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文港
今天,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我認為,新一份《施政報告》“以民為本,匯聚人才,擁抱國家發展機遇”,頗能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應有施政作風,我們歡迎行政長官採納多項對香港發展影響深遠的建議。
8月,我向行政長官提交了10個主要的政策範疇、共91條具體建議,其中包括“放寬二手居屋按揭保證期至‘60年減樓齡’ ”、“建設國際教育樞紐,盡快分階段全面撤銷資助院校額外2成、自資院校額外1成的非本地學生收生限制”等多項重點建議。我樂見,新一份《施政報告》作出了正面回應。
“延長居屋按揭貸款保證期至50年”
首先,歡迎《施政報告》基本接納G19於7月14日發表“延長居屋保證期”的政策倡議書,宣布延長居屋按揭貸款保證期至50年,以促進二手居屋成交。以截至2022年9月底、未補地價的居屋或綠置居單位共有約27.1萬個來推算,相信可釋放當中超過20萬個居屋單位,每年可幫助至少近4,500名“白居二”買家、不計其數的公屋“綠表”買家一圓置業夢,可望達致立竿見影、促進二手居屋交投的成效。
而青年和苦苦掙扎的“夾心階層”終於可以擁有自己的物業資產,又能提高社會整體的向上流動動力,這既有助於促進香港繁榮穩定,也確保他們願意留港發展、甚或是提高生育意願,可望達致“增強香港發展動能”、“共同維護和諧穩定”等政策目標。
當然,有需要再強調一個關鍵點,目前全港約35.2萬個居屋單位中,除了9成居屋樓齡達20年或以上,更有4成居屋單位的樓齡達31年或以上;如果再仔細翻查房屋局另一項關鍵數據,原來“樓齡逾40年、但不足50年”的居屋大廈達120幢(以每幢大廈約400個單位計,這裡有約4至5萬個單位)。換句話說,延長居屋按揭貸款保證期至50年、即“50年減樓齡”下,仍有大約4至5萬個單位未能受惠,依舊會“冰封”,難以獲得買家承接。我認為,特區政府有需要在措施落實後一年,盡快檢視其實際成效,以適時考慮延長至“60年減樓齡”。加上,G19議員已仔細分析金管局“住宅按揭統計調查”等數據,強調這並不涉及重大財務風險,反而可大大減輕特區政府不斷大幅度覓地興建公營房屋的壓力和成本。所以,建議特區政府大刀闊斧、更快進一步解決香港房屋“老大難”問題,避免留下尾巴。
“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其次,《施政報告》展示出特區政府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決心,包括將八大非本地生限額,由現有資助學額的額外20%增至40%,循序漸進吸引更多外國尤其是“一帶一路”國家和內地學生來港升學,以高質量教學和配套,讓專上院校擴容提質。就任立法會議員以來,我主動揭示本港高校對招收非本地生的不合理限制,並多次透過議會發言解說,提出放寬限額的建議;更於8月下旬聯同多個智庫機構發表《香港發展國際教育樞紐的對策建議》研究報告,配合特區政府以至最新國家政策,務求在建設教育、科技、人才強國方面作出貢獻。對是次取得初步成果,我表示歡迎,感謝特首及教育局局長在這方面展現出特區政府前所未有的決心。
展望將來,教育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等機構,應當協助香港教育界面向海外開展宣傳和推廣工作,由官方直接或委託本地大型商會、教育團體等,定期組織香港教育界在內地及海外舉辦大型教育展覽和升學講座,集中介紹香港教育特色和資訊;長遠亦可透過成立如英國文化協會、留學澳門等國際教育專門部門,吸引發展中國家的頂尖或中產背景學生來港。而且,特區政府亦須構思和設計更加豐富的文化政策,締造更為包容且有更大凝聚力的社會文化環境,打造香港成為宜居、宜業、具吸引力的城市,提高非本地生的歸屬感;又或者是透過完善的營商支援政策、個人及家庭在生活方面的配套政策,推動香港產業發展,以此提供和創造更多的優質就業機會和人才發展前景,藉此“留住人才”。院校方面,則需要於配套措施上適時作出配合,例如增加支援學生事務工作的人手、擴建圖書館、設立更多教學中心等學生設施,打好紮實基礎,為下一階段進一步放寬限額做好準備工作。
可惜的是,今次自資院校並未有受惠。目前大部分自資專上院校取錄副學位及學士學位(包括銜接學位)課程的內地、澳門、台灣學生人數,仍不能多於上學年相關課程總學生人數的額外10%。8所資助大學、14所自資院校,在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道路上“一所都不能少”,建議特區政府未來盡快提供更多適切的政策扶持給所有院校,包括切實摒除保護主義;全面撤銷公立兩成、私立一成的相關收生限;善用寶貴、高質素的教育資源,藉此吸納更多人才來港,補足香港人才及人力資源配備。
成立“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為樓市“減辣”、下調股票印花稅
《施政報告》宣布成立“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支援重點企業在港發展,協助製造業利用創科升級轉型,並設立100億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製造業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研發和創新活動最活躍的經濟領域,也是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主要載體。我相信,“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有助強化主管工業發展的政府架構,為“工業專員”提供更足夠的人手及資源配套,配合特區政府“搶企業”的措施,共同推動策略性工業的發展,並藉此加快產業多元化,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的優質就業崗位。我建議,新成立的辦公室應盡快諮詢相關業界的意見,牽頭制定具香港特色和符合業界所盼望的“香港新型工業化發展藍圖”。同時,特區政府日後還可考慮進一步理順主管工業發展的政府架構,將工業貿易署轉移給創科及工業局,由單一的政策局來統領工業的發展。
另一方面,《施政報告》宣布為樓市“減辣”,包括新來港專才置業繳稅時由“先繳後退”的做法,改為“先免後徵”,以及調低港人購買第二層住宅物業的新住宅印花稅稅率至7.5%。特區政府當年引入樓市“辣招”的初心,是為打擊短期炒賣活動、遏抑外來投資需求。近年,本港樓市的短期炒賣大為減少,住宅物業成交低迷,樓價正加速下跌;如果該趨勢得不到適時扭轉的話,不僅對金融體系穩定的潛在風險趨於上升,同時還會透過負面財富效應,打擊市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欲。
我認為,在外圍環境不明朗下,香港在疫後振興經濟,刺激本地消費需求尤其重要。樓市“減辣”有助穩定樓價,進而恢復經濟動力;同時,還有助吸引外來人才來港置業,減輕他們的稅務負擔,並讓他們透過購置物業長期留港,進一步加強香港的人才競爭力。
不僅如此,《施政報告》亦針對本港股市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宣布了一系列長短兼顧的新措施,包括將股票印花稅稅率由現時買賣雙方各按交易金額支付0.13%,下調至0.1%,以及為香港金融市場引入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我支持特區政府多管齊下推出刺激股市交投的“組合拳”,有助香港繼續扮演好國家的“境外首要投融資中心”的角色。特區政府未來應加快檢討及優化港股上市規則等改革措施,並盡快實施,在維持金融系統穩定性與增加市場靈活性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從而有助香港更好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動能。
就文港之前提出的建議,歡迎行政長官及各政策局同時採納以下多項主張:
1. 以“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為主軸,打造“北部都會區”成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節點;
2. 在洪水橋及新界北新市鎮等地預留用地作專上院校發展,打造“北都大學教育城”;
3. 為外來人才的置業印花稅實施“先免後徵”,在購入物業時先暫免徵收相關稅項,成為永久性居民後直接免徵,如未能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才須繳付;
4. 加強跨境資歷互認,與內地當局合作推進兩地相互承認副學位程度學歷,包括高級文憑學歷,並以試點方式試行資歷互認工作;
5. 推出“新生嬰兒獎勵金”,向每名於今日起在香港出生而其父或母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新生嬰兒發放一筆過2萬元現金獎勵,為期3年;
6. 擴大“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大學名單,11月起,合資格大學名單會增加八間頂尖內地和海外院校至184間。
(作者係立法會議員,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25/kF3poq48ZjYFH4wVuTHBpnB1QGHvqHYB1Vf.jpe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文|周文港
今天,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我認為,新一份《施政報告》“以民為本,匯聚人才,擁抱國家發展機遇”,頗能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應有施政作風,我們歡迎行政長官採納多項對香港發展影響深遠的建議。
8月,我向行政長官提交了10個主要的政策範疇、共91條具體建議,其中包括“放寬二手居屋按揭保證期至‘60年減樓齡’ ”、“建設國際教育樞紐,盡快分階段全面撤銷資助院校額外2成、自資院校額外1成的非本地學生收生限制”等多項重點建議。我樂見,新一份《施政報告》作出了正面回應。
“延長居屋按揭貸款保證期至50年”
首先,歡迎《施政報告》基本接納G19於7月14日發表“延長居屋保證期”的政策倡議書,宣布延長居屋按揭貸款保證期至50年,以促進二手居屋成交。以截至2022年9月底、未補地價的居屋或綠置居單位共有約27.1萬個來推算,相信可釋放當中超過20萬個居屋單位,每年可幫助至少近4,500名“白居二”買家、不計其數的公屋“綠表”買家一圓置業夢,可望達致立竿見影、促進二手居屋交投的成效。
而青年和苦苦掙扎的“夾心階層”終於可以擁有自己的物業資產,又能提高社會整體的向上流動動力,這既有助於促進香港繁榮穩定,也確保他們願意留港發展、甚或是提高生育意願,可望達致“增強香港發展動能”、“共同維護和諧穩定”等政策目標。
當然,有需要再強調一個關鍵點,目前全港約35.2萬個居屋單位中,除了9成居屋樓齡達20年或以上,更有4成居屋單位的樓齡達31年或以上;如果再仔細翻查房屋局另一項關鍵數據,原來“樓齡逾40年、但不足50年”的居屋大廈達120幢(以每幢大廈約400個單位計,這裡有約4至5萬個單位)。換句話說,延長居屋按揭貸款保證期至50年、即“50年減樓齡”下,仍有大約4至5萬個單位未能受惠,依舊會“冰封”,難以獲得買家承接。我認為,特區政府有需要在措施落實後一年,盡快檢視其實際成效,以適時考慮延長至“60年減樓齡”。加上,G19議員已仔細分析金管局“住宅按揭統計調查”等數據,強調這並不涉及重大財務風險,反而可大大減輕特區政府不斷大幅度覓地興建公營房屋的壓力和成本。所以,建議特區政府大刀闊斧、更快進一步解決香港房屋“老大難”問題,避免留下尾巴。
“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
其次,《施政報告》展示出特區政府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決心,包括將八大非本地生限額,由現有資助學額的額外20%增至40%,循序漸進吸引更多外國尤其是“一帶一路”國家和內地學生來港升學,以高質量教學和配套,讓專上院校擴容提質。就任立法會議員以來,我主動揭示本港高校對招收非本地生的不合理限制,並多次透過議會發言解說,提出放寬限額的建議;更於8月下旬聯同多個智庫機構發表《香港發展國際教育樞紐的對策建議》研究報告,配合特區政府以至最新國家政策,務求在建設教育、科技、人才強國方面作出貢獻。對是次取得初步成果,我表示歡迎,感謝特首及教育局局長在這方面展現出特區政府前所未有的決心。
展望將來,教育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等機構,應當協助香港教育界面向海外開展宣傳和推廣工作,由官方直接或委託本地大型商會、教育團體等,定期組織香港教育界在內地及海外舉辦大型教育展覽和升學講座,集中介紹香港教育特色和資訊;長遠亦可透過成立如英國文化協會、留學澳門等國際教育專門部門,吸引發展中國家的頂尖或中產背景學生來港。而且,特區政府亦須構思和設計更加豐富的文化政策,締造更為包容且有更大凝聚力的社會文化環境,打造香港成為宜居、宜業、具吸引力的城市,提高非本地生的歸屬感;又或者是透過完善的營商支援政策、個人及家庭在生活方面的配套政策,推動香港產業發展,以此提供和創造更多的優質就業機會和人才發展前景,藉此“留住人才”。院校方面,則需要於配套措施上適時作出配合,例如增加支援學生事務工作的人手、擴建圖書館、設立更多教學中心等學生設施,打好紮實基礎,為下一階段進一步放寬限額做好準備工作。
可惜的是,今次自資院校並未有受惠。目前大部分自資專上院校取錄副學位及學士學位(包括銜接學位)課程的內地、澳門、台灣學生人數,仍不能多於上學年相關課程總學生人數的額外10%。8所資助大學、14所自資院校,在打造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道路上“一所都不能少”,建議特區政府未來盡快提供更多適切的政策扶持給所有院校,包括切實摒除保護主義;全面撤銷公立兩成、私立一成的相關收生限;善用寶貴、高質素的教育資源,藉此吸納更多人才來港,補足香港人才及人力資源配備。
成立“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為樓市“減辣”、下調股票印花稅
《施政報告》宣布成立“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支援重點企業在港發展,協助製造業利用創科升級轉型,並設立100億元“新型工業加速計劃”。製造業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研發和創新活動最活躍的經濟領域,也是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主要載體。我相信,“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有助強化主管工業發展的政府架構,為“工業專員”提供更足夠的人手及資源配套,配合特區政府“搶企業”的措施,共同推動策略性工業的發展,並藉此加快產業多元化,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的優質就業崗位。我建議,新成立的辦公室應盡快諮詢相關業界的意見,牽頭制定具香港特色和符合業界所盼望的“香港新型工業化發展藍圖”。同時,特區政府日後還可考慮進一步理順主管工業發展的政府架構,將工業貿易署轉移給創科及工業局,由單一的政策局來統領工業的發展。
另一方面,《施政報告》宣布為樓市“減辣”,包括新來港專才置業繳稅時由“先繳後退”的做法,改為“先免後徵”,以及調低港人購買第二層住宅物業的新住宅印花稅稅率至7.5%。特區政府當年引入樓市“辣招”的初心,是為打擊短期炒賣活動、遏抑外來投資需求。近年,本港樓市的短期炒賣大為減少,住宅物業成交低迷,樓價正加速下跌;如果該趨勢得不到適時扭轉的話,不僅對金融體系穩定的潛在風險趨於上升,同時還會透過負面財富效應,打擊市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欲。
我認為,在外圍環境不明朗下,香港在疫後振興經濟,刺激本地消費需求尤其重要。樓市“減辣”有助穩定樓價,進而恢復經濟動力;同時,還有助吸引外來人才來港置業,減輕他們的稅務負擔,並讓他們透過購置物業長期留港,進一步加強香港的人才競爭力。
不僅如此,《施政報告》亦針對本港股市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宣布了一系列長短兼顧的新措施,包括將股票印花稅稅率由現時買賣雙方各按交易金額支付0.13%,下調至0.1%,以及為香港金融市場引入多元化的資金來源。我支持特區政府多管齊下推出刺激股市交投的“組合拳”,有助香港繼續扮演好國家的“境外首要投融資中心”的角色。特區政府未來應加快檢討及優化港股上市規則等改革措施,並盡快實施,在維持金融系統穩定性與增加市場靈活性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從而有助香港更好發揮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動能。
就文港之前提出的建議,歡迎行政長官及各政策局同時採納以下多項主張:
1. 以“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為主軸,打造“北部都會區”成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節點;
2. 在洪水橋及新界北新市鎮等地預留用地作專上院校發展,打造“北都大學教育城”;
3. 為外來人才的置業印花稅實施“先免後徵”,在購入物業時先暫免徵收相關稅項,成為永久性居民後直接免徵,如未能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才須繳付;
4. 加強跨境資歷互認,與內地當局合作推進兩地相互承認副學位程度學歷,包括高級文憑學歷,並以試點方式試行資歷互認工作;
5. 推出“新生嬰兒獎勵金”,向每名於今日起在香港出生而其父或母為香港永久性居民的新生嬰兒發放一筆過2萬元現金獎勵,為期3年;
6. 擴大“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大學名單,11月起,合資格大學名單會增加八間頂尖內地和海外院校至184間。
(作者係立法會議員,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3/10/25/kF3poq48ZjYFH4wVuTHBpnB1QGHvqHYB1Vf.jpeg