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小河灣,勾勒河兩岸,擘畫雙園區,打造世界級科技創新的大引擎。國務院日前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河套規劃》”),並於8月29日正式公布,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畫龍點睛”。
文| 本刊記者 馮琳
推進河套合作區開發建設的基礎性文件
發源於深圳梧桐山的深圳河,自東北向西南流經深圳和香港,最終注入深圳灣,其入海口段彎曲呈S形,河流圍套之處即是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這裡既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北部和深圳市中南部跨境接壤地帶,又是香港北部都會區與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的天然交匯點,面積約3.89平方公里。其中,深圳園區面積3.02平方公里,規劃範圍又包括福田保稅區和皇崗口岸片區;香港園區面積0.87平方公里。
獨一無二的區位優勢令這片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小土地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國家發改委會同廣東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深圳市和有關部門研究編制《河套規劃》,由國務院正式公開發布。
9月5日,國家發改委黨組成員郭蘭峰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解讀指出,《河套規劃》是推進河套合作區開發建設的基礎性文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大定位、兩階段目標、四方面布局、四項重大任務、若干保障措施。
三大定位,指深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先導區、國際先進科技創新規則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中試轉化集聚區。兩階段目標,提出以2025和2035年為時間節點,緊密銜接香港園區和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時序,在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創新要素流動等方面分階段推進深圳園區建設。四方面布局,即區域聯動格局、區內空間布局、分區監管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布局。四項重大任務,主要包括協同香港推進國際科技創新、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中試轉化基地、構建國際化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打造匯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若干保障措施,包括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強化法治保障、完善合作機制、加強組織實施。
郭蘭峰表示,《河套規劃》的出台,有利於深圳市創新科技管理機制、對接國際通行創新規則、開展國際協同創新,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有利於香港將自身科技創新、金融開放等優勢與珠三角地區完備產業鏈深度銜接,推動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助推香港北部都會區規劃發展;有利於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內涵、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打造世界級創新平台和增長極。
“量身定制”差別化政策設計
近年來,中央先後印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隨著本次《河套規劃》印發,以橫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為主的粵港澳大灣區重大合作平台體系框架更加清晰完善。
“在戰略定位上,這四個平台各有側重,特色各異。”郭蘭峰指出,河套在四個平台裡面積最小,但其科技創新特色明顯,具有深港跨境接壤、“一區兩園”的優勢,集中承載了一批深港科技創新資源,在推動打造協同創新高地、有效支撐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內唯一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平台,相關部門在研究謀劃任務安排、政策舉措方面也為其作了“量身定制”的差別化設計。比如,明確對實施特定封閉管理的海關監管區域人員進出、貨物流動實行“一線”“二線”分線管理,促進創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創造高度銜接香港及國際的科研制度環境等等。
促進創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河套規劃》對構建國際化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提出了一系列明確要求,涉及人員進出、貨物管理、資金和數據跨境流動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多個領域,觸及深港兩地法律、體制、規則等方面的深層次差異。
海關總署副署長答本刊記者問時指出,在合作區實行分線管理制度是《河套規劃》的核心制度,要求依托深圳福田保稅區現有的管理設施和條件,建立產業、機構和個人“白名單”制度,實行“一、二線”分線管理,目的是為了便利科研人員、相關貨物物品的跨境流動。海關監管區域與香港之間設為“一線”,實行口岸管理;海關監管區域與關境內其他地區之間設為“二線”,實行通道管理。
除了人員和貨物進出方面的新舉措外,另據深圳市委副書記、市長覃偉中在發布會上介紹,在科研資金跨境流動方面,將針對深圳園區企業制定便利科研資金跨境流動的支持政策,推動組建河套合作區雙幣早期母基金及系列子基金,引導更多資金投向科創領域;在數據跨境流動方面,啟動建設國際數據專用通道,探索建設國際通信出入口局等國際信息通信設施;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完善與國際接軌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構建快速受理、授權、確權、維權的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體系,高水平打造科技成果與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目前已在深交所設立成立。
創造高度銜接香港及國際的科研制度環境——科技創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約數”。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形勢複雜,高科技領域國際競爭日趨激烈,香港期待以創新科技推動產業結構優化,深圳希望進一步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雙方對構建開放型協同創新共同體提出了迫切需求。
科技部黨組成員、秘書長林新介紹說,科技部高度重視內地和香港的科技合作,從2004年開始,雙方就建立了科技合作委員會機制,在科技政策銜接、科技項目等方面採取了一系列務實措施。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3個基礎前沿類項目、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向香港開放;中央財政科研經費過境支持香港科技發展,試點為內地人類遺傳資源過境香港科研使用提供便利;推動實現13萬餘台(套)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向香港開放共享……
借《河套規劃》發布契機,科技部將在區域科技創新整體布局中加大對合作區的支持力度,支持深港在科技項目、人才培養、創業孵化、科技金融、國際技術轉移等各個方面開展深度合作,為深港兩地、為粵港澳大灣區、為國家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覃偉中亦表示,下一步,深圳市將著力激發跨境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活力,對接香港以及國際通行創新規則,實行同行評議制、項目經理制、經費包干制等國際先進科研管理機制,對重大科技問題實行全球揭榜,探索實行科研機構與企業“白名單”制備案管理,加快建設國際數據專用通道。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通用人工智能和數字經濟等前沿領域,打造一批研發服務平台、產業中試轉化基地,努力讓最先進、最前沿的技術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成功試驗、轉化。
“一園兩區”協同推進、並肩前行
對於《河套規劃》落地實施,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特區政府感謝中央及深圳市人民政府對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發展的大力支持,深圳園區發展規劃的公布為港深兩地在創科發展的合作注入了新動力、將其推上了新階梯。
事實上,過去數年,港深兩地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發展已取得良好進展。據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在發布會上介紹,去年7月,香港科技園公司已在深圳園區推出“大灣區創科快線”,專為香港和內地創科企業在業務發展方面提供支援服務。位處深圳園區的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已經逐步開始運作。
去年10月,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指出,會研究加快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即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並優化其功能。現時香港園區第一期規劃已初步完成,總面積達1,000萬平方呎,第一期的首三座大樓將於2024年年底開始陸續落成。與此同時,將規劃具有不同產業主題的片區,包括生命健康科技區、產學研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區、新科技先進製造區,以及人才住宿區、商業和附屬設施等等。
香港特區政府還於去年公布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為香港實現國際創科中心願景的時間表和路線圖訂下發展方向和重點策略。“《河套規劃》關於中試轉化的發展定位,重點提到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以及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這跟《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提出的內容以及香港園區會聚焦的產業,實在是不謀而合。”陳國基稱。
《河套規劃》出台後,一河兩岸的香港園區與深圳園區如何更好銜接互動、深度合作發展?陳國基指出,香港具備國際化和堅實的創科基礎等優勢,包括五所位列全球前100名的大學和國內外機構承認的臨床試驗基地等,可以匯聚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全球的創新資源,為內地提供科技研發、知識產權交易、融資和法律調解等服務。就兩地園區的銜接而言,除了政府層面繼續在聯合專責小組保持緊密溝通外,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公司董事局,成員包括由深圳提名的代表,一直與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公司保持聯繫,就園區發展、產業鏈安排等密切溝通。
陳國基表示,香港特區會繼續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深圳攜手並肩,協同推動合作區建設,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創科高質量發展,將合作區打造成為世界級的創新平台。尤其是在“一區兩園”的基礎上,在軟件方面爭取落實促進各項創新要素跨境流動的措施,讓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匯聚深港兩地優勢,實現創科深度合作的橋頭堡。此外,為積極配合國家發展方向,除港深創新及科技園之外,香港特區政府亦會積極探索創新發展模式,加快北部都會區新田科技城的發展,為推動香港科技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9月7日上午,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迎來新動作,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盛大開園,首批20家香港企業機構組團入駐,這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內首個享受深港兩地聯合評審、聯合支持獨特政策的科創園區。當天,2023年新引進項目集中簽約暨新落成項目集中入駐活動舉行。此為《河套規劃》發布後,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舉辦的首場重磅活動,也是合作區自2017年規劃建設以來規模最大的項目簽約入駐活動,共有40個科研項目批量落地,集中發布了75項科技創新成果。
放眼望去,國家重要科研機構、高校、前沿科技企業等各項科創資源正在河套加速匯聚,源源不斷地釋放科技創新的強大勢能。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2/Q2i4brVPf4ttRHlt1ADdl2icZZjp1p3qRNn.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