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榮星
今日是2023年10月23日,是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的五周年。作為“一國兩制”框架下粵港澳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境基礎設施,港珠澳大橋在通車的五年間創下了不少紀錄,也為三地的居民在日常生活、工作等方面發揮了前所未有的重大作用。
港珠澳大橋作為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首條跨境陸路通道,在開通以來就大大促進了大灣區人員之間的往來以及聯繫,最新9月份數據顯示,港珠澳大橋於今年9月平均每日人流約57,000人次,數字已接近疫情前平均水準;至於車流方面,港珠澳大橋在國慶長假期間迎來了歷年最高的15,600架次,而上月平均每日車流約7,500架次,數字已是疫情前平均每日車流的180%。更重要的是,在港珠澳大橋正式啟用五年以後,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往來粵港澳三地的人員總數達3,600萬人次,車輛750萬輛次。以上幾項數據都充分反映了港珠澳大橋的出現,確切地令到三地人民的往來更為頻繁,大橋擔當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隨著港珠澳大橋的落成,“用好管好大橋”一直以來都是三地政府的共同原則及目標。早在大橋正式通車營運初期,就因為全國首創的“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通關機制以及特殊的橋樑設計而吸引到全國各地旅客前來“打卡”,在大橋開放初期日客流量更能突破5萬人次,並在一年時間之內出入境旅客已突破1,000萬人次大關。
如今五年時間過去了,在今年2月初內地與港澳人員往來全面恢復後,至今港珠澳大橋邊檢站共驗放出入境旅客接近1,155萬人次,較2019年同期增長6%。而且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往來粵港澳三地的內地旅行團超過4萬個,有意赴港澳旅遊的遊客也會特意前來一睹港珠澳大橋的風采,可見港珠澳大橋已經在短短五年的時間內成為了全國旅客心目中的“網紅大橋”,並且真正做到了“車暢人旺”的狀況。
除此之外,港珠澳大橋的設立亦為三地帶來24小時全天通關的優勢,進出貨車量已達到每天2,000輛次,經過大橋口岸直通的貨運由飛機發動機、黃金首飾、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應有盡有。截至今年9月底,經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進出口總值達7187.5億元,更為粵西地區企業帶來了明顯的增長。
在粵港澳三地政府嚴謹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之下,港珠澳大橋成為了連接三地文化經濟交流的新紐帶,並且向著全國對港方向最熱鬧的口岸發展。
在過去五年間,粵港澳三地政府都做到“用好管好大橋”,那麼未來港珠澳大橋還能夠如何繼續大展所長?繼續促進“一小時生活圈”將是未來的重要方向。
早在今年1月1日和7月1日“澳車北上”、“港車北上”政策相繼落地實施後,一種新的“雙城生活”模式隨即誕生:澳門/香港單牌私家車在無需取得常規配額下,能夠以自駕方式經大橋到廣東省作短期商務、探親或旅遊。目前,口岸日均進出境車輛超1萬輛次,而海關已累計驗放香港、澳車單牌車超93萬輛次。在如此急升的口岸進出境車輛的勢頭之下,未來三地政府亦應致力增加可使用大橋的粵港及港澳車輛常規配額,令大灣區的經濟進一步融合及深化大灣區的互聯互通。
在便捷的通關環境之下,必定能夠進一步拉近三地的空間距離,讓灣區居民深度體驗“一小時生活圈”,亦能夠更好地共用大灣區發展紅利。一座世紀大橋的出現不單是一座龐大的基建,更是匯聚民心的強大合力。當此之時,三地已經“橋相連”,未來在三地政府的共同努力合作下,必然能令三地民眾進一步“心相連”,共同為為大灣區經濟發展注入了全新活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強大的助力。
(作者係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