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擁有豐富多樣的旅遊資源,旅遊業是香港的傳統經濟支柱之一。經歷新冠疫情衝擊之後,訪港旅客人次持續上升,香港旅遊業正穩步走向復蘇。趁著當前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刺激經濟的利好措施,應通過充分挖掘“五色”旅遊資源,打造一批新的特色旅遊項目,完善旅遊配套措施,吸引更多國內外遊客來港旅遊消費,為香港經濟發展增添動力。
文| 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 姚柏良
發展“五色”旅遊是帶動旅遊業的新路徑
特區政府繼“開心香港”的宣傳活動後,近日推出“香港夜繽紛”,透過一連串的活動和優惠,帶動夜出行,刺激夜消費,激活夜經濟,讓市民和旅客體會到香港晚上的城市夜色和都會魅力。這對香港的整體形象宣傳,以至吸引更多旅客訪港,都可發揮積極作用。
今年2月全面通關後,香港旅遊業穩步走向復蘇。今年8月的數據顯示,香港入境旅客人次已恢復至疫情前七成。然而,旅遊業的全面復蘇仍受制於人手不足、航班運力尚未完全恢復等因素。另外,鄰近市場的競爭力不斷增強,旅客的消費模式和需求出現顯著轉變。據香港旅發局公布的訪港旅客趨勢顯示,以購物為目的的出行,從疫前的27%下降至疫後19%;16-25歲的青年遊客對本土文化和戶外探索的興趣,分別由疫前的5%和1%攀升至18%和11%。故此,政府和業界必須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倍努力,善用和發掘香港豐富的旅遊資源,滿足旅客的新需求,才能回應好新挑戰。
事實上,香港十八區從不乏歷史文化景點,郊區也有豐富的自然生態美景。筆者一直倡議政府和業界發掘更多“五色”旅遊產品,讓旅客感受到香港“處處是景點”,提供“全域旅遊”的體驗。然而,制定這些產品和路線並非一蹴而就,如何挖掘“五色”潛力,善用“五色”資源,協同業界共同推動,需要細緻、系統地規劃及部署。
“五色”旅遊資源潛力尚待發掘
“五色”旅遊包括:綠色生態遊、藍色海上遊、古色文化古蹟遊、夜色觀光遊及紅色歷史遊。其中綠色生態遊可將香港的郊野公園、地質公園、海岸公園及濕地公園等自然美景納入;藍色旅遊指維多利亞港、維港海濱、海島和海岸線、島嶼和海灘等;古色文化古蹟遊顧名思義,將香港的歷史建築、公私營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圍村文化等納入;夜色觀光遊包括海濱夜景、夜間演藝、酒吧、廟街及女人街等傳統夜色“蒲點”等;而過往被人忽略的紅色旅遊,香港亦有不少資源,海防遺跡、東江縱隊抗戰歷史古蹟、民族英雄及偉人遺跡都是例子。
雖然“五色”旅遊資源豐富,但其潛力尚待發掘。以古蹟為例,香港擁有近1,500個已評級的古蹟,都是寶貴的古色資源,有部份更有極大的旅遊價值。可是,政府部門多以保護的角度去保存古蹟,少有從旅遊角度出發,釋放其旅遊價值,導致不少珍貴的古蹟被閒置。以位於高街2號的“舊精神病院”為例,這座香港罕見的巴洛克風格建築,記載了香港精神病院的歷史,更有民間“鬼屋”的傳說。立面後是政府的社區綜合大樓,已配有保安員當值,管理上不存在大問題。但立面大門一直緊鎖,遊人不能入內參觀打卡。直至早前筆者在立法會提出質詢要求開放立面,政府從善如流,才於9月底開放立面予公眾參觀。筆者相信,類似古蹟未被善用的情況,並不罕見。
又以綠色資源為例,香港的郊野公園深受旅客歡迎。去年世界級桌球手奧蘇利雲(Ronnie O'Sullivan)來港參加世界桌球大師賽,也特別抽空在港跑山徑。但香港郊野公園設施欠缺旅遊配套,例如洗手間數目不足、郊野通訊網絡不穩定,目前24個郊野公園只設有8間旅客中心。
藍色資源方面,近年維港的海濱工程相繼落成,單計港島就連接了7.4公里海濱,但整體設計只是休閒散步之用,沒有結合太多商業元素,也未打造成吸引市民和遊客娛樂休憩的場景。康文署管理42個泳灘,雖然不少都被列為旅遊勝地,但署方只將海灘定位為市民游泳的地方,沒有考慮商業或旅遊元素,只提供最基本的小食亭,供租用的游泳玩樂設施也只是基本配置,更別提在沙灘舉辦體育或盛事活動。
此外,康文署管理的博物館,雖受旅客歡迎,但其預約導賞服務僅提供給非牟利團體,旅行社無法預約,令同業難以訂制相關旅遊產品。以上這些都是“五色”旅遊資源未能善用的具體例子。
發展“五色”旅遊的三點建議
對於善用香港現有“五色”旅遊資源、在短期內打造更多宜遊的“五色”旅遊景點,筆者有三點建議:一是成立“五色旅遊統籌工作小組”,透過改善軟硬件的配套,發掘和善用既有的“五色”旅遊資源;二是設立“五色旅遊鼓勵計劃”,鼓勵業界制定更多旅遊產品向旅客推廣;三是推行“五色導賞員培訓計劃”,為旅客提供更專業的導賞服務和深度體驗。
一是成立“五色旅遊統籌工作小組”。建議政府成立一個跨部門的“五色旅遊統籌工作小組”,各部門系統化梳理具旅遊潛力的“五色”旅遊資源,並聯同旅遊業界,共同評估其旅遊價值,列出優先次序,改善旅遊資源的周邊配套,方便遊客頻繁到訪。就其具體政策而言,筆者認為有以下方向。
藍色資源方面,政府應善用維港這一天然大背景,在海濱引入商業元素,增加餐飲設施,定期舉辦表演或體育活動;在合適的地方或偏遠外島加建碼頭設施,形成水路碼頭交通網絡,促進跳島遊、水線遊發展。漁護署和海事處需拆牆鬆綁,促進船遊和休閒漁業發展。
綠色資源方面,改善行山徑的通訊網絡;在熱門的郊野公園加建遊客中心,為遊客提供更多自然生態資訊;在郊野公園加建歷奇及戶外探索遊戲設施;重視濕地及紅樹林等天然資源,建立集保育、教育、旅遊為一體的綜合度假場景,推動生態旅遊向自然課堂、體育健康、養生休閒等多業態發展。
古色文化古蹟方面,應增加古蹟的開放程度,古蹟辦及康文署的博物館應與旅遊業界加強合作,為旅行社創造訂制相關旅遊產品的空間;設立鼓勵機制,加強古蹟保育之餘,鼓勵私人古蹟開放參觀及提供導賞。
夜色資源方面,政府推出的“香港夜繽紛”,涵蓋優惠出行、優惠餐單、優惠夜戲、優化步行街、夜間節慶及大型活動等,為市民和旅客提供夜間遊歷和美食體驗,是激活香港夜經濟的一個起點。筆者希望政府能將受歡迎的活動恆常化,優化“幻彩詠香江”,重視西九文化區、維多利亞港等與香港IP緊密相關的景點,保存霓虹燈閃耀的傳統香港夜景,用光影講述夜香港。
紅色資源方面,將偉人足跡、海防歷史、抗戰史蹟等納入中小學生戶外課堂,開展大灣區青少年雙向研學;重視海防遺址,結合海防博物館及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海防遺跡,系統規劃海防教育旅遊路綫,促進文體旅遊局、教育局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共同打造海防文化遊。
二是出台“五色”旅遊鼓勵計劃。在挖掘資源後,政府應與業界緊密合作,善用旅行社的銷售網絡及專業視角,讓“五色”旅遊資源成為各種特色旅遊產品,豐富香港的旅遊內涵。今年8月,政府聯同香港旅遊業議會推出“創意.深度遊”行程設計比賽,主題涵蓋國家歷史、綠色生態、水上資源、文化古蹟、潮流文化及另類旅遊體驗,便是不錯的嘗試。除設計路線外,政府還應更進一步,支援業界打造產品,如參考現時“文化古蹟本地遊鼓勵計劃”,後續加碼設立“五色旅遊獎勵計劃”,鼓勵同業在市場推出不同的“五色”深度遊路線,吸引市民和遊客沉浸式體驗“五色”香港,拓寬、加深對香港的理解。
同時,旅發局配合推出“五色”旅遊宣傳,繼續以遊客信息獲取渠道為導向,通過影視作品、KOL、Instagram及小紅書等平台,推廣香港的“五色”旅遊資源,向外包裝和宣傳景點路線,並且協助業界推銷相關產品,透過新的“五色”旅遊產品吸引旅客多次訪港。
三是推出“五色導賞員培訓計劃”。深度遊與專業導賞服務相輔相成。深度遊要“落地”、要普及,業界需要配備更多具備“五色”旅遊導賞能力的導遊。故此,建議政府和業界合作推出“五色導賞員培訓計劃”,透過短期課程,除鼓勵現有導遊提升專業導賞水平外,亦可讓有興趣的市民參與,吸引有心人入行,讓普通市民有機會成為講好香港故事的一員。同時通過體驗導賞員的工作,培養市民入行興趣,充實深度遊前線力量。除此之外,政府可建立“五色”旅遊資訊平台,方便旅客尋找心儀的“五色”旅遊產品和導賞服務,為深度遊的旅客提供更合適的選擇。
無可否認,在這個旅遊者定義旅遊業的時代,旅遊資源需走出原本的條條框框,吸納日常生活的細微,成為在地化的生活景觀。因此,傳統旅遊語境下的地標建築、景區景點,文藝氣息濃厚的音樂廳、美術館,秘境之中的大海、田園、鄉村、高山,甚至偏街小巷的食肆、酒館、咖啡廳,都可成為“五色”旅遊取之不竭的源頭,持續助力香港旅遊業競爭力的提升。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2/0HSKVHWje6T4KvwMpKbi382OWTxbHfHLyjb.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香港擁有豐富多樣的旅遊資源,旅遊業是香港的傳統經濟支柱之一。經歷新冠疫情衝擊之後,訪港旅客人次持續上升,香港旅遊業正穩步走向復蘇。趁著當前特區政府推出一系列刺激經濟的利好措施,應通過充分挖掘“五色”旅遊資源,打造一批新的特色旅遊項目,完善旅遊配套措施,吸引更多國內外遊客來港旅遊消費,為香港經濟發展增添動力。
文| 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 姚柏良
發展“五色”旅遊是帶動旅遊業的新路徑
特區政府繼“開心香港”的宣傳活動後,近日推出“香港夜繽紛”,透過一連串的活動和優惠,帶動夜出行,刺激夜消費,激活夜經濟,讓市民和旅客體會到香港晚上的城市夜色和都會魅力。這對香港的整體形象宣傳,以至吸引更多旅客訪港,都可發揮積極作用。
今年2月全面通關後,香港旅遊業穩步走向復蘇。今年8月的數據顯示,香港入境旅客人次已恢復至疫情前七成。然而,旅遊業的全面復蘇仍受制於人手不足、航班運力尚未完全恢復等因素。另外,鄰近市場的競爭力不斷增強,旅客的消費模式和需求出現顯著轉變。據香港旅發局公布的訪港旅客趨勢顯示,以購物為目的的出行,從疫前的27%下降至疫後19%;16-25歲的青年遊客對本土文化和戶外探索的興趣,分別由疫前的5%和1%攀升至18%和11%。故此,政府和業界必須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倍努力,善用和發掘香港豐富的旅遊資源,滿足旅客的新需求,才能回應好新挑戰。
事實上,香港十八區從不乏歷史文化景點,郊區也有豐富的自然生態美景。筆者一直倡議政府和業界發掘更多“五色”旅遊產品,讓旅客感受到香港“處處是景點”,提供“全域旅遊”的體驗。然而,制定這些產品和路線並非一蹴而就,如何挖掘“五色”潛力,善用“五色”資源,協同業界共同推動,需要細緻、系統地規劃及部署。
“五色”旅遊資源潛力尚待發掘
“五色”旅遊包括:綠色生態遊、藍色海上遊、古色文化古蹟遊、夜色觀光遊及紅色歷史遊。其中綠色生態遊可將香港的郊野公園、地質公園、海岸公園及濕地公園等自然美景納入;藍色旅遊指維多利亞港、維港海濱、海島和海岸線、島嶼和海灘等;古色文化古蹟遊顧名思義,將香港的歷史建築、公私營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圍村文化等納入;夜色觀光遊包括海濱夜景、夜間演藝、酒吧、廟街及女人街等傳統夜色“蒲點”等;而過往被人忽略的紅色旅遊,香港亦有不少資源,海防遺跡、東江縱隊抗戰歷史古蹟、民族英雄及偉人遺跡都是例子。
雖然“五色”旅遊資源豐富,但其潛力尚待發掘。以古蹟為例,香港擁有近1,500個已評級的古蹟,都是寶貴的古色資源,有部份更有極大的旅遊價值。可是,政府部門多以保護的角度去保存古蹟,少有從旅遊角度出發,釋放其旅遊價值,導致不少珍貴的古蹟被閒置。以位於高街2號的“舊精神病院”為例,這座香港罕見的巴洛克風格建築,記載了香港精神病院的歷史,更有民間“鬼屋”的傳說。立面後是政府的社區綜合大樓,已配有保安員當值,管理上不存在大問題。但立面大門一直緊鎖,遊人不能入內參觀打卡。直至早前筆者在立法會提出質詢要求開放立面,政府從善如流,才於9月底開放立面予公眾參觀。筆者相信,類似古蹟未被善用的情況,並不罕見。
又以綠色資源為例,香港的郊野公園深受旅客歡迎。去年世界級桌球手奧蘇利雲(Ronnie O'Sullivan)來港參加世界桌球大師賽,也特別抽空在港跑山徑。但香港郊野公園設施欠缺旅遊配套,例如洗手間數目不足、郊野通訊網絡不穩定,目前24個郊野公園只設有8間旅客中心。
藍色資源方面,近年維港的海濱工程相繼落成,單計港島就連接了7.4公里海濱,但整體設計只是休閒散步之用,沒有結合太多商業元素,也未打造成吸引市民和遊客娛樂休憩的場景。康文署管理42個泳灘,雖然不少都被列為旅遊勝地,但署方只將海灘定位為市民游泳的地方,沒有考慮商業或旅遊元素,只提供最基本的小食亭,供租用的游泳玩樂設施也只是基本配置,更別提在沙灘舉辦體育或盛事活動。
此外,康文署管理的博物館,雖受旅客歡迎,但其預約導賞服務僅提供給非牟利團體,旅行社無法預約,令同業難以訂制相關旅遊產品。以上這些都是“五色”旅遊資源未能善用的具體例子。
發展“五色”旅遊的三點建議
對於善用香港現有“五色”旅遊資源、在短期內打造更多宜遊的“五色”旅遊景點,筆者有三點建議:一是成立“五色旅遊統籌工作小組”,透過改善軟硬件的配套,發掘和善用既有的“五色”旅遊資源;二是設立“五色旅遊鼓勵計劃”,鼓勵業界制定更多旅遊產品向旅客推廣;三是推行“五色導賞員培訓計劃”,為旅客提供更專業的導賞服務和深度體驗。
一是成立“五色旅遊統籌工作小組”。建議政府成立一個跨部門的“五色旅遊統籌工作小組”,各部門系統化梳理具旅遊潛力的“五色”旅遊資源,並聯同旅遊業界,共同評估其旅遊價值,列出優先次序,改善旅遊資源的周邊配套,方便遊客頻繁到訪。就其具體政策而言,筆者認為有以下方向。
藍色資源方面,政府應善用維港這一天然大背景,在海濱引入商業元素,增加餐飲設施,定期舉辦表演或體育活動;在合適的地方或偏遠外島加建碼頭設施,形成水路碼頭交通網絡,促進跳島遊、水線遊發展。漁護署和海事處需拆牆鬆綁,促進船遊和休閒漁業發展。
綠色資源方面,改善行山徑的通訊網絡;在熱門的郊野公園加建遊客中心,為遊客提供更多自然生態資訊;在郊野公園加建歷奇及戶外探索遊戲設施;重視濕地及紅樹林等天然資源,建立集保育、教育、旅遊為一體的綜合度假場景,推動生態旅遊向自然課堂、體育健康、養生休閒等多業態發展。
古色文化古蹟方面,應增加古蹟的開放程度,古蹟辦及康文署的博物館應與旅遊業界加強合作,為旅行社創造訂制相關旅遊產品的空間;設立鼓勵機制,加強古蹟保育之餘,鼓勵私人古蹟開放參觀及提供導賞。
夜色資源方面,政府推出的“香港夜繽紛”,涵蓋優惠出行、優惠餐單、優惠夜戲、優化步行街、夜間節慶及大型活動等,為市民和旅客提供夜間遊歷和美食體驗,是激活香港夜經濟的一個起點。筆者希望政府能將受歡迎的活動恆常化,優化“幻彩詠香江”,重視西九文化區、維多利亞港等與香港IP緊密相關的景點,保存霓虹燈閃耀的傳統香港夜景,用光影講述夜香港。
紅色資源方面,將偉人足跡、海防歷史、抗戰史蹟等納入中小學生戶外課堂,開展大灣區青少年雙向研學;重視海防遺址,結合海防博物館及大灣區其他城市的海防遺跡,系統規劃海防教育旅遊路綫,促進文體旅遊局、教育局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共同打造海防文化遊。
二是出台“五色”旅遊鼓勵計劃。在挖掘資源後,政府應與業界緊密合作,善用旅行社的銷售網絡及專業視角,讓“五色”旅遊資源成為各種特色旅遊產品,豐富香港的旅遊內涵。今年8月,政府聯同香港旅遊業議會推出“創意.深度遊”行程設計比賽,主題涵蓋國家歷史、綠色生態、水上資源、文化古蹟、潮流文化及另類旅遊體驗,便是不錯的嘗試。除設計路線外,政府還應更進一步,支援業界打造產品,如參考現時“文化古蹟本地遊鼓勵計劃”,後續加碼設立“五色旅遊獎勵計劃”,鼓勵同業在市場推出不同的“五色”深度遊路線,吸引市民和遊客沉浸式體驗“五色”香港,拓寬、加深對香港的理解。
同時,旅發局配合推出“五色”旅遊宣傳,繼續以遊客信息獲取渠道為導向,通過影視作品、KOL、Instagram及小紅書等平台,推廣香港的“五色”旅遊資源,向外包裝和宣傳景點路線,並且協助業界推銷相關產品,透過新的“五色”旅遊產品吸引旅客多次訪港。
三是推出“五色導賞員培訓計劃”。深度遊與專業導賞服務相輔相成。深度遊要“落地”、要普及,業界需要配備更多具備“五色”旅遊導賞能力的導遊。故此,建議政府和業界合作推出“五色導賞員培訓計劃”,透過短期課程,除鼓勵現有導遊提升專業導賞水平外,亦可讓有興趣的市民參與,吸引有心人入行,讓普通市民有機會成為講好香港故事的一員。同時通過體驗導賞員的工作,培養市民入行興趣,充實深度遊前線力量。除此之外,政府可建立“五色”旅遊資訊平台,方便旅客尋找心儀的“五色”旅遊產品和導賞服務,為深度遊的旅客提供更合適的選擇。
無可否認,在這個旅遊者定義旅遊業的時代,旅遊資源需走出原本的條條框框,吸納日常生活的細微,成為在地化的生活景觀。因此,傳統旅遊語境下的地標建築、景區景點,文藝氣息濃厚的音樂廳、美術館,秘境之中的大海、田園、鄉村、高山,甚至偏街小巷的食肆、酒館、咖啡廳,都可成為“五色”旅遊取之不竭的源頭,持續助力香港旅遊業競爭力的提升。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2/0HSKVHWje6T4KvwMpKbi382OWTxbHfHLyj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