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10月25日)發表任内第二份施政報告,主題是“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
貫徹“一國兩制”
特區政府會全力維護國家安全,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包括2024年內完成《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以及為關鍵基礎設施網絡安全立法等,並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提高治理水平
為進一步提升治理能力和效能,特區政府會成立“數字政策辦公室”,加快數字政府建設,推動數字經濟。此外,會與廣東省政府積極協作“數字灣區”,促進兩地政務服務“跨境通辦”。

特區政府着力提高治理水平,今年將繼續為指定項目訂立指標(包括績效指標KPIs)。特區政府會全面落實完善地區治理體系,並成立大型發展項目融資架構。同時強化應對極端天氣能力以及提升大灣區內聯合應急能力。


搶企業 搶人才
面對環球競爭,政府會發展“總部經濟”,繼續搶企業 ,並推出一系列措施搶人才,留人才,不僅擴闊吸納世界各地人才網絡,亦會培訓人才。


強化八大中心
為確保香港的競爭力和經濟持續發展,政府會鞏固和持續發展香港在“十四五”規劃下的“八大中心”定位。
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進一步落實《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加速建立創科生態圈。
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公布和推展《文藝創意產業發展藍圖》,全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包括為“電影發展基金”和“創意智優計劃”合共注資43億元等。


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促進知識產權貿易,把專利所得合資格利潤稅率由現時16.5%減至5%等。
國際航運中心:發表《海運及港口發展策略行動綱領》,推動大灣區及國際航運界交流協作,打造香港成為領先國際航運中心。
國際航空樞紐:推進三跑道工程和“機場城市”願景下各個項目,包括在2025年底前完成機管局的東莞永久物流園首階段建設等。


亞太區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將“港資港法”和“港資港仲裁”由深圳前海及內地自由貿易試驗區擴展至適用於整個大灣區,爭取國有企業採用香港法律作為合同適用法律,並選擇香港爭議解決服務處理合同糾紛,以及強化調解體制。

國際貿易中心:拓展全球經貿網絡,推展區域合作,拓展“一帶一路”建設;深化與內地經貿合作,支援中小企應對挑戰。
國際金融中心:推出下調股票印花稅稅率至0.1%等措施,並打造更創新多元的金融市場,擴大與內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鞏固股票市場和金融中心競爭力。


北部都會區
“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分為四大區域。特區政府會於短期內公布《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深度對接深圳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的規劃,以產業發展為導向,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


發展多元經濟
旅遊業是香港經濟主要動力之一,特區政府會制訂《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開發特色主題旅遊。此外,特區政府會全力推動新能源交通產業 ,帶領業界綠色轉型,促進綠色經濟。


公私營房屋
為讓市民安居樂業,特區政府已覓得足夠土地,未來10年興建約4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同時會着力處理“劏房”問題。
至於私營房屋方面,未來5年特區政府會備妥可興建約8萬個單位的土地。隨着香港未來房屋供應量將持續增加,特區政府決定採取調整住宅物業需求管理措施,即日生效。


土地供應
特區政府會繼續提速造地,並就市區樓宇老化推進重建和維修。特區政府亦會善用現有土地,釋放發展潛力,以及“一地多用”作混合發展。


運輸基建
為加強本港交通運輸網絡,特區政府今年底會發表《香港主要運輸基建發展藍圖》,提出三鐵三路優化方案,以及加推兩鐵一路新項目。


特區政府決定建造智慧綠色集體運輸,選址東九龍、啟德、洪水橋╱厦村,並會展開規劃、勘測及設計等籌備工作。

鼓勵生育
為鼓勵生育,締造有利育兒環境,特區政府推出多項措施,以支持新生家庭,並支援輔助生育及在職家庭育兒。


關愛共融
特區政府制訂跨領域政策及措施,照顧殘疾人士和照顧者,以及少數族裔人士的需要。同時精準扶貧,把資源投放在3個目標群組,分別是“劏房”、單親和長者住戶。




保障勞工
特區政府重視本地勞工優先就業原則,會加強本地勞工培訓,推動再就業,鼓勵潛在勞動力投入職場。

健康香港
香港擁有高水平的醫療專業和高效率的醫療衞生體系,有助成為醫療創新樞紐。特區政府會成立“香港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督管理中心”籌備辦公室,長遠目標是建立“第一層審批”藥物註冊機構。
此外,亦會優化公營醫療服務,推廣精神健康,並積極推動中醫藥發展。


體育發展
特區政府會繼續以精英化、專業化、盛事化、產業化和普及化推動本港體育發展。

青年發展
特區政府會用好香港的教育優勢助青年發展,同時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大力提升職業專才教育地位。此外,特區政府會繼續落實及完善《青年發展藍圖》,培育青年成為愛國愛港新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