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致力結合中華文化與現代新知識,培養下一代對祖國的文化認同。在施子清眼中,中華兒女同氣連枝,秉持著這份初心,幾十年風雨困難從未有悔。當初香港集美僑校執教的老師們早已白髮蒼顏,甚有90歲高齡者,校友們也時常舉辦聚會,重溫當年的時光。從這所學校走出的學子,現如今也像雨點般散落世界各地,但仍憑心中愛國愛鄉之情緊緊相連。
同舟共濟 商海傳奇
施子清從教育界轉投商界後,從做推銷員經紀開始,赤手空拳開始打拼,之後打造起龐大的商業版圖,與回歸前後的香港共度了激盪的六十年。
說起他創業路上最難忘的回憶,施子清目視前方,彷彿眼前閃過一幀幀畫面,緩緩定格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以塑料工業和製衣工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輕工業興起,成為帶動香港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同時成就了拼搏的獅子山精神。當時塑料花產品一經問世,迅速風行,市場潛力巨大。隨後假髮工業、串珠工業和電子工業等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不怕辛苦、敢於拼搏的福建人以家庭為單位形成手工作坊,一有空餘時間,兄弟姐妹與媽媽圍在一起,一邊聽收音機一邊熱火朝天地交流手藝。除了穿膠花,家庭作坊還從事簡單的紡織工藝,例如剪線頭、整錶帶等。許多年紀大的婆婆都會去廠裡做一些手工活。施子清自述其母七十多歲,仍閒不住去廠裡剪線頭,“一日不上工還不開心”,掙來的工錢都用來寄包裹給鄉下的親戚。這一代的香港人憑藉勤勞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同舟共濟、以集體為先、為家庭奉獻,創造了香港更加美好的未來。“塑料花”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章後逐漸淡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金紫荊廣場上“永恆綻放的紫荊花”,其背後凝聚的是香港生生不息的獅子山精神。談及對香港的貢獻,施子清不說“我”,卻說“我們”,這背後是每一位自強不息的中華兒女的默默付出。
1976年施子清在香港創辦恆通貿易公司,改革開放帶來無限的商機。隨著內地不斷發展,對穿著的需求也日益增長,而此時內地的紡織業並不發達,施子清高瞻遠矚,作為香港第一代廠家前往內地投資,將經營方向轉向與內地做紡織品進出口,生意越做越大。同時恆通集團亦發展房地產並積極參與各種工程建設,業務遍及大江南北,甚至深入東北與西南進行開發。今日的恆通,下轄數十家企業,遍及海峽兩岸以及新加坡、韓國、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經營範圍也擴大到地產、礦業、倉儲、證券等多元行業。施子清曾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商業聲譽十分優秀。
同氣連枝 共盼春來
施子清長期熱心參與公共服務,成績卓越。1973年,他編導《釵頭鳳》戲劇,公開演出為旅港福建商會籌款。1984年,他發起成立晉江同鄉會,1997年發起組建香港福建社團聯會。在港閩籍社團眾多,施子清先生一人身兼數職,其中包括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及海內外數十個社團的會長、榮譽會長、永遠名譽會長等重要職務。面對如此多的職務頭銜,他認為這是榮譽、是信任、更是責任。閩籍社團在港發展如火如荼,在港閩籍社團向來以高度的團結而聞名,這與閩籍鄉賢的正確參與是密不可分的。在香港回歸祖國的過程中,施子清先後受聘為港事顧問、香港特區推委、香港特區人大選委、特區政府太平紳士;1994-1997年,施子清任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在香港平穩過渡、香港特區政府的誕生、以及回歸後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和香港繼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以及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等方面做到全情投入,積極參與;並先後發表一百多篇文章,為祖國建設出謀獻策,不懈努力為國家和香港作出應有的貢獻。此外,施子清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選舉、立法會選舉及區議會選舉等多場選舉中,都全力支持愛國愛港參選人,積極發動親朋、鄉民支持建制人士。他擔任民建聯顧問多年,期間曾先後兩次書寫墨寶為民建聯籌款。2010年,香港特區政府委任其為香港貿易發展局中國貿易諮詢委員會委員。同時,施子清長期資助“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為“一國兩制”事業盡心盡力。他致力於團結在港福建同鄉和推動宗親組織參與社區事務、關懷和支援社區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共融。施子清是福建社團一面高揚的旗幟,也是福建鄉親的大家長。
翰墨儒成 筆耕不輟
施子清是著名儒商,亦是香港書壇乃至全中國書壇的標誌性人物。由故宮出版社出版的《施子清書法精品集》編後記有云:“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八十多歲高齡的他仍抱持著日日書寫的習慣。
有幸參觀施先生的書房,墨香與木香雜糅糾纏,縈繞鼻尖,掛壁書法楷行草隸篆各品皆備,筆法行雲流水,而運法意態盡在其中。施子清各帖皆臨,博採眾長,自成一家,而今他最鍾意顏柳。“俗話說字如其人,從字中方見一個人的底蘊。沒有底蘊的人,是寫不出一手好字的。”
著名藝評人秦嶺雪對施子清如此評價:“施子清先生的成功,不是輕浮於表面的華麗,而是從文字入手,諳熟四書五經,儒道釋百家典籍,精通詩詞歌賦,融入與書法藝術息息相關的傳統文化,經過長年累月的錘煉、鍛造而自然形成一種大家氣象。只有這樣的書法藝術才不會被歷史的煙塵淹沒。”再看那揮灑淋漓盡致的筆畫,彷彿鐫刻著他溫厚的品格,娓娓道著他與書法之間的因緣故事。
施子清七歲起開始練字,其父親與舅父均寫得一手好字。無師無字帖,他平日裡就自己拿筆亂塗亂畫,弄得一身黑。其母發現他的愛好,因為條件艱苦,無錢買筆墨,便讓他清水為墨,地磚作箋。直到小學三年級的書法課,他才開始系統地學習書法。“以前學校裡有位先生寫得一手好行書,每次他寫對聯我就跟著去給他磨墨拉紙。我也因此觀摩學習,積習成趣。”
“通過書法可以感受生活之美。”每當不愉快的時候,施子清就會寫書法來平復心情。八十多歲的施子清精神矍鑠、思維敏捷,分享他的養生小訣竅,竟得益於他長年書寫的習慣。他認為書法能夠修身養性、安撫心靈、舒心健體。
施子清著作甚豐。自1992-2015年,將商餘拾萃包括書法、散文、詩詞、政論文章等分別結集出版:大型書法專著《子清墨趣》《施子清翰墨》長卷行書《後赤壁賦》《施子清書前赤壁賦》《子清墨韻》《書法經緯》;2011年由北京故宮出版社出版的簡體版《書法經緯》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評審,入選為《2012年中小學圖書館(室)推薦書目》;而2013年出版的《施子清書法精品集》則為建國以來北京故宮出版社出版的唯一一位近代書法家的精品集;2015年又先後出版《施子清書千字文》和《施子清書心經》等書法著作,書法作品曾經獲得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散文專著《雪香集》,其中《梅花、牡丹、國花》一文被收入香港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參考書中;詩詞專著《雪香詩鈔》《詩詞拔萃》;政論專著《子清芻議》等十三部著作。
採訪臨近尾聲,施子清先生落筆賜字“同氣連枝”予廣大青年,希望青年朋友能銘記在心,始終愛國、愛港。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9/29/Z3WUqcyLHdgpIV03IFIJvlPDwDKZZp4qsqx.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走進書房,紅木桌、雕花椅,伏案是留香的墨痕,壁掛行雲流水的書法。房間裡的老人翰墨儒成、眼神清澈,這便是大紫荊勳賢、連任四屆全國政協委員的香港知名企業家和社會活動家施子清。他的頭銜數不勝數,但周身卻有種雲淡風輕的超脫之氣,所有的功成身就都隱於淡淡墨香。談及他的傑出貢獻,他不提及“我”,卻總說“我們”。這位八十多歲高齡的老人執筆在紙張上如是寫:“每一位中華子女,都好似相連的枝幹,大家同氣連枝。”
文| 本刊記者 劉雨桐
篳路藍縷 創校築夢
施子清出生於福建省晉江市,父輩早年在菲律賓謀生。1957年,18歲的他來到香港,因為暫時無法通過相關手續前往菲律賓與海外弟兄會面,便打算先暫居香港,而這計劃中的“暫”居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冥冥中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刻印下他與香港千絲萬縷的不解之緣和傳奇故事。
來到香港後,施子清先後就讀於香港聯合書院中文系和香港菁華中醫學院,空餘時間他便教書補習,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幫助那些人生地不熟的福建來港青年,融入並適應當地文化。隨著在港福建同鄉的增多,儘管物資匱乏、困難重重,施子清與幾位閩南老鄉仍堅持不懈籌資創辦學校。北角渣華道11號地下,這是施子清過去近七十年一直鐫刻在腦海中的地址。一隅殘壁破瓦,卻守護著許多青年的夢想,孕育著他們無限可能的未來。此刻他坐在會議室憶起往昔,難掩笑意,絲毫不遮掩地感嘆年輕時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和執行力,往事歷歷在目,“當時上課的教室只有會議室的三分之一大,卻擠下了19位學生”。
1960 年,學校正式掛牌香港集美僑校,施子清自任校長,使用普通話教學,為居港的福建學生提供了求學的途徑。他篳路藍縷,克服種種艱難,創校三年之後,學生人數已達 600之多。集美僑校不僅傳授知識、培養人才,其教育方針更是為愛國、愛港、愛鄉。在當時英國殖民管治下的香港,每逢“十一”,集美僑校必掛五星紅旗,即便在高壓政策下也讓一抹倔強的“紅”在空中自在飄揚。
施子清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達九年之久,後因考慮到學校自身的能力,在妥善安排師生工作及學業之後,將學校結業,轉投商界。其後仍心繫教育文化發展,設立教育基金,慷慨捐助、大力興學。他曾慷慨捐贈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南京大學、華僑大學、青海學院以及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施子清博學多才,自1992年以來,先後受聘為廈門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南京大學、華僑大學、福建中醫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顧問教授,同時兼任華僑大學副董事長、集美大學常務校董等重要職務。1987年他捐資興建福建晉南醫院,解決家鄉人民看病難的問題。他亦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擔任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致力結合中華文化與現代新知識,培養下一代對祖國的文化認同。在施子清眼中,中華兒女同氣連枝,秉持著這份初心,幾十年風雨困難從未有悔。當初香港集美僑校執教的老師們早已白髮蒼顏,甚有90歲高齡者,校友們也時常舉辦聚會,重溫當年的時光。從這所學校走出的學子,現如今也像雨點般散落世界各地,但仍憑心中愛國愛鄉之情緊緊相連。
同舟共濟 商海傳奇
施子清從教育界轉投商界後,從做推銷員經紀開始,赤手空拳開始打拼,之後打造起龐大的商業版圖,與回歸前後的香港共度了激盪的六十年。
說起他創業路上最難忘的回憶,施子清目視前方,彷彿眼前閃過一幀幀畫面,緩緩定格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以塑料工業和製衣工業為代表的勞動密集型輕工業興起,成為帶動香港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同時成就了拼搏的獅子山精神。當時塑料花產品一經問世,迅速風行,市場潛力巨大。隨後假髮工業、串珠工業和電子工業等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不怕辛苦、敢於拼搏的福建人以家庭為單位形成手工作坊,一有空餘時間,兄弟姐妹與媽媽圍在一起,一邊聽收音機一邊熱火朝天地交流手藝。除了穿膠花,家庭作坊還從事簡單的紡織工藝,例如剪線頭、整錶帶等。許多年紀大的婆婆都會去廠裡做一些手工活。施子清自述其母七十多歲,仍閒不住去廠裡剪線頭,“一日不上工還不開心”,掙來的工錢都用來寄包裹給鄉下的親戚。這一代的香港人憑藉勤勞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同舟共濟、以集體為先、為家庭奉獻,創造了香港更加美好的未來。“塑料花”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章後逐漸淡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金紫荊廣場上“永恆綻放的紫荊花”,其背後凝聚的是香港生生不息的獅子山精神。談及對香港的貢獻,施子清不說“我”,卻說“我們”,這背後是每一位自強不息的中華兒女的默默付出。
1976年施子清在香港創辦恆通貿易公司,改革開放帶來無限的商機。隨著內地不斷發展,對穿著的需求也日益增長,而此時內地的紡織業並不發達,施子清高瞻遠矚,作為香港第一代廠家前往內地投資,將經營方向轉向與內地做紡織品進出口,生意越做越大。同時恆通集團亦發展房地產並積極參與各種工程建設,業務遍及大江南北,甚至深入東北與西南進行開發。今日的恆通,下轄數十家企業,遍及海峽兩岸以及新加坡、韓國、美國、加拿大和日本,經營範圍也擴大到地產、礦業、倉儲、證券等多元行業。施子清曾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中國民間商會副會長,商業聲譽十分優秀。
同氣連枝 共盼春來
施子清長期熱心參與公共服務,成績卓越。1973年,他編導《釵頭鳳》戲劇,公開演出為旅港福建商會籌款。1984年,他發起成立晉江同鄉會,1997年發起組建香港福建社團聯會。在港閩籍社團眾多,施子清先生一人身兼數職,其中包括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永遠名譽會長及海內外數十個社團的會長、榮譽會長、永遠名譽會長等重要職務。面對如此多的職務頭銜,他認為這是榮譽、是信任、更是責任。閩籍社團在港發展如火如荼,在港閩籍社團向來以高度的團結而聞名,這與閩籍鄉賢的正確參與是密不可分的。在香港回歸祖國的過程中,施子清先後受聘為港事顧問、香港特區推委、香港特區人大選委、特區政府太平紳士;1994-1997年,施子清任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在香港平穩過渡、香港特區政府的誕生、以及回歸後貫徹執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和香港繼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以及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等方面做到全情投入,積極參與;並先後發表一百多篇文章,為祖國建設出謀獻策,不懈努力為國家和香港作出應有的貢獻。此外,施子清在香港特區行政長官選舉、立法會選舉及區議會選舉等多場選舉中,都全力支持愛國愛港參選人,積極發動親朋、鄉民支持建制人士。他擔任民建聯顧問多年,期間曾先後兩次書寫墨寶為民建聯籌款。2010年,香港特區政府委任其為香港貿易發展局中國貿易諮詢委員會委員。同時,施子清長期資助“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為“一國兩制”事業盡心盡力。他致力於團結在港福建同鄉和推動宗親組織參與社區事務、關懷和支援社區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共融。施子清是福建社團一面高揚的旗幟,也是福建鄉親的大家長。
翰墨儒成 筆耕不輟
施子清是著名儒商,亦是香港書壇乃至全中國書壇的標誌性人物。由故宮出版社出版的《施子清書法精品集》編後記有云:“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八十多歲高齡的他仍抱持著日日書寫的習慣。
有幸參觀施先生的書房,墨香與木香雜糅糾纏,縈繞鼻尖,掛壁書法楷行草隸篆各品皆備,筆法行雲流水,而運法意態盡在其中。施子清各帖皆臨,博採眾長,自成一家,而今他最鍾意顏柳。“俗話說字如其人,從字中方見一個人的底蘊。沒有底蘊的人,是寫不出一手好字的。”
著名藝評人秦嶺雪對施子清如此評價:“施子清先生的成功,不是輕浮於表面的華麗,而是從文字入手,諳熟四書五經,儒道釋百家典籍,精通詩詞歌賦,融入與書法藝術息息相關的傳統文化,經過長年累月的錘煉、鍛造而自然形成一種大家氣象。只有這樣的書法藝術才不會被歷史的煙塵淹沒。”再看那揮灑淋漓盡致的筆畫,彷彿鐫刻著他溫厚的品格,娓娓道著他與書法之間的因緣故事。
施子清七歲起開始練字,其父親與舅父均寫得一手好字。無師無字帖,他平日裡就自己拿筆亂塗亂畫,弄得一身黑。其母發現他的愛好,因為條件艱苦,無錢買筆墨,便讓他清水為墨,地磚作箋。直到小學三年級的書法課,他才開始系統地學習書法。“以前學校裡有位先生寫得一手好行書,每次他寫對聯我就跟著去給他磨墨拉紙。我也因此觀摩學習,積習成趣。”
“通過書法可以感受生活之美。”每當不愉快的時候,施子清就會寫書法來平復心情。八十多歲的施子清精神矍鑠、思維敏捷,分享他的養生小訣竅,竟得益於他長年書寫的習慣。他認為書法能夠修身養性、安撫心靈、舒心健體。
施子清著作甚豐。自1992-2015年,將商餘拾萃包括書法、散文、詩詞、政論文章等分別結集出版:大型書法專著《子清墨趣》《施子清翰墨》長卷行書《後赤壁賦》《施子清書前赤壁賦》《子清墨韻》《書法經緯》;2011年由北京故宮出版社出版的簡體版《書法經緯》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評審,入選為《2012年中小學圖書館(室)推薦書目》;而2013年出版的《施子清書法精品集》則為建國以來北京故宮出版社出版的唯一一位近代書法家的精品集;2015年又先後出版《施子清書千字文》和《施子清書心經》等書法著作,書法作品曾經獲得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散文專著《雪香集》,其中《梅花、牡丹、國花》一文被收入香港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參考書中;詩詞專著《雪香詩鈔》《詩詞拔萃》;政論專著《子清芻議》等十三部著作。
採訪臨近尾聲,施子清先生落筆賜字“同氣連枝”予廣大青年,希望青年朋友能銘記在心,始終愛國、愛港。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9/29/Z3WUqcyLHdgpIV03IFIJvlPDwDKZZp4qsqx.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