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雪儀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本月25日公布增設“宣揚中華文化辦公室”,並將以不同形式弘揚中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強化香港文化硬實力及軟實力,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影響力。特區政府此舉為非常正確的方向,同時,我們應特別關注中小學的教育,因為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要從小去培養自身的文化,才可以立足於國際舞台!
文化包含我們自己群體一起共同生活、信仰及民情等的經歷,甚至是互相產生影響並傳遞共同知識的集體回憶。西方提出文化的原意是“靈魂的培養”,就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型態及培養正確的道德和心智等,而我國從西漢劉向開始將“文化”一詞以文德來教化天下之意,即傳承、傳播及得到認同的過程和手段。因此,一個社會裹產生出來的文化,需要通過學習得來的,正如西方指出文化可以“啓蒙”一個人,與我國提出的“人文教化”有異曲同工之妙。
那麼香港的教育應如何去配合?雖然香港曾受到殖民地的影響,又被認為是華洋雜處的地方,但香港人口中95%是華人,而民間一直保留了傳統的風俗及節慶,如農曆新年、端午節、中秋節、天后誕和太平清醮等傳統節慶。作為中國人,我們要堅定自己的民族精神、價值觀念和信仰,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實行正確的價值觀,這樣才可以防範和抵御不良文化的影響,掌握領域主導權,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201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建議學校採用藝術教育的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課程發展議會編訂內容,其中指出,教師應幫助學生把藝術學習與生活聯繫,以推廣價值觀教育。例如,可以通過欣賞中國書畫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通過學習藝術,學生可以了解蘊含在藝術中的信念、情感和價值觀,同時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從而認識世界。
筆者擔任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主席,計畫以推動中國書法的方式,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藝術。最近,我被邀請出席“箏•書畫匯Live”,在台上我一邊寫書法,國家一級演員及著名演奏家郁虹教授一邊彈古箏。我感受到要令手指與琴弦融為一體,並且毛筆成為手的一部分,琴弦及毛筆已經不再是工具那麼簡單,而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就是與事物融而為一,把不同文化融合,產生新的文化產物,使自己的文化更多元更豐富。
在活動期間與觀眾互動時,觀眾都希望以書法表達一些勵志的句子,其中有一句話令人深刻:“海為龍世界,天是鶴家鄉。” 這句話的意思是龍要生活在海洋,而鶴要飛到天空,才可以任性自由地生活,用於激勵人培養高遠的志向。這種中國文化以塑造人的品德修養為主,成就人格及實踐價值,正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道理,達到一種讓社會好,才是真的好的思維。這些古人的智慧由數千年到今天仍延續下來,沒有中斷。此外,以書法藝術去推廣漢字的特點,可以使我們更加容易理解自己的文化。方方正正及結構嚴謹的漢字字形本身就是藝術,漢字的象形包括了藝術,也產生了書法的藝術性,由昔日甲骨文到今天漢字象形符號的表意功能始終未變。練習書法可以使人心若止水,培養耐性,書法本身就是修身養性很好的實踐學習方式,例如,書聖王羲之的書法造詣對後代有深遠的影響,以及宋徽宗的《瘦金體》等,他們的作品精神本質已經超越了視覺藝術而達到了至高境界的神品。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以天與人歸於一個整體,達到物質與精神相統一的“天人合一”之道,如果通過書法的修練過程去領悟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慢慢去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並在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繼承和發展,將更加扎實我國文化建設的根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我們必須堅持去傳承下去,因為這關乎國家穩固、民族團結與精神傳承,對國家安全的保障極為重要。期待特區政府落實宣揚中華文化,開始可集中在中小學推行中國書法,讓學生從興趣學習,增進學生對我國文化的了解,懂得欣賞自己偉大而優秀的民族特質,以中國文化作為基礎,西方及多元化作為補充,才可以維護自身的文化特色,這樣港人才能自信地立足於世界!
(作者係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教育主席,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