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荊雜誌(記者彭彥)9月28日東莞報道:9月27日晚8:00,一場融合東莞山川風物之美、嶺南園林之美、嶺南畫派繪畫之美的《中秋可園-嶺南生活美學錄》綜藝晚會在東莞上演。
“金秋·進莞來”活動“3+10+300”
這場串聯可園中秋家宴、詩畫雅集的綜藝晚會是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中共東莞市委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委員會辦公室指導,東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東莞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製作。節目將鏡頭聚焦于可園主人張敬修的衣食住行,借此展現中國式田園牧歌生活和對純樸自然生活的崇尚。

當晚,多家中央、省、市媒體開啟直播綜藝晚會,這場融合美景、美食、美術和娛樂性、戲劇性為一體的晚會深受大家喜愛,總時長為40分鐘,通過嶺南文化+古今中秋宴+文歌雅舞創新式演繹《草龍舞》《十二花神圖》《月光光照地堂》《綠綺琴歌》《廚房“粵”章》《可園·月》等。
據悉,包括網路綜藝晚會《中秋可園-嶺南生活美學錄》在內,“中秋國慶”期間,東莞將在全市範圍內推出“3+10+300”項“金秋·進莞來”文旅體活動,包括3項特別活動、10項重點活動、300余項精品活動,加上同步進行的“樂購東莞 精彩有禮”九大消費節,文體活動遍地開花、文旅消費活動隨處可及。
每天都在“寫意東莞”
民俗節目《草龍舞》來源於東莞民間中秋時節的一項民俗活動。企石鎮上洞村草龍舞不僅是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表演時,青壯年舉起草龍舞動,暫態草龍起舞,線香火光斑駁,煙霧繚繞,猶如金龍翻轉,火龍騰雲駕霧,如在仙境。激昂奮進的鼓點之下,氣勢磅礴的火龍,在蒼茫天地間舞動,展現著頂天立地的陽剛之氣,以及大國自信和新時代的強勁脈動。

古典舞《十二花神圖》以可園鎮館之寶-居廉創作《十二花神圖》的故事為創作題材,邀請亞洲大美青年藝術團青年舞者參演,以三維動畫特效結合部分實景拍攝,將畫家的藝術靈感及審美情趣與撞水撞粉畫法渾然天成的高超技藝相結合,演員靈動曼妙的身姿與精湛的舞蹈技巧,映襯出居廉創作生涯最鼎盛時期在可園醉心于創作時的如癡如醉。
以中華優秀文學經典為集納,在持續創新的“和詩以歌”中,深入拓展經典傳唱的時代感、多樣性和大眾化。將經典童謠《月光光照地堂》和可園中的詩詞融合,使之轉化為親近人心、感染人心、鼓舞人心的詩詞音樂作品,讓經典之美“飛入尋常百姓家”。喚醒人們對童年快樂生活的無限回憶。

雅樂誦歌《綠綺琴歌》邀請北京歌劇舞劇院首席、青年舞者羅昱文演繹,以舞訴情,七弦古琴況味悠遠的琴音化作琴魂,講述四大名琴之一綠綺台琴從唐代到清末數百年間的傳奇,琴的滄桑往事和藏琴之人的家國故事。名琴千年傳承飽經風霜,命運多舛,通過綠綺琴歌喚醒人們對王朝更迭與家國興衰的思考。
交響樂殿堂令人神往,但生活中也無處不音樂。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件,如筷子勺子、鍋碗瓢盆等全都幻化成絕妙的打擊樂器,敲擊出活力四射的節奏。通過富有節奏韻律的美食亂打秀《廚房‘粵’章》,報菜名方式結合粵語說唱,將“可宴”美食風貌和親和力定位展露無遺。

片尾主題曲《可園·月》選用抒情風格,將中國人對回家團聚過節的複雜情感融入其中,風雨幾經,滄海桑田,唯頭頂上的一輪明月,和默默流淌的東江水,承載多少鄉愁,依舊如故,連接起不同的時空,引發無限的思念之情。
東莞聚焦文化全產業鏈生態平臺、文化旅遊智慧融合,大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釋放文化經濟新動能,著力打造“寫意東莞”文旅品牌,深挖拓寬文旅IP。“東莞,不只製造”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