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是孔子誕辰紀念日,今年是孔子誕辰2574週年。 你可能不知道,迄今發現最早的孔子像出現在西漢海昏侯劉賀墓中出土的一件多功能家具上。
這件被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定名為“孔子徒人圖漆衣鏡”的文物出土於劉賀墓主槨室的西室。 根據考古領隊楊軍介紹,衣鏡由鏡背、鏡體、鏡掩(鏡蓋)、鏡架等組成。 其中,鏡背為木質,表裡均鷲紅漆,孔子及其弟子畫像就繪於其上。 畫像上的孔子頭戴小冠、身穿深衣長袍,腰部有束帶,腳上穿翹頭履,面目並不清楚但可見長鬚。 “劉賀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所以這是迄今為止所有載體上發現的最早的孔子像”。
圖為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中展出的孔子徒人圖漆衣鏡複製品。 左上人物為孔子。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提供 圖為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中展出的孔子徒人圖漆衣鏡複製品。 左上人物為孔子。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提供
鏡體為光潔的長方形銅板,出土時從中間斷裂,無紋飾,僅有分佈在四角和中間的5個半圓形鏡紐及平直寬厚的鏡緣;鏡掩為繪有玄鶴圖案的漆 件,結構似門戶,兩扇開合,守護銅鏡;鏡架為長方形,四周用厚方木做框架,出土時破裂成多塊。
為什麼說它是多功能家具?“衣鏡上有一篇19行的《衣鏡賦》,其中有'修容侍側兮闢非常'的描述,'修容'和'侍側'分別點明了文物兼具衣鏡和屏風的功能 。”歷史學者、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博士王楚寧認為,也可以說,這是一架兩扇式嵌鏡屏風。
由於衣鏡出土位置的附近發現榻足、漆案等物,按照漢代“事死如生"的葬俗,專家推測其使用環境與北關一號漢墓石屏風上描繪的宴飲場景接近,應該 是圍繞著床榻擺放,可擋風;鏡掩面向床榻,方便使用者開鏡修容。
孔子徒人圖漆衣鏡使用方式復原圖。 王楚寧提供 孔子徒人圖漆衣鏡使用方式復原圖。 王楚寧提供
海昏侯墓考古專家小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仲立曾表示,這種由漆板和銅板共同構成面板的屏風製作工藝為漢代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更有意思的是,銅鏡左右兩側的邊框上各有兩個合頁,是其與玄鶴漆件的連接構件,看上去和今天的合頁非常相似。"楊軍說,這表明,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就已經在使用和今天類似的裝飾工藝。
孔子徒人圖漆衣鏡上的合頁。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供圖 孔子徒人圖漆衣鏡上的合頁。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供圖
據悉,屏風的使用在西周初期就已開始,當時是天子專用的器具,象徵帝王權力。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屏風的使用已相當廣泛,出現精巧的座屏。 再到漢代,屏風的使用更普遍,尤其是漆屏風,屬於考究的家具,只有富貴人家才能擁有。 漢代《鹽鐵論·散不足》中有關於"一屏風就萬人功"的記載。
“據史料記載,漢武帝獨尊儒術後,上流階層以崇儒為時尚。在這種背景下,室內裝飾也開始出現聖賢像。因為屏風不是古代喪葬制度中的必備品,推測這件 屏風是劉賀生前所用。”張仲立說,劉賀將繪有聖賢像的屏風放在案邊,是為了能夠隨時瞻仰聖人風采、接受薰陶。
目前,孔子徒人圖漆衣鏡仍處於文保修復階段,博物館中展出的是文物複製件。 根據楊軍介紹,預計2026年底前會完成這件文物的修復工作。
記者:袁慧晶、劉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