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四川廣漢三星堆文化遺址的二次發掘,新發現的「祭祀坑」中已出土 160 餘件黃金器物。這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神秘而燦爛的古蜀文化,也再次將中國的黃金歷史向前回溯了數千年。
其實,放眼整個世界,無論在太陽般耀眼的古埃及,還是在被稱為充滿神秘色彩的四川廣漢三星堆,象徵著身份與權力的黃金,都伴隨在一茬又一茬的王公貴族身邊。民間收藏的一套12個古蜀文化四鳥奔日圖案金箔,下方的外端直徑分別為:8、8。5、9。5、9。6、10、11、11。5、12。5、13、14、15、15。5釐米。厚度均為0。02釐米。
一套12個古蜀文化四鳥奔日圖案金箔構圖圖案為,外圈四隻外觀相同,等距分布的鳥。鳥的造型均鳥昂首,直尾、引頸展翅展,飛向圓形太陽。內層圖案中心為一個沒有邊欄的圓圈,周圍等距分布有十二條旋轉的齒狀芒,芒呈細長獠牙狀,外端尖。整個圖案就是一個太陽的形狀。據研究人員介紹,早在四五千年前,古蜀人便已經掌握了提煉黃金的方法,四鳥奔日圖案金箔的加工工藝有模印、壓印、搥揲等幾種。其中,搥揲的特點是金箔正面有溝,下麵有凸起,僅單面有紋樣則可能是壓印。這些特點不僅體現了古蜀時代所擁有的高超工藝水準,也記錄了古蜀人的天文學靈感。
一、飛鳥展示古蜀人對神靈世界的無限嚮往
金烏,中國神話中的神鳥。古人認為,紅日中央有一只黑色的三足烏鴉,黑烏鴉蹲居在紅日中央,周圍是金光閃爍的「紅光」,故稱「金烏」。飛鳥構成了古蜀人的精神觀念,即對神靈世界的無限嚮往;同時也開啟了流傳甚久的蜀地神話傳說的先河。古代曆正(司曆官)鳳鳥氏的四屬官。即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丹鳥氏。《左傳.昭公十七年》中說:「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曆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山海經.大荒東經》中稱:「帝俊(太陽)生中容,……使四鳥。」可以看出,鳥是太陽的使者和代表,而太陽也被看作是有生命的神鳥。所以,四鳥奔日圖案金箔的內層呈漩渦狀的十二道光芒,是象徵太陽的璀璨光芒。
我們可以在《山海經》中,看到「金烏負日」的神話傳說。如《山海經.大荒東經》中:「湯穀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大荒南經》中說「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國,姚姓,黍食,使四鳥」等等。這些文字也進一步說明,這個時代的古蜀人是「崇鳥崇日」的。環繞太陽飛翔的四隻神鳥,反映了古蜀先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體現了自由、美好、團結向上的寓意。十二道太陽光芒與四鳥的「十二」與「四」,是中國文化經常使用的數字。諸如十二個月,十二生肖、四季、四方等,均表達了古蜀先民們對天文地理自然規律的深刻認識。
二、古蜀,一個崇尚黃金的國度
據資料介紹,歐洲原始居民發明創造黃金製品時期,生產一盎司黃金需要多達10噸的材料。採礦、冶煉和加工金屬,需要特殊的技能和大量的時間。我們瞭解到古法煉金主要有選礦、碾礦、篩礦、攪拌、拉流、化火等工序。雖然每道工序都很重要,但是,更關鍵的是後面的工序。古法煉金拉流是將金子從礦石中分離出來,變成毛金,毛金純度可達到五到六成。然後用酸料除去雜質,就可以進行火煉,一般都可得到9成黃金。
細心的成都收藏人發現,古埃及人在製作黃飾時,採用的圖案工藝幾乎都是浮雕、凸面紋。這兩種工藝都是先將黃金捶打成厚度為 0。01 毫米左右的金片,並通過硬質簪子等工具的敲擊,從金片的背面將整個圖案塑造得栩栩如生。不知道四五千年前的古蜀國手工匠人,是否和古埃及手工匠人達成了一致,民間收藏一套12個古蜀文化四鳥奔日圖案金箔,在製作工藝上居然和古埃及的製作工藝十分類似。
流布在民間的一套12個古蜀文化四鳥奔日圖案金箔被打上了時代的印記,見證著朝代的更迭變化,銘刻著幾千年前曆史的印記。它們展現了古蜀時代的科技生產力水準,反映著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情況,因而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