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逾130年歷史、以“高街鬼屋”之名廣為人熟悉的西營盤舊精神病院於2001年改建為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並保留了極為罕有的原身花崗石立面及拱形遊廊,花崗石立面更於2015年列為法定古蹟。
為了使公眾增加認識這個法定古蹟,中西區民政事務處即日起全面開放立面及遊廊,市民可於任何時候去參觀“打卡”留念,費用全免。

極罕見早期巴洛克式地標建築
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坐落於高街2號,最初於1892年落成,為國家醫院人員住所而設計和建造,供副院長、政府化驗師、藥劑師和歐籍護士居住。其後於1939年改建為精神病院女病房,以紓緩鄰近精神病院的擠迫情況。1961年隨著青山醫院啟用,大樓改為日間精神科門診部,1971至1998年間一度空置,政府於2001年重建為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
現時,舊精神病院立面呈L形,內有寬闊的遊廊,較長的一邊面向高街,較短的一邊面向東邊街。這座建築大量採用早期巴洛克式細節,包括寬闊的拱形遊廊和下方的粗琢花崗石塊,予人剛健有力、堅不可摧之感。外牆的磨光琢石線腳、檐口、隅石、腰線精巧雅致,與厚重粗琢花崗石塊對比鮮明。這類早期巴洛克式地標建築,在香港非常罕見。更難得的是,它採用了本地物料興建,而且造工精準。此外,山牆、小尖塔、裝飾性的女兒牆和遊廊的熟鐵欄杆扶手裝飾,使大樓更見優雅。
開放當日 即吸引一對“新人”拍婚照

開放當日,中西區民政事務處特意安排了一場導賞團,邀請了立法會議員姚柏良、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蔣志豪、中西區民政事務專員梁子琪以及一眾地區人士和區內學生一同參與。
帶領導賞團的“街坊帶路”社區教育主任陳芷盈表示,大樓建築富有古典巴洛克風格,例如大樓立面是全港唯一純用花崗石砌成的西式古建築,遊廊下面是以不規則花崗石砌成的護土牆,每一個綠色圓形的牛眼窗是為地庫通風之用。至於立面內的拱形遊廊,陳芷盈表示,如不少殖民時期的建築物,遊廊其中一個作用是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室內,遊廊一旁的每個房間皆設綠色的百葉門窗,百葉門窗的縫隙有通風作用。
陳芷盈又表示,除大樓立面外,西區還有許多與醫療相關的歷史建築,當中不少更是步行距離5至10分鐘內,例如前身為贊育醫院、屬一級歷史建築的西區社區中心;曾為前華人精神病院的東邊街美沙酮診所(其立面列為法定古蹟)等,如果市民有興趣,也可以到中西區走走參觀一下。

民建聯中西區支部副主席葉亦楠和楊開永也有參與是次導賞團,他們接受《港紙》訪問時均表示,非常高興區內又有一個悠久歷史文化的地標可以開放給市民參觀。過去不時有市民向他們表示希望可以開放予他們參觀,也知道過去曾有一些“新人”冒險爬上遊廊拍攝結婚照,稍有不慎易生意外。現時全面開放,他們也不用再“偷偷摸摸”來拍婚照。而有趣的是,開放當日,隨即也吸引了一對“新人”來此拍攝婚紗照。
來源:《港紙》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17/OASLls0dcWdYMIsbatxsZmReLxDlLjFyegz.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