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國將中國作為首要戰略對手並全面遏制打壓,激起中國的強烈反對,雙邊關係跌至中美建交以來的最低谷,不僅“新冷戰”陰雲籠罩,而且爆發軍事衝突的風險也在升高。今年下半年以來,美國對華政策呈現“再接觸”的特點,兩國外交溝通明顯增多,但結構性的矛盾難以改變。美國政府只有改變對中國的錯誤認知,並與中國探索新時期正確相處之道,兩國關係才有可能重回健康穩定發展軌道。
文| 北京 張文宗
美國對華全面遏制導致中美關係陷入低谷
美國依仗霸權地位和超強實力對中國進行打壓遏制,涉及的領域方方面面,祭出的手段層出不窮。政治上,美國以“維護人權、捍衛自由民主為名”,不斷插手中國的國內事務,特別是支持包括“台獨”在內的各股分裂勢力,抹黑中國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損害中國政治安全。經濟上,美國對華大搞脫鉤斷鏈,對中國出口美國的3,000多億美元商品加徵高額關稅,並不斷擴大對華出口管制的範圍,限制美國企業在華投資,干擾科技人員交流,試圖在國際經濟中推動“去中國化”,以放慢中國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速度。軍事和安全上,美國不斷散布中國軍事擴張和“武統”台灣的不實論調,糾結盟友在西太平洋地區調兵遣將,不僅增加針對中國的軍事演習和抵近偵察,還將先進的遠程打擊武器、無人作戰裝備部署到中國周邊,強化對中國的圍堵、威懾和脅迫。外交上,美國拼湊各種“小圈子”、構建“小機制”、制定“小規則”,試圖孤立中國。除了提升與西方盟友的關係外,美國還積極拉攏包括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實施“楔子戰略”,試圖損害中國的周邊安全,並削弱中國的外交影響力。
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和影響力,引發了美國的焦慮和怨恨。自認為霸權地位及特權受到威脅的美國精英,遂形成集體共識,接連出台遏制中國的政策。為了完成從“接觸”政策到“競爭”政策的轉型,美國政府在國內外發起了密集的反華動員。以《國家安全戰略》為指引,美國國安會、國務院、國防部、商務部、司法部、中情局等機構開展了密切的對華政策協調;國會在涉及中國台灣、香港、新疆、高科技、軍事等議題上出台系列法律,監督行政當局的政策;智庫競相拋出“有效與中國競爭”的政策報告,為政府出謀劃策;媒體在報道和評論中國時遵循“政治正確”,散布大量涉及中國的虛假信息;在全球化中利益受損的群體,受政客的煽動也支持政府的遏華行動,特別是在經濟和科技領域。在國際上,美國通過勸說、脅迫、拉攏、利誘等方式讓自己的盟國和部分夥伴國加入到圍堵和孤立中國的行動中來。
美國單方面挑起一系列針對中國的事端,對中國實行全面遏制打壓,是中美建交以來從未有過的,這導致近年來中美官方對話減少、經貿關係受損、社會民意對立、軍事衝突風險上升。同時在美國的影響下,中國與西方其他國家的關係也出現不同程度的惡化。面對美方不斷升級的挑釁和打壓行為,中方不得不做出必要的、正當的反制,堅決捍衛國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中美之間出現目前的局面,是中方不願看到的,責任完全在美方。
中美關係出現階段性緩和
拜登執政以來,中美博弈仍非常激烈,但呈現出與特朗普時期不同的態勢。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包含投資國內、聯合盟友、與中俄競爭的“三點論”,在對華政策上也有“競爭、對抗、合作”的“三分法”。拜登政府在處理與中國的關係上注重“激烈競爭”和“管理競爭”,試圖在不引發軍事衝突和全面對抗的前提下,通過遏制行動逐步擴大相對於中國的戰略優勢,從而“不戰而屈人之兵”地“競贏”中國。
因此,拜登政府在國內完成了基建、科技、民生的立法,在國際上鞏固了與同盟之間的關係,在多個領域出台了遏制中國的政策之後,開始重視與中國的接觸,以免中國從對手變成敵人。中國在堅決反擊美國霸權行為的同時,也重視穩定與美國的關係。中方對美政策始終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看待和處理中美關係,希望美方採取實際行動,創造有利條件,推動中美關係重回健康穩定軌道。
2022年11月,中美兩國元首在巴厘島會晤並達成重要共識,共同強調雙邊關係的重要性,並同意保持經常聯繫。這次會晤為中美關係的緩和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在“無人飛艇事件”的風波平息之後,中美加快了高層互動的頻率。自今年6月以來,拜登政府先後派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耶倫、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商務部長雷蒙多等高級官員訪華。中國邀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訪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與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舉行了多次會晤。這些對話機制的啟動和恢復,體現了兩國穩定雙邊關係、管控競爭、避免衝突對抗的政治意願。
美國主動與中國重新接觸並發起外交攻勢,有國內政治和外交運籌等多重考慮。首先,拜登政府希望適度穩定中美經貿關係,以抑制國內通脹和消弭選民的不滿,為在明年大選中贏得連任創造更好條件。其次,與中國協調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既可以呼應民主黨對氣候變化的關注,為其大規模補貼美國新能源產業提供合法性,又可以繼續在全球氣候治理上展現領導力。再次,尋求中美兩軍建立“護欄”,有助於避免擦槍走火。2022年8月,時任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執意竄訪台灣後,中國加大了反“台獨”和反外部勢力干涉的力度,並取消了中美兩軍對話,兩軍艦機對峙及爆發衝突的危險性顯著上升。最後,在美國深度捲入烏克蘭和俄羅斯的軍事衝突、美俄全面對抗的情況下,拜登也力圖通過接觸、威懾中國來阻止中俄結成對抗美國的聯盟,避免陷入與中俄“兩線作戰”的困境。
因此,拜登政府調整對華政策是階段性的、戰術性的,並不代表美國改變全面遏制打壓中國的戰略。
中美關係重回正軌任重道遠
雖然當前中美關係不似之前劍拔弩張,但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拜登政府的一些智囊認為美國的政策“放慢了中國的發展速度”,因此很可能延續遏制中國的既定戰略,這將使中美兩國持續敵對,美國即便消耗大量的戰略資源也無法“競贏”中國。如果美國真有誠意管理好雙邊關係,就需要改變對中國認知出現的嚴重偏差,糾正錯誤的對華政策。
首先,中美應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礎上探索“和平共處”之道。中國長期堅持“和平共處”,拜登政府拋出“競爭性共存”,兩者有一定交集之處,就是堅持不衝突不對抗,不以搞垮或擊敗對方為目標。有了這個前提,雙方可以就紅線、底線等問題充分溝通,同時在行動上保持戰略克制和戰術靈活性。中美兩個大國在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保持龐大經貿關係、應對全球性挑戰等領域有廣泛共同利益,這在歷史上並不多見。中國願與美國“共處”“共存”,但不會為此而容忍美國侵犯、削弱、消耗中國的行為。對於美國干涉內政、脫鉤斷鏈、圍堵遏制等行徑,中國必然反擊和反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兩國和平共處的根本保證。為了促使美國尊重中國,中國需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在與美國的戰略相持中保持更快發展速度和更高發展質量,最終以實力促使美國的尊重。
其次,美國政府應該言而有信,維護自身國際信譽。美國政府“說一套做一套”,不斷違背自己做出的政治承諾,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美國政府應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落實不支持“台獨”的承諾,從而為台海局勢降溫。中國堅決反對美國一些政客出於政治需要而煽動的反華躁動。美國2024年大選正進入熱鬧期,為了贏得更多選票,共和黨政客抨擊拜登政府“對華軟弱”,鼓吹中美“再接觸”政策無用。如果拜登在大選壓力下被政治對手帶節奏,轉而與共和黨比著對華強硬,不僅難以在國內政治上得分,反而會失去中國的信任。美國將中國作為國內問題替罪羊的做法,道德上有問題,政治上必然失敗。
再次,中美應就重大的國際和地區問題保持溝通,並儘量以合作而非競爭的思維展開協調。俄烏衝突已持續一年多,對俄烏雙方和世界都造成巨大衝擊,美國國內對政府軍事援助烏克蘭的政策也有頗多不滿,美國對俄羅斯的這場代理人戰爭已難以為繼。美國應在尊重各國主權、合理安全利益和關切的基礎上,推動俄烏儘快停火止戰、啟動和談,為推動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架構發揮關鍵作用。中國願意也可以在勸和促談、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戰後重建等問題上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最近,中美雙方商定成立經濟領域工作組,包括“經濟工作組”和“金融工作組”,兩個工作組將定期、不定期舉行會議,就經濟、金融領域相關問題加強溝通和交流。有專家認為這是中美關係改善的跡象。將於11月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2023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可以成為中美加強溝通、管控熱點問題、協調區域經濟政策、開展全球治理合作的重要契機。習近平主席強調,中方始終希望中美關係能夠健康穩定,相信兩個大國能夠排除萬難,找到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正確相處之道。事實證明,中美關係階段性緩和的勢頭需要延續下去,因為這既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國際社會的期待。
(作者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10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3/FbAxujyOnk8NiRcCWE6lafPy3PPENt5wvg2.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從特朗普政府到拜登政府,美國將中國作為首要戰略對手並全面遏制打壓,激起中國的強烈反對,雙邊關係跌至中美建交以來的最低谷,不僅“新冷戰”陰雲籠罩,而且爆發軍事衝突的風險也在升高。今年下半年以來,美國對華政策呈現“再接觸”的特點,兩國外交溝通明顯增多,但結構性的矛盾難以改變。美國政府只有改變對中國的錯誤認知,並與中國探索新時期正確相處之道,兩國關係才有可能重回健康穩定發展軌道。
文| 北京 張文宗
美國對華全面遏制導致中美關係陷入低谷
美國依仗霸權地位和超強實力對中國進行打壓遏制,涉及的領域方方面面,祭出的手段層出不窮。政治上,美國以“維護人權、捍衛自由民主為名”,不斷插手中國的國內事務,特別是支持包括“台獨”在內的各股分裂勢力,抹黑中國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損害中國政治安全。經濟上,美國對華大搞脫鉤斷鏈,對中國出口美國的3,000多億美元商品加徵高額關稅,並不斷擴大對華出口管制的範圍,限制美國企業在華投資,干擾科技人員交流,試圖在國際經濟中推動“去中國化”,以放慢中國經濟發展和科技創新的速度。軍事和安全上,美國不斷散布中國軍事擴張和“武統”台灣的不實論調,糾結盟友在西太平洋地區調兵遣將,不僅增加針對中國的軍事演習和抵近偵察,還將先進的遠程打擊武器、無人作戰裝備部署到中國周邊,強化對中國的圍堵、威懾和脅迫。外交上,美國拼湊各種“小圈子”、構建“小機制”、制定“小規則”,試圖孤立中國。除了提升與西方盟友的關係外,美國還積極拉攏包括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實施“楔子戰略”,試圖損害中國的周邊安全,並削弱中國的外交影響力。
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和影響力,引發了美國的焦慮和怨恨。自認為霸權地位及特權受到威脅的美國精英,遂形成集體共識,接連出台遏制中國的政策。為了完成從“接觸”政策到“競爭”政策的轉型,美國政府在國內外發起了密集的反華動員。以《國家安全戰略》為指引,美國國安會、國務院、國防部、商務部、司法部、中情局等機構開展了密切的對華政策協調;國會在涉及中國台灣、香港、新疆、高科技、軍事等議題上出台系列法律,監督行政當局的政策;智庫競相拋出“有效與中國競爭”的政策報告,為政府出謀劃策;媒體在報道和評論中國時遵循“政治正確”,散布大量涉及中國的虛假信息;在全球化中利益受損的群體,受政客的煽動也支持政府的遏華行動,特別是在經濟和科技領域。在國際上,美國通過勸說、脅迫、拉攏、利誘等方式讓自己的盟國和部分夥伴國加入到圍堵和孤立中國的行動中來。
美國單方面挑起一系列針對中國的事端,對中國實行全面遏制打壓,是中美建交以來從未有過的,這導致近年來中美官方對話減少、經貿關係受損、社會民意對立、軍事衝突風險上升。同時在美國的影響下,中國與西方其他國家的關係也出現不同程度的惡化。面對美方不斷升級的挑釁和打壓行為,中方不得不做出必要的、正當的反制,堅決捍衛國家核心利益和人民根本利益。中美之間出現目前的局面,是中方不願看到的,責任完全在美方。
中美關係出現階段性緩和
拜登執政以來,中美博弈仍非常激烈,但呈現出與特朗普時期不同的態勢。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包含投資國內、聯合盟友、與中俄競爭的“三點論”,在對華政策上也有“競爭、對抗、合作”的“三分法”。拜登政府在處理與中國的關係上注重“激烈競爭”和“管理競爭”,試圖在不引發軍事衝突和全面對抗的前提下,通過遏制行動逐步擴大相對於中國的戰略優勢,從而“不戰而屈人之兵”地“競贏”中國。
因此,拜登政府在國內完成了基建、科技、民生的立法,在國際上鞏固了與同盟之間的關係,在多個領域出台了遏制中國的政策之後,開始重視與中國的接觸,以免中國從對手變成敵人。中國在堅決反擊美國霸權行為的同時,也重視穩定與美國的關係。中方對美政策始終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看待和處理中美關係,希望美方採取實際行動,創造有利條件,推動中美關係重回健康穩定軌道。
2022年11月,中美兩國元首在巴厘島會晤並達成重要共識,共同強調雙邊關係的重要性,並同意保持經常聯繫。這次會晤為中美關係的緩和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在“無人飛艇事件”的風波平息之後,中美加快了高層互動的頻率。自今年6月以來,拜登政府先後派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耶倫、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克里、商務部長雷蒙多等高級官員訪華。中國邀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訪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辦主任王毅與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舉行了多次會晤。這些對話機制的啟動和恢復,體現了兩國穩定雙邊關係、管控競爭、避免衝突對抗的政治意願。
美國主動與中國重新接觸並發起外交攻勢,有國內政治和外交運籌等多重考慮。首先,拜登政府希望適度穩定中美經貿關係,以抑制國內通脹和消弭選民的不滿,為在明年大選中贏得連任創造更好條件。其次,與中國協調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既可以呼應民主黨對氣候變化的關注,為其大規模補貼美國新能源產業提供合法性,又可以繼續在全球氣候治理上展現領導力。再次,尋求中美兩軍建立“護欄”,有助於避免擦槍走火。2022年8月,時任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執意竄訪台灣後,中國加大了反“台獨”和反外部勢力干涉的力度,並取消了中美兩軍對話,兩軍艦機對峙及爆發衝突的危險性顯著上升。最後,在美國深度捲入烏克蘭和俄羅斯的軍事衝突、美俄全面對抗的情況下,拜登也力圖通過接觸、威懾中國來阻止中俄結成對抗美國的聯盟,避免陷入與中俄“兩線作戰”的困境。
因此,拜登政府調整對華政策是階段性的、戰術性的,並不代表美國改變全面遏制打壓中國的戰略。
中美關係重回正軌任重道遠
雖然當前中美關係不似之前劍拔弩張,但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拜登政府的一些智囊認為美國的政策“放慢了中國的發展速度”,因此很可能延續遏制中國的既定戰略,這將使中美兩國持續敵對,美國即便消耗大量的戰略資源也無法“競贏”中國。如果美國真有誠意管理好雙邊關係,就需要改變對中國認知出現的嚴重偏差,糾正錯誤的對華政策。
首先,中美應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礎上探索“和平共處”之道。中國長期堅持“和平共處”,拜登政府拋出“競爭性共存”,兩者有一定交集之處,就是堅持不衝突不對抗,不以搞垮或擊敗對方為目標。有了這個前提,雙方可以就紅線、底線等問題充分溝通,同時在行動上保持戰略克制和戰術靈活性。中美兩個大國在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保持龐大經貿關係、應對全球性挑戰等領域有廣泛共同利益,這在歷史上並不多見。中國願與美國“共處”“共存”,但不會為此而容忍美國侵犯、削弱、消耗中國的行為。對於美國干涉內政、脫鉤斷鏈、圍堵遏制等行徑,中國必然反擊和反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兩國和平共處的根本保證。為了促使美國尊重中國,中國需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在與美國的戰略相持中保持更快發展速度和更高發展質量,最終以實力促使美國的尊重。
其次,美國政府應該言而有信,維護自身國際信譽。美國政府“說一套做一套”,不斷違背自己做出的政治承諾,特別是在台灣問題上。美國政府應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落實不支持“台獨”的承諾,從而為台海局勢降溫。中國堅決反對美國一些政客出於政治需要而煽動的反華躁動。美國2024年大選正進入熱鬧期,為了贏得更多選票,共和黨政客抨擊拜登政府“對華軟弱”,鼓吹中美“再接觸”政策無用。如果拜登在大選壓力下被政治對手帶節奏,轉而與共和黨比著對華強硬,不僅難以在國內政治上得分,反而會失去中國的信任。美國將中國作為國內問題替罪羊的做法,道德上有問題,政治上必然失敗。
再次,中美應就重大的國際和地區問題保持溝通,並儘量以合作而非競爭的思維展開協調。俄烏衝突已持續一年多,對俄烏雙方和世界都造成巨大衝擊,美國國內對政府軍事援助烏克蘭的政策也有頗多不滿,美國對俄羅斯的這場代理人戰爭已難以為繼。美國應在尊重各國主權、合理安全利益和關切的基礎上,推動俄烏儘快停火止戰、啟動和談,為推動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架構發揮關鍵作用。中國願意也可以在勸和促談、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戰後重建等問題上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最近,中美雙方商定成立經濟領域工作組,包括“經濟工作組”和“金融工作組”,兩個工作組將定期、不定期舉行會議,就經濟、金融領域相關問題加強溝通和交流。有專家認為這是中美關係改善的跡象。將於11月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2023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可以成為中美加強溝通、管控熱點問題、協調區域經濟政策、開展全球治理合作的重要契機。習近平主席強調,中方始終希望中美關係能夠健康穩定,相信兩個大國能夠排除萬難,找到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正確相處之道。事實證明,中美關係階段性緩和的勢頭需要延續下去,因為這既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國際社會的期待。
(作者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3年10月號)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3/FbAxujyOnk8NiRcCWE6lafPy3PPENt5wvg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