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碧嬌
近年來,交通補貼計劃在減輕市民出行負擔方面發揮了良好作用。疫情期間,政府加推臨時特別措施,將計劃中的每月交通開支水平暫由400元放寬至200元,並把每月補貼上限暫由400元提高至500元。2023-2024年《財政預算案》將該措施特別延長半年至10月31日。隨著截止日期將至,意味著補貼 計劃將會被“打回原形”,不再提供臨時特別補貼,市民坐車要回復至超過400元才獲津貼。
根據媒體消息,現時政府並不打算延長臨時特別措施。早前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表示,交通補貼計劃受惠人數眾多,會謹慎平衡各項考慮因素決定。其實已經在為特別措施的退場給市民打預防針。政府的這一態度其實不難預料,年初宣布將有關措施延長半年,已帶來了額外10.8億港幣的開支。疫情後經濟反彈動力亦不足,截止8月底財政儲備降至6,986.2億元,此時政府當然不願意再有任何額外開支。
審慎花錢當然沒有錯,財政儲備的每一分錢都應該用在刀刃上。但習主席也強調過:“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政府應當為人民的生活安康托底。特別交通補貼在整個預算中是一筆直接關乎基層民生的“小錢”。因此,筆者呼籲政府考慮延長交通補貼計劃,繼續為飽受經濟疲軟衝擊的基層市民減輕負擔。
延長特別交通補貼主要有幾方面的考慮:首先,交通補貼計劃在過去幾年中證明了其對市民的實際益處。通過免入息審查的補貼,有效減輕了市民的交通負擔,使他們能夠更經濟地出行。特別是對於住得遠、交通費貴的打工仔來說,這一計劃發揮了巨大的支持作用。
其次,面對目前的情況,延長交通補貼計劃則更為必要。由於疫情三年以及後續復蘇乏力,許多基層民眾的經濟狀況受到了不小的打擊。延長交通補貼計劃將為這些市民提供更長期的支持,減輕他們的經濟負擔。
另外,交通補貼計劃不僅是一項經濟支持措施,也是社會公平的體現。補貼計劃的存在可以幫助減少不同階層之間的社會分化,確保更多的市民能夠享受到公共交通的便利。如果政府不延長該計劃,將會給低收入人群和遠離市中心地區的居民帶來更大的不公平待遇。
最後,政府應該認識到交通津貼是令市民最有獲得感的措施之一。該計劃雖增加數十億開支,但能直接惠及過百萬市民,屬於“花小錢辦大事”典型,亦是政府回應民生需求的重要手段。儘管特別交通補貼屬疫情時期的特殊措施,但取消也應該謹慎考慮。特別是在目前經濟環境惡化,整個香港社會疲憊不堪的情況下,取消特別補貼雖能節約每年約20億港幣的公帑,但卻會令市民產生極其不好的被剝奪感,屬於“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作法,亦應當避免。
(作者係新社聯(新界社團聯會)副理事長,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